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是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大思政”協同育人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混合式教學是一種融合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兩者一個主導思想,一個提供技術支持。以混合式教學為基礎的高校課程改革符合時代要求。本文立足混合式教學,結合我?!爸袊F代風云人物”的教學實際,創新課程思政改革。通過多種方式挖掘、整合和融入思想政治因素,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育的作用,突出思想政治因素在知識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習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盵2]必須承認的是,當前高校課程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按照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地方特色,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和針對性;二是高校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導、權威地位,教師講授教材內容,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三是高校課堂教學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啟發式教育不足,一味追趕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學生是否對所講內容有所理解,也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探討,了解學生的想法。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化單一問題,應當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這種混合式教學是一種世界性的、大規模的、教學資源共享的網絡開放教學方式[3]。它能夠把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要素有效整合起來,實現目標最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性、有序性與高效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4]。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了深厚基礎。然而,也需要看到,當前有的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教育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這主要表現在學生和教師都存在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缺乏傳統文化底蘊,不能很好地把中華優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同時,學生作為接受者,對傳統文化缺少深入了解,融入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多手段、全方位地解決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度不夠、深度不足的問題。學校、社會、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高思政課堂的參與性與實效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目前,各類課程同思想政治課建設的協同效應還有待增強,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還存在著高校課程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相對分散的問題。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5]因此,應當努力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著力解決高校課程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相對分散的問題。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通識課充分將四川地域文化資源等納入課程教育教學資源,有效地解決了高校文化育人資源相對分散、單一問題,使課堂主渠道的理論教育落地落實,使課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做足做細,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注入文化元素。
“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是一門校級選修課,它是社科類通識課程,主要面向全校本專科大學生開設,共32學時,2個學分。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該課程的“三維目標”主要有如下內容:
一是知識目標。“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一方面通過對近現代歷史上若干風云人物的介紹,更鮮活明白地解說十九、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的演變情形;另一方面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關于中國近現代歷史風云人物的生平簡歷和歷史貢獻。
二是能力目標。“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一方面培養學生辯證認識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能力,讓學生明白歷史不容歪曲,在進行歷史學習和研究時必須要有嚴謹的態度、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方法;另一方面從動態方面去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探討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道路,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思政目標。具體而言,就是了解中國近代史是“危機四起、人民苦難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的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讓學生銘記歷史教訓,警鐘長鳴,發憤圖強;了解近現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學習他們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了解近現代史的“反面人物”,從反面激勵學生重視人生的選擇,涉及國家安全、利益和榮譽,涉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事,必須講原則,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能退卻??偠灾褪窃谂囵B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品德修養、扎實的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培養他們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
“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圍繞“三維目標”進行科學設計,以“榜樣引領,立德樹人”為核心,教學內容上增強“三個注重”,體現廣泛性、全面性、趣味性、科學性、歷史性與現實性等“六性”。教學方法上,強化“五個結合”,即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教師主講與學生參與相結合、校內專家與校外專家相結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史教育、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等思想政治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為校級選修課,面向全校所有本??茖W生開設,同時該課程也是超星平臺和學銀在線的網絡在線課程。截至2020年4月,共有308 606點擊量,全國近十所高校近萬名同學選修了該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了解近代史風云人物的生平事跡,深入挖掘他們在思想品格、為人處世方面的特質,讓當代大學生受到啟迪,自覺用偉人身上優秀的品質塑造三觀、培養品格、明辨是非。
第一,內容注重廣泛性和全面性?!爸袊F代風云人物”課程線上和線下學習共選取了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50個,上至咸豐、慈禧、同治、光緒以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張之洞等人,下到我們熟悉的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毛澤東等,再到大家熟悉的兩彈元勛。他們在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上都有其重要性與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有他們的影響,通過了解他們的事跡和思想行為,可以看出中國近現代發展的脈絡和軌跡。
第二,講授注重趣味性和科學性?!爸袊F代風云人物”課程旨在以說故事、談掌故的方式來補充學術性史著之缺略,從而引起大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演變的興趣。課程講授中,無論是負責人,還是外聘教授、助教,他們和學生的分享和討論都注重講故事、講名人名言、研究爭議,談人生啟發、人生感悟等,體現了趣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
第三,效果注重歷史性與現實性。“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是社會科學類課程,在內容上選取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風云人物,歷史感較強。同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因此作品中選取的歷史人物在這段歷史長河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對歷史進程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的思想產生于那個時代,他們的經歷依托于那個時代,他們的身上打下了那個時代深刻的歷史烙印。他們的思想言行、他們的性格稟性、他們的著作、他們的一切都成為今天當代學子未來發展的榜樣和參考,盡管人生不能復制,但是這些歷史人物對于夢想的追求、對于人生的思考、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注,仍然是激勵大學生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一,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在“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教學中,注重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如“人生的選擇比堅持更重要”討論課,通過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堅持努力,獲得萬眾敬仰,對比袁世凱的“晚節不?!?、汪精衛的“黑白人生”;通過十大元帥對比,尤其是朱德與林彪的人生對比,進行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讓大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人生?!?/p>
第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本門課程與其它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本課程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將實踐教學納入其中,兩者并重。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充分培養其觀察思考的能力。本門課程的實踐環節多種多樣,有閱讀紅色家書,使學生主動了解名人事跡,從中學習、感悟名人精神;也有讓大學生參觀名人故居和紀念館,自行總結與感悟,并以詩歌或隨筆的形式寫出個人感悟;還有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完成某個任務,在增強學生協作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參觀王右木故居時,要圍繞“王右木革命精神的內涵”“王右木革命精神對大學生的啟發”等問題進行思考,并撰寫小論文。開展各種實踐探究,其目的首先在于讓學生對風云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塑造自我。其次,大學生廣泛閱讀名人讀物并撰寫心得體會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刻理解為人處世之道,學生思維得到鍛煉,思想獲得升華,為自己以后的行為提供借鑒參考。再者,結合實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家鄉歷史名人我來講”“我的偶像就是他”等演講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行。
第三,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爸袊F代風云人物”課程目前已完成在線課程建設,網絡資源非常豐富。線上教學可以通過“微學習、微互動、微體驗”進行,創新“三微融合”教學模式。通過“微課程學習”,即微課程內容細微化、知識讀圖可視化的課堂翻轉前置學習,拓展教學時空限度;通過“微圈層互動”,合理構建課前、課中、課后的班級微圈層扁平化互動,提升學生線上學習主動性;通過“微視頻體驗”,創設微情境體驗,提升課程的親和力,增強教學實效性。
第四,教師主講與學生參與相結合。課程思政要充分體現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讓每一位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師要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高德育能力,改變傳統“只教書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單兵作戰的現象,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6]?!爸袊F代風云人物”作為通識課程,就是要堅持既教書也育人。課程中教師發揮專題教學的特長分門別類地講解,融入“助教小專題教學”,比如獨臂將軍中賀炳炎小節、十三位代表之一章節、董存瑞和邱少云章節等,動員助教積極籌備講解。另外,“人生的選擇比堅持更重要”討論課、“我的偶像就是他”演講實行全員參與,真正做到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忙起來”,讓課程“特起來”“亮起來”。
第五,校內專家與校外專家相結合。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學科間的教學內容或許不同,但是其育人目標是一致的,要打破學科壁壘,多學科融入教學?!耙呀虝c育人、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盵7]“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課程中充分吸收了不同學科背景的校內外專家進行授課,校內外專家進行“長征人物專題”“抗疫專題人物”分享等,同時邀請校外5·12地震紀念館宣教科骨干、中國工程物理院老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分別對抗震救災英雄人物、兩彈元勛、市道德模范等進行專題分享,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方面,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結合通識課程“中國近現代風云人物”的課程特點和當代大學生的興趣特征,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現代化多元信息技術“混合”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在進行通識課教學時,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促進其知識能力的整體發展,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看到課程思政建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混合式教學在課程思政改革中也有著先天的優勢和充分的力量,但在應用中也要注意,課程思政教學應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與模式化??涿兰~斯(Comenius)說:“我們不必要拿什么東西給一個人,只要把那暗藏在身體內固有的東西揭開和揭露出來,并重視每個個別的因素就夠了。”[8]15這正是教育的本質所在。
“地域文化是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特定時期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如陜西延安文化、江西井岡山精神、貴州遵義文化、四川的長征文化、抗震救災文化、兩彈一星文化等,深刻挖掘地域紅色文化的豐厚內蘊和核心,可以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校教育教學的文化資源要素,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的厚重感和實效性。”[9]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機嵌入地域文化,讓地域文化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教師在用好課本教材的同時,也要注重將地域紅色文化嵌入,發揮地域文化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作用,讓學生學到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內容。
高校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地域文化的挖掘開發,有組織、有系統地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課程體系范疇,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增強其特色性和吸引性,提升其有效力和感染力。
第一,課程注重混合式教學的實效,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課程手機APP、動畫、仿真軟件,為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法提供保障,起到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第二,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如啟發式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師認真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在教授不同的內容時切換使用,以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理解,切實做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度,杜絕“身在曹營心在漢”情況的出現。第三,考核評價方式多樣化,不再以最后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己嗽u價必須體現過程考核,將平臺學習、參與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成績計入總成績,能有效促進學生登錄平臺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