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
內容摘要:語文是中國素質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學習中也充滿了趣味性和藝術性,因此語文學習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學生學習中培養他們的思辨力,去激發他們的創造性。而語文中聽說讀寫都需要學生有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有目的去培養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是很必要的,使其進一步形成富有創造性的品質。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創造性思維
隨著當今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培養新人才的重要條件。宋代大家朱熹曾說過:“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其中的“疑”,就指的是質疑的開始也是創新的開始。質疑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過程,對于學生怎樣去思維說的既不是簡單的教給學生怎樣應付老師的提問,當然也不是讓他們被動的接受問題,而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探索出問題的正真答案。記得還有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乍一聽覺得沒什么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就相當于一場辯論,讓我們在其中去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去培養我們的創新性思維并達到一種出乎意料的效果。這樣豈不是更有利于學生創新型思維的養成?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我覺得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會聯想
每個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有著自己的一個童話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動物是會說話的,植物是有人性的,就連風雨雷電也是可愛可敬的,這也是他們想象的世界。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這個過程看似容易,卻也是學生們進行想象和創新的過程,它打破了我們對于客觀世界或常規規律的認識。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維的另外一種表達,它也可以說是智慧的別樣具體轉化,就像我們有時候會感慨,在中國的這種應試性教育下為什么大家越長大想象能力就越差,仿佛思維也已固化,一點創新性都沒有了,也變得一點都不可愛了。而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給大家以想象的條件和空間,比如可以將有些故事情節性較強的故事轉化成劇本讓大家演出來,比如根據課文中的情節可以給文章設定不同的合理的結尾,又比如可以按照文章內容和現實生活自己創作出一個新的故事。要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使其處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用創新和發展的眼光去解決問題。如我們初中課本中的《童趣》一課,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講講自己童年的樂趣,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告訴他們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理解。還有就是作者沈復是怎樣發現這些“物外之趣”的?就是通過自己對于是物的細心觀察和豐富想象。對此,同學們也必定有類似的經歷,例如,小時候大家都看過云,客觀來說云是大氣層所產生的一種氣態現象,但在孩子眼中它就可以是綿羊,是棉花,是棉被,這就需要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又何嘗不是一種對于事物的新看法,是一種創新?
在教學上,老師作為學生的啟發者,可以鼓勵他們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這些都是生活的細節,還有鼓勵他們勇于提問,敢于質疑,提高學習中的積極性,勇于突破不斷創新。
二.注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語文這樣的學科,事物的答案往往是不止一個的,它對于一些問題的回答則都是言之有理即可,尤其是對待寫作這樣的題目,而這些則需要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夠多角度的去思考問題。發散性思維則是根據問題提供的所有信息,從多個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穎思維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而發散性思維一般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我們可以把它的這些特點利用在教學上,從而達到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流暢是指在解決問題時,能從一個方向上流暢地產生了多種同類型方案。它的基礎是博學和良好的記憶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新舊知識相聯系的聯系,既可以溫故又可以知新,使學生的思維流暢而具有發散性。
其實,發散性思維可以說是一種靈活思維,“舉一反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能夠根據一種事物的屬性,了解它的同類屬性,也加深了對于知識的思考與理解。因此,教師應該盡力使教學富于探索性,做到精心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情境,發揚民主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并制定出相應對策,幫助學生一同分析、探索學習中產生的困難或疑惑,鼓勵同學發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鼓勵質疑問難,尤其是對教材、教師的講解有不同看法的。評價時,要客觀公正,對學生思維結果中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合理成分或新穎的東西都要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然后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講解。發散性思維的養成也教會大家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去鉆牛角尖,它能夠使人從不同角度或事物的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而多思正是創造性思維所需要的一股力量源泉。
三.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還廣為流傳,還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也言猶在耳,這都說明了環境對于人的作用,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型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創建以思考和提問的良好學習氛圍,在把握課堂的同時,啟發并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自我解決問題。在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要給與指導和肯定,不能一味的責備或譏諷,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大家互相交流討論中,從而讓學生找到知識的答案,提高他們自由思考的品質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進步,人類的教育手段和資源也日益發達和完善起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已在中小學廣泛運用起來,通過現代教學媒體對知識進行濃縮和創新,并通過給學生以感官刺激如圖像、聲音、色彩,從而有利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萌發創新“靈感”。例如,我們在學習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或者圖片,向大家展示出詩中的畫面,大家在感官受到刺激時,就可以把詩中的場景展現出來,這樣就會有有利于同學們去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和情感。還有就是在學習古文時,因為文章可能距現在的年代較為久遠,大家在學習起來可能也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授的過程中,放一些配樂誦讀,使它們置身其中,既增加了學習興趣,又學習一些古文的誦讀方法,在感性的基礎上去學習,將會更有成效。
思維的目的既然是要對事物的本質屬性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即事物之間的空間結構關系)做出概括的反映,就有一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出這種反映的問題。眾所周知,唯物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方法論,是使人類思維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洞察力的根本保證。因此,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只有運用唯物辨證觀點作指導,才有可能使人類的基本思維形式(不管是哪一種形式)最有效地滿足上述思維目的的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使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所謂的創新意識也并不是僅僅針對科技方面,同樣的,教學教學中的創新也很重要。語文作為一門極富有感情與個性的基礎學科,它也是很容易去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和創新力的。總之,我認為我們應當把辨證思維貫穿到整個創造性思維過程中去,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思維內容和思維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洞察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創造性突破。而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參考文獻
[1]李興燕.初中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訓練[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2.
[2]王平香.如何提高初中生語文創造性思維能力[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3(6).
[3]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4]季曉瑜.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5).
[5]王玉國.淺淡語文教學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15).
(作者單位: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