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紅 劉曉珊 黃楚涓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雖然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日益深入,但新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高校黨建工作須因勢而變,打破發展瓶頸,積極創新,以“學習強國”平臺創新高校黨建工作,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潮流,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節拍,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效果。
關鍵詞:學習強國;高校;黨建;新媒體
一、高校黨建工作現狀
在大數據時代,日益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傳統單一線下高校黨建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現實訴求,這就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要與網絡、新媒體相融合,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平臺,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成效。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日益深入
大學生的心理情感、思想價值觀念正處于發展階段,信息辨識能力相對較弱,是非的判斷能力有限,對復雜多元的信息資源尚不能完全做出正確的抉擇。網絡信息文化資源雖豐富多樣,各類信息魚目混珠的情況不可避免,部分高校學生易受錯誤思想價值觀念的誤擾和低俗文化的誘擾與腐化。在多元文化的交叉沖擊下,高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容易產生偏離和動搖。當代高校學生的生活被多種現代化產品或高科技產品充斥著,時間被瓜分得散碎,產生大量碎片化時間,這個為以短視頻為主要宣傳手段的平臺媒介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二)新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當前高校黨建工作與新媒體的融合尚未取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高校黨建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缺乏管理與維護、及時改進與創新,當前高校黨建平臺大多數都體現出更新資源速度慢,內容滯后,覆蓋面窄,缺乏創新性等特征。此外,泛用專業術語,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極其容易使得學生感到迷茫,產生懈怠心理,高校黨建工作成效不突出不明顯。傳統高校黨建網站已無法跟上時代匆匆的步伐,無法滿足現代大學生的“碎片化”現實需求,導致高校黨建網站瀏覽量增長形勢低迷,建設成效不高。另外,高校黨建網站板塊設計缺乏新意與針對性,形式結構古板單一,未能充分調動起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縱觀互聯網產生以來,高校黨建工作并沒有有效利用新媒體的反饋功能去及時了解并收集大學生的看法,沒有及時采納從下往上的反饋意見,缺乏雙向互動,也就沒能及時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運用“學習強國”平臺創新高校黨建工作的優勢
(一)方便高校查看黨建工作數據
“學習強國”平臺可以準確地收集、記錄各級黨支部下黨員的學習情況,每個黨支部下學習小組成員可以登入學習強國黨支部學習管理后臺,查看所在黨支部中各個黨員的時段積分、累計積分和總積分。學習管理組中的管理員還可以看到負責支部的活躍學員、沉默學員人數、參與度等,還有條形+折線圖的活躍分析。“學習強國”平臺改善了之前黨建工作信息的不健全、難處理與滯后性的缺點,建立起了透明公開的黨員學習監督窗口,各個高校可以直接從學習管理后臺獲得支部學員的學習數據,有利于對高校黨建工作進行規劃和調整。
(二)方便高校有針對性地給予表彰
“學習強國”平臺可以清晰地看到學員、支部的學習動態,對活躍學員個人、活躍黨支部集體可以根據其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的活躍指數和學習軌跡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表彰。“學習強國”平臺“使用積分制,通過每日積分不斷積累活躍用戶,以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積分排名以及積分兌換等作為激勵,鼓勵學習者相互比較、相互促進并在組織內對積分進行公開展示,讓學習變成一群人的事,實現用戶持續使用”[1]。在“我的”里面的學習報表中,學員個人可以看到自己本人在總積分、年度積分里的小組內排名、近七日組內排名,并且在自己小組內排名前8的還可以獲得平臺上的“學習標兵”榮譽稱號,激勵其他黨支部學員向這些學員學習,不斷努力學習黨的相關知識,了解最近的時政熱點新聞。
(三)營造出良性競爭氛圍
“學習強國”平臺可以有效地激發黨員個人、黨支部團體的學習積極性,平臺可以讓“公眾通過累積學習積分,兌換積分或獎品,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根本性轉變,這可以說是‘學習強國’的重要特色,更體現了新媒體時代下我國黨建工作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的新訴求”[2]。同時“學習強國”平臺會根據黨員的積分段位給黨員表明段位,在學習報表上還可以查看到個人在組內和近七日的學習排名,互動對戰和搶答答題模式的輪番出新,根據用戶的星星等級配對相應等級的對手,可以讓強者更強,弱者向上游邁進。“學習強國”app下列設置了限時的挑戰答題、四人賽、雙人對戰等答題模式,讓用戶感受到答題沖關的樂趣,有一種線上即時互動的感覺,是學習強國相較于其他app所不同的“互動功能”,互動的是來自各地的黨員,進步的是自己的黨性修養,在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覺悟的同時也可以拓寬自己與別人相缺少的知識面。
(四)豐富了高校黨建工作的講學手段和途徑
“學習強國”平臺多樣的傳播手段媒介提供了更為廣泛、普及的黨建教育渠道。“學習強國”平臺涵蓋了“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包括黨章黨規、法律條例、期刊雜志、視頻電影、文化講座、課程講座等類型多樣、形式鮮活的信息資源;此外,還設有專門的交流互動板塊,包括學習問答、討論爭辯板塊等”[3]。高校師生黨員可以在“學習強國”平臺上通過多種手段來進行黨的知識大學習。
三、運用“學習強國”平臺創新高校黨建工作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平臺轉變高校黨建工作理念
“高校黨務工作者要樹立新媒體與高校黨建工作融合發展的思想觀念”[4],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平臺,積極學習新媒體理念、技術,形成新時代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矩陣。應充分調動黨建主體行動力,整合校內校外黨建資源,發揮黨建工作的最大成效。發揮黨務信息工作者的力量,協調高校黨建工作各個部門的力量,充分展現出“學習強國”平臺在高校黨建工作中具有的優勢。同時應建立“‘成網絡、成體系、有制度’的組織,以抓黨建的方式來抓學習,建成一個以黨員為基點,支部為群組,形成一個覆蓋全黨‘縱到底、橫到邊、網絡化’的學習傳播系統”[5]。
(二)充分發揮用好“學習強國”平臺的內容資源
“學習強國”平臺是黨的理論知識庫,黨員只要通過‘平臺’就能學習,且能隨時隨地學習到最新的理論知識。各高校應利用“學習強國”平臺增強廣大師生不斷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的自覺意識,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到位。“學習強國”平臺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平臺,并且由中央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開發,是“學習平臺+信息庫+思想文化”聚合平臺的共同體,集齊了現時最新最熱最權威最官方的時政新聞、黨政資料和大量可供免費閱讀的期刊、古籍、公開課、影視、圖書等資料。高校及高校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習強國平臺,選擇自己需要、適合的學習資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三)用好“學習強國”平臺的社交溝通特性
“媒介融合向縱深化發展的時代,是不同媒體之間的傳播方式與內容相互交融的時代。”[6]“‘學習強國’不僅是一個學習平臺,也是一個交流平臺,可以讓包括高校師生在內的全國黨員們通過‘平臺’進行溝通交流,增強黨內凝聚力。”[7]“學習強國”對各個層級黨組織的分管十分詳細具體,幾乎每一個基層黨組織或黨支部都有自己的一個歸屬強國ID,高校的各二級學院黨支部之間可以建立一個學習小組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交流,高校間的黨委也可以跨越地域等級水平的局限,建立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以先進帶落后,黨建工作做的比較好的高校可以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在高校小組里交流,也可以對相對做的不夠好的高校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形式可以十分多樣,最大化利用、發揮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優勢,用現在高校學生比較能接受的vlog、互動視頻、知識競賽、雙向聯動等活動形式,讓黨建工作的過程有更多更廣泛更深入的參與。各高校黨組織可以充分利用平臺中的“視頻會議”功能建立起黨組織線上會議制度,進行線上討論和表決,方便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可以無阻礙地進行黨組織集體學習。
(四)利用“學習強國”平臺融合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
依托“學習強國”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強化黨建功能,打造黨內學習圈。第一,應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開展組織生活。通過“學習強國”平臺開展“三會一課”、主題教育活動、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基層黨組織能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實現形式多樣的組織生活,可以融合平臺內的組織生活優秀案例,讓黨員學習先進事跡,提高政治覺悟,增強黨建示范引領作用。第二,打造線上黨支部。“逐步開發線上開黨會、上黨課、交黨費、考核評價等功能,形成良好的線上黨組織生活氛圍,進一步促進思想理論的黨內學習與傳播。”[8]第三,創建高校“紅色陣地”,豐富學習形式。設立高校“學習強國”線下紅色主題體驗空間、紅色閱讀區等“紅色陣地”,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改善黨員學習條件。把“學習強國”學習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策劃具有地方特色、差異性等校園文化活動內容,通過開展讀書會、分享會、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志愿服務等,使“學習強國”的學習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加強。
(五)利用“學習強國”平臺,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習積極性
“學習強國”平臺的文章篇幅、視頻、音頻時長設置合理,順應了“碎片化”生活的要求,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來開拓視野,平臺也“迎合了年青一代的網絡需要,通過APP形式,讓所有黨員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9]。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的掌上學習平臺,走到哪可以學到哪,將高校黨建工作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各高校要采用積分制與互動機制。增設問答功能、評論、聊天群等,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習積極性。積分制的設置使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關系,通過不斷學習爭取積分,彼此超越登榜,提高高校黨員們的參與黨建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加強雙向互動,不單從上往下“輸血”,還要從下往上“造血”,加強培養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能力,將高校黨建工作落到實處,強化高校黨建的線上管理模式,加深與線下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校黨建主體的業務建設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瓊.黨史圖像敘事方式對高校黨史教育的啟示—以“學習強國”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2).
[2][3]李志強,孫金鳳,張娜.融媒體“學習強國”視域的高校黨建教育路徑創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8).
[4]雷婧.“學習強國”平臺在高校黨建工作創新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20(14).
[5]黃國春.“學習強國”傳播模式與主流媒體的融合傳播[J].青年記者,2019(22).
[6]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
[7]殷培藝.試論大數據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與優化建議——以學習強國App經濟新聞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8).
[8]王冠華.“學習強國”融媒體平臺的功能優化與價值重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9]陳源波.“學習強國”平臺在高校黨建工作創新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20(8).
作者簡介
邱曉紅(1987-),女,福建龍巖人,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曉珊(2000-),本科在校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黃楚涓(2000-),本科在校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