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剛
(四川省榮縣度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榮縣 643109)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高質量的要求,推動了生態豬養殖業的發展。因傳統的養殖技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綠色、無公害生態豬養殖技術提供的安全豬肉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要求,被廣泛推廣。但生態豬養殖技術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導致部分養殖人員養殖失敗,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生態豬養殖技術相比于傳統養殖技術,對環境的要求更高。首先,選址方面,首先要符合國土和環保要求,要選擇平坦且地勢高的地區,因養豬會產生嚴重的氣味,應選擇背向風口且通風良好,距離公共場所較遠的區域。同時要靠近水源,保證水、電能滿足養殖的要求,各個區域合理布局。其次,布局方面,要求有生活區域和生產區域,并將兩處分開建設,距離保持在300米以上,針對生產區域,應建立規范的消毒設施,同時有效地將該區域與糞污池、病死動物處理區隔開,減少污染。最后,高架網床是養殖生態豬的主要養殖模式,通過對圈舍應用網床,可以自動收集糞便。與此同時,圈內的設施布局要合理,可定制飼料自動化投喂、自動化飲水設施,對通風設施及控制溫度設施要進一步完善[1]。
科學的喂養飼料是保證生態豬健康生長的基礎。首先,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對飼料的搭配比例應嚴格把控,對于喂養次數,應嚴格按照科學喂養次數執行,保障豬的健康生長。其次,一般仔豬的斷奶時間是生后20天,飼料可以選擇營養價值更高的天然草料和糧食,為保證營養最大化的原則,在搭配飼料的過程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最后,生態豬排出的糞便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以科學地處理,作為肥料,應用在農作物中,有效地進行資源二次利用。與此同時,生態豬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可以在其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提高生態豬的免疫力,生態豬活動期間,可選擇散養方式,更有利于推動其向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在生態豬養殖場建設前,首先,對其地面采用的材料,應科學規劃,一般為保證豬舍的通風性,減少糞便和尿液易引起疾病的隱患,應選用相應的材料作為墊料。其次,要隨時觀察鋪墊的滲水情況,保證舍內干燥,如發現鋪墊滲水差,應及時更換。為提升養殖場的衛生質量,保障生態豬的健康發展,要對豬舍定期進行消毒。最后,提高防控能力,如發現患病生態豬,及時進行隔離,并對豬舍進行消毒,保持通風和光照,以此保證健康生態豬的生長。另外,加強對疾病的控制,保證科學的飼養密度,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豬養殖發展。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疾病是造成經濟損失最重要的因素,為此應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首先,在飼養過程中,為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必須采取先進的防控技術。現今,豬氣喘病、呼吸道病、鏈球菌病是比較常見的生態豬疾病,在該病初期,早發現、早治療能有效地減少生態豬病死率。其次,做好預防工作,采用定期接種疫苗等免疫工作,根據防疫流程操作,有效地進行防治管理措施。在生態豬疾病防控的過程中,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以免影響生態豬的生長發育。與此同時,接種豬細小病毒疫苗與乙型腦炎疫苗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態豬的抵抗力和抗病毒能力。最后,養殖人員應該具備基本的醫療知識,可根據生態豬的生長習性,判斷豬的身體狀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對于哺乳期的仔豬,應科學地做好免疫措施,增加其抵抗力和免疫力。為防止生態豬出現寄生蟲病,應加強管理豬舍,定時做驅蟲和驅蚊的工作,將病患從源頭解決。在養殖生態豬的過程中,要與獸醫建立良好關系,發現問題時,及時與其溝通,最大程度地降低生態豬患病率,減少養殖人員的經濟損失[2]。
因生態豬產生的糞便營養價值高,對其采取合理的措施是有必要的。首先,可將其作為肥料,應用在農田里,也可作為能源,用于發電。其次,在生態豬的養殖過程中,可以作為發酵床,進一步地提升養殖效果。發酵床的應用可以通過與每頭生態豬的使用面積相結合,使產生的廢棄物的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最后,傳統的豬養殖技術比生態豬養殖技術更加浪費資源,增加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所以要加大對生態豬養殖技術的實施。
在養殖生態豬的過程中,首先,應加強養殖期間的用水管理,發揮生態豬養殖技術應有的作用,對水資源的質量嚴格把控。其次,在選擇水源方面可以選擇井水、泉水、或流動性水源,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提升生態豬的質量。最后,在生態豬飲水充足的前提下,為保證生態豬的體內營養均衡性,可在生態豬的飲用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和鹽,以此保障生態豬的健康生長,進一步地推動生態豬養殖業的發展。
在生態豬養殖的過程中,嚴重威脅著生態豬身體健康的因素是細菌的繁殖,導致生態豬易患疾病,為改變這一狀況,養殖人員應加大消毒力度。首先,養殖人員可采用專業的消毒機械設備,通過噴霧的形式對豬舍內、外環境統一進行全方位消毒。其次,因影響其健康生長的主要因素是飼養原因,所以針對豬飼料加工區更是重點消毒地點,需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另外,對于生態豬排出的糞便,要集中在一起,統一進行處理、消毒。最后,如疫情嚴重時,工作人員進入豬舍時,要穿隔離衣,帶手套、帽子,進出時都需要消毒,對于外來人員或車輛進入豬舍,非必要時禁止入內,如因緊急情況必須進入,需進行嚴格消毒,才可進入。此外,為防止交叉感染,禁止其它家畜、動物進入生態豬豬舍[3]。
隨著豬養殖技術的快速發展,病死的豬也逐漸增多,傳統的養豬技術對病死豬采取隨意丟棄,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導致病源大面積擴散,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所以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必須科學地對病死豬采取無害化處理技術,通過收集集中無害化處理方法,有效地處理這一問題,不僅為人們提供健康的豬肉,還能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隨著生態豬養殖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在技術中融入綠色、環保技術,堅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底,進一步地帶動了養殖事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對于生態豬的養殖模式大體分為四種。
第一種,立體養殖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養殖空間通過與其它養殖類別的飼養,擴大養殖密度,進一步地提高生態豬的效率。此外,該技術可以改善各項資源的應用問題,有效地節約養殖成本,加大養殖人員的收益。第二種,散養養殖,自然放養、自然放牧是生態豬相比于傳統模式養豬更為改進的養殖技術,傳統養豬采用圈養方式,減少豬的活動活動范圍,而生態豬則反之,通過與自然的接觸,實現綠色生產。但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第三種,經濟養殖,該種養殖模式是生態豬養殖未來必然發展趨勢。通過企業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生態豬的用物,養殖戶為企業進行科學飼養的方式,不僅保證生態豬的養殖質量,還進一步地帶動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第四種,聯合養殖,通過與動物、植物進行聯合養殖,不僅可以使資源的利用率提高,還能實現生態循環體系,全面地提高區域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為滿足人們對綠色、健康豬肉的要求,必須全面創新生態豬養殖技術。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養殖模式,融入生態發展理念,最大化地帶動養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