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蘇盛澤醫院,江蘇 蘇州215228)
乳腺癌已嚴重威脅全球女性的生命安全,臨床主要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但有研究[1]顯示,患者極易出現糖代謝紊亂,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呈加重趨勢。而糖代謝異常是臨床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之一,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會加重機體負擔,導致胰腺代償性分泌更多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水平,因此,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糖代謝指標對于控制腫瘤進展具有重要意義。曲妥珠單抗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首個分子靶向藥物,對糖代謝影響效果顯著,同時,可有效降低局部復發率,延長患者生存期[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聯合曲妥珠單抗治療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糖代謝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7例。觀察組年齡35~67歲,平均(46.84±5.23)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1.85±0.21)年;TMN分期:Ⅱ期13例,Ⅲ期24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30例,其他類型7例。對照組年齡33~68歲,平均(47.03±5.11)歲;病程3個月~2.5年,平均病程(1.93±0.17)年;TMN分期:Ⅱ期12例,Ⅲ期25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31例,其他類型6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3]標準:患者表現出乳腺疼痛、乳頭溢液、乳暈異常等相關癥狀,并經影像學技術診斷證實存在實性橢圓形、邊界清晰的腫塊等征象。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乳腺癌癥狀及影像學診斷;卡氏評分≥60分;既往無腋窩手術史;經腋窩淋巴結檢測:淋巴結陽性且處于Ⅱ期及以上;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同期服用蒽環類抗生素藥物者;生存期≤6個月或處于Ⅲ期以上患者;合并嚴重內臟器性病變者;非原發性乳腺癌及炎性乳腺癌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兩組均給予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切口依腫瘤所在部位及乳房的大小、形態設計。可采用橫月牙形、縱梭狀切口,切口應距腫瘤邊緣3 cm以上。切開皮膚后,游離皮瓣,自下內開始向上外分離乳腺連同其深面的胸大肌筋膜,直至胸大肌外緣下。清掃胸大肌間淋巴結,將翻起的乳腺向外拉緊,將胸大、小肌向內牽拉,沿胸大肌外緣與乳腺組織分界處縱向切開,顯露胸大、小肌間的脂肪及淋巴組織并清除。操作中需仔細分離,注意勿損傷胸肌神經及血管,因內側胸神經在胸小肌前方斜過,與胸肩峰血管伴行,共2~4支,支配胸大肌的鎖骨部和胸骨部。清掃腋淋巴結,將胸小肌向內向上提起,鎖骨下血管、腋血管全程暴露,從鎖骨下靜脈入胸處開始,沿鎖骨下靜脈下緣解剖,結扎切斷所有向下分支。清除腋靜脈周圍的淋巴脂肪組織連同肩胛下肌群筋膜。切除胸小肌時應注意保護胸神經外側支。注意清除腋下群各組淋巴結時應保留胸長神經和胸背神經及肩胛下血管。取出標本,術區創面進行反復滅菌水沖洗、放置引流管。家屬過目后送病理。
觀察組術后加用曲妥珠單抗[美國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Inc),國藥準字S20060026]治療,首次劑量為每周4 mg/kg,然后調整為每周2 mg/kg,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近期療效:采用實體瘤療效標準體系(RECIST)評估,檢測指標包括目標病灶數量、病灶直徑變化。完全緩解(CR):經影像學檢測,所有靶病灶完全消失,且未出現新發病灶,經腫瘤標志物檢測,腫瘤標志物正常水平且維持4周;部分緩解(PR):靶病灶體積減少≥30%;穩定(SD):靶病灶體積減少<30%或增加<20%;進展(PD):靶病灶體積增加≥20%或出現新發病灶。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②糖代謝指標:包括體重指數(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于化療前1~3 d及化療結束后3 d采集空腹靜脈血,嚴格按照采血操作進行,采血前8 h需禁水,并停止靜點含糖液體,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糖代謝指標。③不良反應:包括心臟毒性、心力衰竭、上肢功能活動受限、上肢淋巴水腫。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比較觀察組BMI、FPG、FINS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糖代謝指標比較(±s)
注:BMI,體重指數;FPG,空腹血糖;FINS,空腹胰島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
乳腺癌屬于臨床惡性腫瘤之一,由于并發癥及相關指標改變導致患者預后效果不佳,其中糖代謝異常與乳腺癌進展密切相關[4]。目前糖代謝異常導致乳腺癌患病率增加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糖代謝異常引起的高血糖、高胰島素及高BMI均可能導致乳腺癌出現進展。但有研究[5]指出,糖代謝異常引起的高胰島素水平可通過抑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1的活性,促使其游離,同時胰島素與其受體結合,可激活相關信號通路,導致細胞的惡性增殖,且高胰島素水平可通過降低性激素結合蛋白水平,提高機體雌性激素水平,進而增加乳腺癌發生風險。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干預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及糖代謝指標。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手術方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曲妥珠單抗屬于生物靶向制劑(人源化重組DNA單克隆抗體),其通過選擇性作用于HER-2細胞外部,阻斷腫瘤細胞增殖,促使腫瘤生長因子凋亡,應用于乳腺癌術后輔助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6%(P<0.05)。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聯合曲妥珠單抗治療乳腺癌臨床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臨床控制疾病進展提供良好條件,而曲妥珠單抗可通過影響HER-2基因,進而抑制癌細胞增殖。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糖代謝異常,抑制異常糖代謝促使機體產生促炎性因子,穩定基因,抑制乳腺癌進展[7-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可最大程度保留肋間臂神經,可減少患肢感覺異常等不良反應,而曲妥珠單抗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較少。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BMI、FPG、FINS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曲妥珠單抗可阻斷HER-2信號通路,調控癌細胞表面的P185糖蛋白表達加速蛋白質分解;同時,聯合治療可滅殺大量腫瘤細胞,降低腫瘤負荷,減少胰島素消耗,維持正常糖代謝,促進GLUT1分解,與韓國棟[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聯合赫賽汀治療乳腺癌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糖代謝紊亂癥狀,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