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根據隨機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梗塞偏癱患者中的10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組后展開不同的護理干預,研究組50例接受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參照組50例接受常規護理,并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在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方面,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評分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評分占有優勢的為研究組,對比參照組差異明顯,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高49(98.00%),參照組顯低39(78.00%),兩組對比結果有意義P<0.05。結論 經研究顯示,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應用后,能夠幫助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同時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到滿意,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腦梗塞;應用效果
腦梗塞發病率較高,該病的易發群體為老年患者[1]。其特點為患病急,同時病情發展速度非常快,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對于腦梗塞患者的治療后,存活率越來越高,不過導致患者殘疾的幾率還是很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等造成嚴重影響。經臨床實踐,針對肢體偏癱患者應用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可很大程度的幫助患者緩解肢體障礙等不良情況,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功能,回歸家庭及社會。對此,本文主要分析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抽取的方式,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梗塞偏癱患者中的100例進行研究,同時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有28例男性和22例女性,年齡最小者52歲,最大者78歲,年齡均數(65.36±2.53)歲;參照組有29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齡最小者51歲,最大者77歲,年齡均數(54.47±2.39)歲;統計學對所有研究資料中數據分析后顯示P>0.05,故具備分組條件。
1.2 方法
針對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對患者恢復情況及患肢知覺情況常規檢查,將恢復期的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日常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3]。研究組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指導,① 臥床期指導訓練,在床上幫助患者體位合理調整,以確保上肢的擴展,下肢保持彎曲狀態,于此同時進行關節訓練。② 指導患者床上及床邊坐位訓練,達到一定效果后,患者逐漸恢復功能后,慢慢進行輪椅做為訓練。然后進行站立訓練,先由護理人員攙扶靠墻站立,慢慢改為自主站立,時間可適當延長。在訓練期間對患者的狀態密切關注,防止其有不適的癥狀出現,如有異常立即處理。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后,引導其行走訓練,從原地踏步開始,到緩慢行走,主張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延長訓練時間。③ 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自己吃飯、洗臉、梳頭、換衣服等。
1.3 判定標準
將兩組護理前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進行統計,同時調查患者滿意度,然后將兩組研究數據進行比較,判斷護理措施的有效性[4]。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1.0是本次研究所用的處理工具,分別用(n%)、X2計數和檢驗或用(x±s)、t計量和檢驗,如數據之間存在意義,則用P<0.05表示。
2 結 果
2.1 經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前各項評分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評分占有優勢的為研究組,對比參照組差異明顯,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1
2.2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高49(98.00%),參照組顯低39(78.00%),兩組對比結果有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目前腦梗塞患者經過及時搶救后,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出現, 但是偏癱情況嚴重,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現負性心理,影響恢復。通過本文研究后獲得, 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應用后,能夠幫助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同時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到滿意,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燕張. 探究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亞洲臨床醫學雜志, 2021, 4(2):24.
[2]王琦. 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029(009):188.
[3]張蕾. 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探討[J]. 健康養生, 2020, 000(003):52-53.
[4]夏碧玉. 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4(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