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
【摘要】指南中強調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大膽的表現和自由的創造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獲得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本文闡述了幼兒如何在泥塑活動中暢玩的案例,通過了解、正視美術活動中“兒童精神”缺失現狀,從而重點講述了基于幼兒發展開展具有“兒童精神”的美術活動的策略。
【關鍵詞】泥塑;兒童精神;暢玩
案例回顧:聽著鳥兒站在枝頭嘰嘰叫、聞著油菜花散發出沁鼻香味,再經過昨夜的一場春雨的洗禮,初春的田野是那么的令人神清氣爽。懷著對春的向往我們出發田野尋找春天了,到了地點,我說:“找春天的時候,仔細看,有發現可以找好朋友一起討論,但要小心不要踩到莊稼等。”話音剛落我的這群孩子們在田埂上肆意的玩鬧著,只有幾個心細的女孩扎一堆似乎在討論著春天的那些事,我便蹲下來跟她們一起觀察,聊了起來,這時,前面的歡笑聲越來越大,我的注意力也被拉了過去,走近一看,差點沒把我氣暈,桐桐的鞋子上,手上,褲子上哪哪都是泥,有些孩子們把鞋子上的泥拿下了搓泥球扔桐桐,原來昨天下了雨,桐桐把一個小桶里的水倒了出來,水流了一路,好幾個孩子的鞋子都踩到了,于是我喝止住孩子們,立馬打道回府,一場春游就這樣在泥潭里結束了。
回憶著上午的情形,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也總是喜歡在水渠里捏泥巴,非常快樂。雖然現在長大了,但玩泥巴是每個孩子都愛的游戲啊,我不該......
《指南》中也明確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可是怎么讓這句最理想的話真正實現呢?我們應該為孩子創設怎樣的條件與機會,如何給孩子創造自主游戲的空間與時間,使孩子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呢?
立足現狀思索之后,我們決定對玩泥巴游戲進行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實地操作擺弄,感知泥土的特性
1.通過常規材料,感知土的可塑性
帶孩子玩之前,我們一起商議,怎么創設環境,提供哪些材料。最后我們選擇了我園小菜地,倒是不用費腦筋創設。那提供什么材料呢?我們帶上常規工具,鋤頭、塑料袋、鏟子和彩泥的工具,孩子們這里刨刨,那里犁犁,把一個個大土塊敲成小土塊,裝在袋子,由于工具各一有的孩子拿著彩泥里的小刀切成一塊一塊,碼成一條像小路,快樂的制作中,孩子學會了制作簡單的粗陋的圖形,也就知道了土的可塑性。
2.多元感官加入,感知土的吸水性。
為讓孩子們更好地玩泥,我給他們又準備了小鐵鍬、手套、圍裙、水桶、彩泥的模型。第二次游戲時,孩子們還是一直在挖,能力也一直停留在挖這個技能。但通過挖掘,他們又發現了表層的土和下層的土顏色的差異,從而得出下面可能有水的結論。問題是挖了很深卻沒有發現有水,最后運水注水的過程孩子們發現了土的吸水性。這樣親手實驗后的發現,遠比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更有意義,同伴間的經驗傳達在這個階段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沒有朝著我設想的方向發展,孩子們根本沒捏什么作品出來。但是他們很開心,吵著還要來,并且還說:下次我要帶桶水、帶臉盆、帶叉子······千金難買孩子興趣。
3.根據工具材料,感知水泥的粘黏性。
在刨地的過程中,孩子們選擇了更多工具材料,水,模型,鏟子。孩子們發現泥巴黏在了鏟子上,怎么也甩不下來,這就是泥巴粘黏性。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土加水的多少也有考究,加多了,泥巴太爛就會從鏟子滑下來,沒水的泥巴很硬,越白越硬,小手按不動,加適中的水的泥就可以捏成球和各種形狀。這個水泥游戲是孩子自主的游戲,動手感知與科學探索相輔相成,激勵著孩子們的探索欲望越來越強,從而提高孩子們在科學知識上的探索意識。
4.增加角色游戲材料,替代行為出現。
這邊幾個搗蛋鬼把女孩子們捏的小東西給踏平了,女孩們著急的大叫,原來這是他們煮了包的饅頭,鍋里還有一鍋“米飯”,有的在燒烤,用干泥粒子做胡椒粉在撒調料,有的用泥巴在做西點。幼兒的替代行為都是隨著游戲的推進,在過程中隨機出現的應變創造行為。所以游戲情景不同,問題出現的狀況就各異,而面對情景問題的孩子不一樣,自然表現出的替代行為也不一樣。有的將泥土替代為米飯,燒烤,胡椒粉、饅頭、蛋糕等等。因此在玩泥土游戲時,孩子們會自發根據所有材料創設情景,實施替代,進行角色游戲。
二、主題活動滲入,發展建構能力
(一)結合課程,初步感知建構,發展創造能力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課程與游戲相結合,我們將玩泥土活動融入到課程中-嘗試開展玩泥土主題活動。在“我們居住的地方”這一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在紙上描繪自己居住的地方,并進行嘗試構建禮河社區。他們搬來干泥塊,高大的居民樓就成型了。通過玩泥土活動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泥土和其他輔助材料相結合給幼兒的發展帶來非同一般的意義和價值。從幼兒積極地自發游戲、輔助材料,能看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質的飛躍。
(二)根據游戲情節發展自主選擇材料,發展建構能力
孩子們有了之前的經驗,又想建構更加齊全的禮河社區。根據游戲情節發展,拿來了建構區的紙板,瓶瓶罐罐,水管,小車等,開始了商討。小區建好了,有高樓,有醫院,有學校,有公園,有高速橋,有路燈。添加了瓶瓶罐罐后,幼兒建構性為有了顯著地增加,常規小車、紙板也有機融合,為建構提供更多功能性建構如停車場,紙板成了馬路。
(三)根據幼兒需求靈活變化材料,獲得相關生活經驗
建房子的過程中,問題又來了:他們發現有的土塊不牢固,一碰就會倒塌。孩子們有了新的需求,需要水泥固定樓房。于是我播放了一段用水泥造房子過程視頻給他們觀看,通過比較,商量一致同意用沙加上泥再加水自己來調制水泥。這個過程體現了玩泥土活動材料生活化。幼兒建房子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土塊是現成的,“水泥”是自己尋找沙子配好的。整個活動就像是一個個縮小的生活中真實房子的建造過程,隨著游戲進程一一展現并讓幼兒獲得相關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是連續的、有序的、完整的,是從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的。
回到教室,突然發現涵涵一次次的往衣帽柜那邊走,看著什么。原來她用泥巴作了一個愛心,要送給媽媽的。每天的戶外總有時候是孩子們并未玩的盡興的,而且穿戴工具也很繁瑣,手套,護袖,防水衣褲,鞋套等,有時候做好的半成品第二天再去看時也不復存在了,但如果孩子帶到教室來又會有安全問題,沒辦法,不能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又為了安全性,我們在買來一些陶泥,那么我們把泥土帶回教室看看可以怎么玩兒吧?
三、泥土進入教室,自主生發游戲
(一)幼兒興趣生成游戲情節
我們除了觀察孩子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等方面,還發現玩泥巴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子有冒險精神,女孩都母性大發。男孩們用各種方法挖土、砌墻、制造沼澤、陷阱,期間的話語交流真讓我感動。熙熙用泥巴壘了一座“山”,山上有水,有樹,他說:“我要保護樹林資源!”麥兜說:“我們一起加入好嗎?”于是一群人就用砌墻的工具把樹的周圍壘上土墻,很細心。這邊琳琳對著嬌嬌說,“裝飾一下我們的蛋糕吧?還要找根蠟燭,我們的寶寶已經5歲了?!币贿呎f一邊孩子做幾個碗,說是吃蛋糕時候用的,嬌嬌呢卻低著頭忙著什么,走近一看,原來在一塊小小的扁扁的泥牌上面畫愛心,畫花,還畫了一個小女孩,哦,又是一種玩法呢,我們用眼睛看,用手機拍攝記錄孩子們的游戲過程,很累,但是也很快樂!因為孩子自由的表達了內心的情感,切身體驗了一下捏、搓、揉的作畫方法。
(二)幼兒發現推進游戲發展
第二天孩子到園發現,昨天的大作都硬邦邦的,琳琳放了水在碗里,居然還是捏不動,不像以前的橡皮泥和彩泥遇水就會軟,琳琳知道了這個秘密趕緊告訴大家,大家就討論做點筆筒,平時我們鉛筆放在有洞洞的簍子里,很難拿,尖尖的筆芯老是卡在洞洞里,作了幾個泥巴的筆筒我們就好拿了,于是大家又忙碌了起來。孩子們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真正的自主的同時,還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孩子們對泥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們更生出五彩泥塑的藝術表現形式,她們自己用水粉在成型的泥塑上作畫、勾勒,畫的方法也層出不窮,剪、戳、壓、切無不展示著他們藝術底蘊,對美的表現。
《指南》中也明確指出: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游戲環境的創設,對游戲行為的觀察,對游找進展的支持,井嘗試運用這樣的觀念來保障幼兒自由、快樂的開展游戲。
四、教師靈活介入,為幼兒游戲服務
一場游戲,孩子們要做的就是準備玩,在那玩,繼續玩,再準備。但老師要做的可不是玩這么簡單。從創設環境、提供材料到觀察指導、個別教育,再到集體評價,最后還要及時反思、討論、不斷觀看視頻,及時寫下來調整方法,準備增設材料。所以,每一次的反思,每一次的調整,才能讓“玩泥巴”玩出花樣,玩出精彩。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何判斷一個游戲是否獲得成功,不在于它的場面有多輝煌,多么高大上,不在于他的過程多么繁冗復雜,不在于參與的孩子多或少,關鍵在于孩子從最簡單的場景獲得了最多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單媛媛.幼兒美術教育現狀分析及指導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左立新.兒童美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0
[3]《教育學》,富維岳.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省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