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度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有利于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擴大學生的認知領域,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體制的改革。本文將結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現狀背景,對融合后的教學工作所具有的優勢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關于實現深度融合所能采取的具體實踐策略,以期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擴寬教育思路、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 。另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小學教育有其特定的知識體系和對象特征,如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成為擺在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機遇和挑戰。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和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與創新,而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1-3]。
一、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比如在教學實踐中普遍采用的PPT課件、投影展示、線上直播授課、電視教學、教育類網站等,但是目前這些具體的實踐措施存在著如下不足:(1)仍然以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網絡上的教學資源缺乏針對性,無法因材施教;(3)不同學生個體、不同學校具備的硬件條件不盡相同,網絡和網站建設層次參差不齊,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4)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對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認知水平不高,難以實現信息技術和課堂的有機結合,因此很難保障信息技術參與下的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的優勢分析
盡管受限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目前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存在著種種不足,但是當針對性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之后,融合對教育實踐活動所帶來的變革型改變將是深刻且意義重大的。具體而言,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具備如下幾個優勢。
2.1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通過視頻、動畫、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多維豐富的教學情景,在對知識的授予過程中,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習過程不再枯燥。例如小學數學由于對抽象思維的要求較高,對心智尚未發展、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更加需要專注的學習才能有效理解,通過在課堂上有機引入信息技術,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還可以在課下通過在移動端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強記憶和理解。運用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課題的教學模式,在活躍有趣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2.2創建情景教學,抽象概念形象化
小學生由于知識面窄、生活經驗不足和獨立思考能力薄弱,因此數學上一些抽象的概念顯得晦澀難懂[4]。通過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展示出來,比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更多現實中的實例,計算圖形面積的時候,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從而加強學生的代入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充分理解。
2.3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
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有效連接教師課堂的“教”和學生課余的“學”,通過建立網絡資源庫和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為自主學習創造硬件基礎,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課余學習一直以來面臨著師生溝通隔斷、學習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學生自律性難以保證等問題。如果建立了一個完善高效的在線學習平臺,并且配套經過教師甄選的網絡資源庫,并且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將會為學生的線下自主學習提供助力,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三、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實踐策略
3.1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教師是教學實施的主體,只有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進教學過程之中。在學校對教師群體進行相應的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個人還需要不斷利用空閑時間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并且思考如何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開展教學。突破了技術層面的束縛,整個教學過程才能更加順暢且高效。
3.2完善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
校園網和數字化校園等基礎設施方面的落后一直制約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完善的硬件設施是融合的前提條件,各地政府部門和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并且積極采取措施解決硬件設施配置缺乏和落后的問題,積極宣傳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上的優勢,為融合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3建立相應的教學規范和標準
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后的教學實踐會與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為了更好的推進和實施,應該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特定,對現有的教學計劃、教學規范和標準重新調整或制定,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信息技術化背景下教學的獎懲激勵機制。教學信息化制度體系的建立和規范化管理,會有利于提高融合工作的實際效果[5]。
3.4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和完善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背景下,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教師發揮著引導組織和輔導的作用,因此如何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方便學生開展課堂學習和課余自主學習,成為融合工作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通過建立和完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有利于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只是局限在課堂的弊端,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四、結語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到硬件和軟件、教師和學生、課堂和課下等多個維度的合理規劃和管理,但是作為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應該在具體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深化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五、參考文獻
[1]楊小微.對標2035:學校教育現代化推進的方向與路徑[J].人民教育,2020(Z1):17-20.
[2]王鍵.以教育信息化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解讀《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J].江蘇教育研究,2013(27):78-79.
[3]楊宗凱,楊浩,吳砥.論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5(03):88-95.
[4]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2):58-62+67.
[5]左明章,盧強,楊浩.協同推進機制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之路[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4):59-66.
作者簡介:
葉青良(1972.8-),男,漢族,江西省上饒市,南昌大學本科學士學位,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教學、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