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祎 文濤
摘?要:高校統一戰線的參與者是新時期推進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鞯臒o價之寶,是高校統一戰線的天賦異稟,無論是在直接參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管理服務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還是在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都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新時期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已經遇到了障礙,需要突破瓶頸。
關鍵詞:社會認同理論;統一戰線;高校;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42
1?社會認同理論及其在高校統一戰線工作領域的延伸
1.1?社會認同理論研究的方向和內容
社會認同理論重在研究“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其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該理論的奠基人泰弗爾(Henry Tajfel )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social-categorization)、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和積極區分原則(positive distinctiveness)而產生對自己的群體的認同感,并有目的地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其中社會分類是指個體將事物進行分門別類,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將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區別放大,并且使自己的行為盡量符合內群體的特征,將更多優秀的資源賦予內群體,同時將自己納入內群體這一類別中,產生明顯的內群體偏愛行為并形成自我定型。社會比較則放大了社會分類的意義,指個體把自己所在群體與其他進行群體間比較。比較的重點在于權力、聲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在這些特定維度上,個體傾向于給予群體內成員更多積極的評價,且夸大群體間的差異。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更加偏向自己的所屬群體。積極區分是社會認同的動機所在。在內群體有優勢的維度上,個體將內群體和外群體比較時,會獲得積極區分。這種積極區分作為內驅力,提升了個體的自尊感,讓個體在群體比較的相關維度上會表現得比其他成員更出色。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個體會更為偏愛自己的所屬群體,也因此更容易產生群體間的偏見、沖突和敵意。
通過上述社會認同的三個原則,個體抬高了自己的身價和自尊。然而,身處社會中的個體,擁有不止一個群體的成員身份,卻往往只會選取其中的一部分群體來定位自己的社會身份;而選取的標準,則是該群體是否能提高個體的自尊和社會地位、提高認知安全感、滿足個體歸屬感與個性的需要、帶來存在的意義等。
1.2?社會認同理論對高校統一戰線工作的潛在作用
統一戰線,在我國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聯盟。高校統一戰線是我國統一戰線全局中十分重要的領域,具有高等教育和統戰工作的雙重屬性。
在新時代高校工作中,“立德樹人”具有鮮明的時代任務和時代特征,繼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因此,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是對新時代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鞯男乱?。
社會認同與教育等重要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目標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認同理論能有效調動群體內成員的積極動機,使之成為群體內成員不斷向好的內驅力,進而推動群體重要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社會認同理論可以帶給高校統一戰線工作新的啟示,按照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三個原則,因材施策,有效提升統一戰線社群內的每一個個體作為群體內成員的自豪感,建立個體和群體相符的核心價值觀,讓個體自覺以群體身份進行社會活動并為提升群體形象、地位而不懈努力。
2?新時期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進入新時期,統一戰線仍是黨奪取建設、改革事業勝利,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作為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統一戰線具有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等多種政治優勢,肩負著為高校改革、建設、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的重大歷史責任,在本質上仍是做團結人的工作,其職能仍是圍繞高校中心工作服務。
(1)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缺乏政治制度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統戰部門往往不能單列,其領導組織高校統一戰線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而高?!傲⒌聵淙恕毙枰哟髮Ψ屈h知識分子的統戰工作,因此必須給予高校統一戰線這一個黨與非黨的政治聯盟統一明確固定職能的政策。
(2)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缺乏協調分歧的支持。高?!傲⒌聵淙恕毙枰獜V泛團結高校的黨外知識分子,加強高校教職工隊伍建設,這其中各方面的利益均衡、矛盾協調工作量巨大,增加了高校統一戰線把握好一致性和多樣性辯證關系的難度,承接這些任務時缺少必要的支持。
(3)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缺乏人才智力保障。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為促進高校在新時代得到新發展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人才是支撐這一優勢的可以依靠的重要資源和重要力量。服務質量不夠高、組織會議和活動交叉重復、無配套專業平臺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會導致人才吸引力不足。
(4)高校統一戰線服務“立德樹人”工作缺乏發展動力。高校統一戰線挑選為高?!傲⒌聵淙恕狈盏娜瞬艜r往往考慮其某個單方面,而忽略其團隊合作、議政建言等能力,高校統一戰線服務能力錯落不齊、甚至嚴重失調,造成組成結構與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配位。當出現推脫責任不恪盡職守,或是本職主業等原因不能到位時,其他人反要承擔更多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
3?新時期利用社會認同理論發揮統一戰線優勢服務高校“立德樹人”的路徑
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任務。利用好社會認同理論,重視與發揮統一戰線在我國高校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對完善高校的民主政治與科學管理,促進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發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鞯捻樌M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落實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明確高校統一戰線工作負責機構和職責,為高?!傲⒌聵淙恕碧峁┱伪U稀?/p>
我國高校的民主黨派組織比較齊全,是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密集的場所。高校黨委要充分認識做好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切實擔負起高校統一戰線工作的主體責任,把高校統一戰線鞏固好發展好,把高校統一戰線工作開展好利用好,要認真抓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提高統戰意識,并結合實際修訂完善高校統戰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涉及高校統一戰線服務對象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政治協商、交流任用的實施細則,從而有效地調動統戰對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其在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骷紡V益,奉獻力量提供政治保障。
(2)運用“社會分類”原則,發揮高校統一戰線了解情況、掌握政策、協調關系、增進共識、加強團結等職責,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調處化解支持。
統一戰線具有空前的廣泛性與巨大的包容性,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才能達到“畫好新時代統一戰線最大同心圓”的目標。高校統戰部門要廣泛團結、熱情服務,通過民主黨派支部(總支或基層委)、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等,積極引導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等方式,表達訴求和建議,并將他們的思想統一到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對工作中出現的利益沖突和問題矛盾,完全可以運用“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的基本原則和哲學思想,因人而異采取有效引導策略,設身處地推心置腹,從而逐步消除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和矛盾,推動高校更好更健康發展。
(3)運用“社會比較”原則,發揮高校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人才特長,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智力保障。
高校統一戰線的長處之一應是團結學校中的黨外人士。高校中的黨外人士包括各民主黨派成員和黨外知識分子,他們有“三高”的特點:學歷層次高、思維活躍度高、政治參與度高,在推進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髦?,無論是學科建設發展規劃、學科建設運行管理,還是關心愛護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等方面,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另外,高校黨外人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和知識發展產生了顯著陶染。引導和服務他們發揮自己“三高”的優勢,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對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鞯耐七M有百益而無一害。
(4)運用“積極區分”原則,發揮高校統一戰線整合發掘、銜接拓撲的觸角優勢,為高?!傲⒌聵淙恕痹鎏硗庠瓌恿?。
統一戰線工作離不開形成關聯和影響的合力,高校中的黨外人士與世界上不同政黨、不同社團、不同群體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高校統一戰線要摸清關系,牽線搭橋,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到所屬高校設立分支機構,為海外科學界、教育界人才提供優良的科研工作平臺,高校聚攏了自世界各地的高新技術信息或高校管理經驗,了解與掌握學科發展的趨勢,推動高校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高校中的黨外人士通過發揮他們的個人魅力、專業特長和獨特優勢為高校在國際化平臺引才、為重大工程和攻關項目招才,主動參與高水平人才競爭,為高校“立德樹人”聚集了豐富的社會資源。
4?結語
在中國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與訴求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多元化與差異性特征。高知、高能力、強調個性的學者到高校工作,有很大部分對待政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而他們中的部分人又“潤物細無聲”地對所聯系的大學師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其意見建議上報渠道淤堵時,更易受互聯網不實言論的蠱惑,更有甚者形成輿情。同時有研究表明國內高校黨外人士比以往任何時候表現出更加強烈的社會認同需求,這為統一戰線服務高?!傲⒌聵淙恕鞭D型升級增加了難度也提供了機遇。從社會認同理論角度看,在我國“大統戰”工作格局中,一方面高校“立德樹人”的諸多瓶頸可以理解為由社會認同偏差產生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社會認同更像雙刃劍鋒利的一側,激發個體自律性、自主性和歸屬感的活力。社會認同過程中個體與總體的互知互助互信是認同實現的基本前提,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個體與總體的相互聯系,利益和互動作為變量影響著社會認同的漸進實現。高校統一戰線是高校黨政、思政、教學、科研、創新的活水源泉,是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中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Tajfel H. Social categorization,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J].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1978,24(1):285-295.
[2]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75-480.
[3]趙志裕,溫靜,譚儉邦,等.社會認同的基本心理歷程——香港回歸中國的研究范例[J].社會學研究,2005,(05):202-227.
[4]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21-01-06(01).
[5]吳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