常曉莉
(甘肅省平涼市城區河道站,甘肅 平涼 744000)
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發源于六盤山東辳寧夏自治區涇源縣興盛鄉上黃村以西馬尾巴梁東南面松林溝,河流由東南轉向西北再轉向東南,流經寧夏自治區涇源縣、甘肅省崆峒區、涇川縣、寧縣、陜西省長武縣、彬州市、涇陽縣、高陵區,在高陵區釣北村上馬渡匯入渭河。河流全長455.1km,總流域面積為45421km2。平涼市城區段河流長34km,城區分界線以上流域面積1845km2。
涇河干流流經的平涼市地理位置介于E105°21′~107°50′,N34°53′~35°45′,處于陜西、甘肅、寧夏3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東部中心城市和中東部省市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享有“隴上旱碼頭”美譽。進入新世紀以來,平涼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打造城市生態景觀和河道生態景觀,對流經平涼城區的涇河干流進行防洪綜合治理和河道生態景觀建設,分5期投資2.58億元,對涇河崆峒水庫至平鎮大橋段34km河道進行了堤防護岸工程建設,使之全部達到50a一遇洪水防洪標準,對大岔河口以上22.2km河道進行了生態濕地景觀建設,建成生態攔水溢流堰11道、生態濕地12處400hm2、綠地景觀93hm2,栽植蘆葦、爬山虎、紅柳、野菊花、寒芒、檸條、棣棠等50余種觀賞植物,并結合兩岸河堤護岸護攔進行燈光亮化美化,配備了智能化安全監管系統,建立了專業的河道管護隊伍。目前,城區涇河兩岸已成為平涼城市景觀區和市民休閑娛樂區,充分發揮著城市生態濕地景觀的作用。
涇河是平涼城市的生命河、形象河,其不僅為城市工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較為充沛的水資源,而且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蘊。20世紀初,隨著涇河流域人類活動頻次的加大和氣候條件的變化,河道水量減少、污染日益嚴重,汛期流量暴漲暴落、非汛期干旱少水,又臟又臭的河道嚴重影響城市面貌和廣大市民生活。進入新世紀以來,平涼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平涼城區段涇河河道,分期分批建設崆峒水庫至大岔河口段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共栽植蘆葦、爬山虎、紅柳、野菊花、寒芒、檸條、棣棠等50余種觀賞植物作物93hm2,修建灌水渠道19km,平涼城區凌亂的河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河道水生態環境全面恢復,水景觀取得了顯著綠化美化效益,并且隨著河道治理效果凸顯,廣大市民有了更好的休憩場所,美麗的河道景觀逐漸成為平涼城區最重要的標志。但這些河道景觀管護要正常運行,還需要不間斷日常管護,由于河道景觀設施觸手可及,經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景觀植物在不同季節生長情況不同,需要認真打理,及時進行生長期間灌溉、除草、收割,及時消除景觀植物受干旱、洪水沖刷和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這就需要專業的管護隊伍保護景觀設施并保護景觀植物日常正常生長,確保景觀工程正常運行。
河道景觀管護對于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修復河道生態景觀,不僅是為市民提供賞心悅目的休憩場所,其本質還是促進河道流域生態平衡,打造完善的生態系統,使其能夠發揮巨大的生態效益。所以,河道景觀管護主要是河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景觀綠化承擔著美化河道、發揮河道景觀效益、防止河道水土流失、防護堤防工程、延長河堤使用壽命、保護河道生態環境等功能,通過對景觀綠化的有效管護,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只有加強日常管護,保持景觀生物苗木良好長勢,才能充分發揮其防洪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經過近10a的管護實踐,平涼城區涇河河道生態景觀管護探索出景觀區植物病蟲害防治、節能灌溉、保潔管理、人防安全4種有效管護模式。
景觀植物病蟲害主要發生在大面積的蘆葦蕩中,常見的有蘆葦根腐病、白葉病、蘆葦粉大尾蚜及蘆葦鉆心蟲等病蟲害。管理常采取巡查觀測、分類施策、對癥下藥的模式。各種病蟲害防治措施及方法如下。
3.1.1 蘆葦根腐病
蘆葦根腐病多發生在土壤含水量大、通氣條件不好及割葦帶水作業的老葦田,導致蘆葦出現根腐病的主要原因是蘆葦節間破裂后,水分進入到蘆葦內部,使蘆葦的莖節和葦芽開始發霉變爛,長出白毛,致使蘆葦根狀莖發芽逐漸降低,從而造成大面積的死芽爛莖現象。防治方法:割葦時減少對根狀莖的損傷,禁止收割時帶水作業和割葦過早,禁止車輛進入葦田,加強設施排水,及時進行曬田,保證土壤通氣良好。
3.1.2 蘆葦白葉病
蘆葦白葉病的發生特點是在5—6月蘆葦葉和莖呈白色、葉片不含葉綠素時,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發病多在低洼和鹽分較重的土壤中。針對蘆葦白葉病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由于部分地區多重碳酸鈣在土壤溶液中過多,引起“失綠癥”或由于土壤中鹽類形成高價鐵不能被蘆葦根系吸收引起的“缺鐵癥”。防治方法:加強灌溉排水、促進土壤脫鹽,減少土壤中鹽分含量,為景觀植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避免出現病害問題;通過徹底排水后,一般次年就可好轉。
3.1.3 蘆葦粉大尾蚜
蘆葦粉大尾蚜體上有白色蠟粉,尾片長大,其刺吸葉片養分,并排泄大量蜜露于葉片影響光合作用,使葉片干枯,影響蘆葦正常生長。防治方法:是用40%氧化樂果3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通過無人機噴灑便捷高效。
3.1.4 蘆葦鉆心蟲
蘆葦鉆心蟲的幼蟲鉆入嫩莖蛀食到生長點后,被害葦株由蛀食節處枯萎死亡,幼蟲從生長點處鉆出危害其它葦株。成蟲往往不能蛀食到生長點,植株不會死亡,但易折斷,莖內壁出現組織壞死而變黑。蘆葦鉆心蟲以卵在葦茬和雜草上越冬,危害多在不經常灌水的地埂、渠道及高地。防治方法:加強灌排水設施管理,控制好灌水層深度,淹滅蟲卵。
涇河景觀植物以蘆葦為主,占地面積近87hm2,景觀灌溉以蘆葦灌溉為主,同時為了打造特色景觀,涇河景觀還點綴了一些觀賞性較強的植物,如紅柳、檸條、棣棠、爬山虎等,在涇河堤邊種植爬山虎,能夠加強護堤的強度,達到生物加強的作用。在地埂栽置觀賞性植物可以起到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為生態營造良好的環境。鑒于涇河景觀植物多樣性問題,針對不同的植被,需要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本研究基于生長需求、灌排有序、水肥同施的模式原則,具體采用以下灌溉模式。
春季正是蘆葦生長發芽的關鍵時期,所以要為蘆葦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春季要保證蘆葦的生長溫度,特別是發芽期,對溫度要求較高,所以發芽期以提高土壤溫度為主,通過慢灌速排的方法,協調好土壤溫度、土壤通透性和水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保障蘆葦的發芽率。慢灌速排是春季控制土壤溫度的重要手段,在發芽期灌溉深度一般以5cm為宜,但是對于地勢不平、旱生雜草嚴重、土壤鹽分重的葦田,為了保證蘆葦能夠正常生長,灌溉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灌溉,可以適當增加灌溉深度,但在蘆葦發芽期灌水深度絕不能超過葦芽生長的高度。
蘆葦葦芽放葉到蘆葦孕穗生長期,蘆葦生長速度逐漸加快,蘆葦有效植株數在此段時間基本定型。這個時期因蘆葦生長速度的加快,為了保證蘆葦生長需求水量,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給,該時期是蘆葦全生長期需水頂點,灌水定額占全生長期的60%以上。因此,在灌溉管理上要充分滿足蘆葦需水,以保障蘆葦營養生長期所需。
在蘆葦營養和生殖生長期,水分管理要以排為主,排水和淋洗結合,若長期積水,會導致蘆葦出現腐爛病癥。因此,一般降雨后保水3~5d后要及時排水,降雨多的年份應邊降邊排,小雨少排、大雨多排,間歇排1~2次地下水,促進地下徑流流動,排除有害物質,保證蘆葦正常生長。
景觀綠地保潔及設施管理主要是巡查清理維護模式,該模式能夠為涇河生態景觀提供及時的維護,預防性養護,避免涇河景觀在遭受破壞后,再進行補救措施。所以,為了防患未然,要通過保潔及設施管理,加強涇河生態景觀的管護,提前解決潛在的危害。
根據河道景觀綠地和河道環境衛生情況,及時完成河道景觀綠地及日常清理保潔,形成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做到每周重點清理1次、每月全面清理1次,保障景觀綠地及河道內無白色垃圾、無垃圾堆積物、無衛生死角,為蘆葦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要做好重要時間節點垃圾清理,及時對雨后河道內沖積的垃圾進行全面清理,按期完成相應節慶檢查等衛生突擊清理任務。加強河道景觀配套灌溉渠道的管護,對灌溉渠道內的垃圾、雜物及時清理,做到灌溉渠道干凈、暢通;加強灌溉渠道進水口的維護,防止進水口堵塞、損壞;加強作業人員教育管理,防止造成人為破壞;冬季加強對灌溉渠道的排水管護,防止積水造成渠道的凍裂損壞。對景觀管護配備的水泵、收割機、打簾機等設備做好保養和存放,防止丟失損壞。
河道生態景觀區防災搶險模式主要是建立常態化值班值守制度和應急搶險機制,該模式下,需要管護人員提高防災搶險意識,確立實施方案,一旦出現災害情況,則可以根據事先制定的方案開展搶險工作,減少涇河生態景觀的損失,保證生態景觀系統不被破壞。
河道濕地景觀區防火、防洪、防人為破壞等管護工作,需根據周圍人文素養的環境條件,成立專業的管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和專用工具設施,建立崗位責任制,細化管護責任,落實專人專管;實施智慧河道系統,人工與智能緊密結合;做好對生態濕地的日常巡查工作,逐步形成常態長效的管護制度,切實落實汛期防洪、冬春兩季防火24h值班值守制度和應急搶險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和預防演練,一旦發現險情,及時發現及時調動迅速搶險,即刻解除隱患。
城區河道景觀既能發揮良好的自然效應,同時還能幫助城市有效排水,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打造城市自然景觀,以此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河道景觀對城市發展起著良好的保護作用,使城市用水及排水不受影響,同時增強城市景觀性能,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景觀作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能在很大程度上增添城市色彩,幫助實現城市的高品質發展,改善城市大樓的刻板印象,使城市更具備人文氣息,使城市的格調及檔次得到提升,讓城市景觀變得更加賞心悅目。管護好城市河道景觀就是管護好城市人文景觀,就是為城市人居生活創造生態、環保、美麗的環境,采用優質高效的管護模式是管護好城市河道景觀的重要途徑,需要廣大城市管理者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為美麗城市建設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