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為了有效加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認同感,使文化自信進一步受到社會各界人士重視,伴隨大學英語改革進程不斷推進,國家提倡將與茶文化有關的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中,此要求對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來講是一個巨大挑戰。然而在當前大學英語教育教學進程中,茶文化等其他優秀文化的滲透未能受到學校與教師的重視。基于此教學背景,國家相關教育組織需要明確文化自信與傳統茶文化進入課堂的重要性,提出茶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從而為二者更好融合奠定扎實基礎。
茶文化歷史悠久,已歷經幾千年的沉淀積累,演變成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文化起源于我國,在唐朝聲名遠揚。起初,茶葉是作為調料運用在烹飪領域,而后經過《茶經》這本書籍的流行,由最初烹飪調料轉變成飲品。茶文化不但囊括各種茶葉,而且還包含茶具、茶道與茶藝。從本質角度而言,茶葉屬于一種特殊的物質載體,而茶文化則是通過沏茶與飲茶進程中蘊含的道德品質和文化思想而形成的。現階段,隨著社會日益發展和科技不斷進步,茶文化在中國文化輸出以及大學生文化自信建立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且關鍵的指向作用。將傳統茶文化滲透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不但可以加深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學習程度,而且還可強化我國發展建設中堅力量和人才的文化自信,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國際舞臺。
所謂化自信,就是中華民族對自身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價值的認可與肯定,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力和生命力有著堅定的自信心,并將傳統優秀文化踐行在日常生活中。而文化自信這一含義是習主席在某次重大會議中所提出,是提升我國整體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基礎之一。而且文化自信并非一句“空話”,也并非一張“空頭支票”。我國傳統文化擁有5000年發展歷史,積累了豐厚濃郁的文化底蘊,擁有屬于自身的特有價值。故而,中國人在踐行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才具有堅定牢靠的自信心,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實現文化自信。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大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群體,是我國未來發展建設的骨干力量。大學生可根據文化自信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在成長發展中將自身作為實現文化自信的載體,并在國際溝通交流中傳播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以此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向國際領域發展。
在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充的背景下,大學生錄用分數持續降低。尤其是文化課水平更是參差不齊,英語學習基礎相對薄弱。根據相關調查得知,很多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在高考成績中,有超過50%的學生分數在50分左右,很多學生在高中時期就已經放棄學習英語這門課程。由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更是難上加難,學生也只是為了應對點名到班級上課,缺少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此外,在大學教學體系中,大班授課情況十分普遍,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被安排在同一班級上課,這種教學模式無法確保課堂秩序與紀律,更難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基于此種狀況,英語教師無法與學生展開友好互動溝通,也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大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熱情和興趣不斷下降。而且,大學英語課程開設時間較短,部分學校只開設兩個學期或是四個學期。眾所周知,語言學習屬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短暫的時間只會使大學生缺乏自律,難以規劃與安排好自主學習時間,從而對學習成效產生不利影響,耽誤其學業。
在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中,傳統茶文化處在邊緣性位置。第一,針對教材內容而言,只有極少部分內容才會提到“下午茶”,更難以涉及“茶文化”。由此可見,茶文化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存有缺失情況,導致大學生難以通過英語對我國傳統茶文化展開“再認識”,更難以熟練應用英語比較中西茶文化存在的不同。第二,針對教育內容編寫而言,一些英語教師教學只限制在英語詞匯與英語語法等相關基礎知識上,極少會擴展到文化領域,對茶文化的教授更是少之又少。如若在教學內容中出現“Tea Afternoon”這一詞匯,英語教師也僅僅是告訴大學生這一詞匯的漢語含義,而學生則無法了解下午茶發展背景和歷史等。第三,針對課后讀物選擇而言,英語教師也忽略了茶文化和傳統文化在學生課后讀物中所占據比例。許多讀物均是將西方文化作為主導,很少會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使得大學生對本國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可能產生崇洋媚外的不良心理。最后,英語教師在組織英語角等相關活動時,也沒有把茶文化合理融入其中,各種課外活動也很少涉及到茶文化。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十分明顯,對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識具有不利影響。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當前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存有文化缺失、學生基礎能力薄弱等問題,這對培育大學生跨文化意識具有不利影響。基于文化自信視域,大學英語教師要進一步探究如何有效解決“文化失語”這一問題,提升大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其一,應當對英語教材展開重新編寫,融入更多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有關的模塊及內容,增添傳統文化板塊,比如將茶文化作為主題設置單元內容。其二,調整完善教學大綱,要加強對文化自信和英語教材有機結合重要性的了解,掌握二者融合的意義,只有這樣,大學生才可明確自身學習定位,并以此為基準設定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第三,英語教師還要注重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英語教學內容不僅需要囊括茶文化,而且還需要將茶文化作為獨立模塊設置。譬如,可以以“Tea Culture”為主題設置單元模塊,并在這一單元模塊中加入聽力和閱讀等知識內容。其中,閱讀不僅可以設置成英語母語人士書寫的短文,還可以安排和傳統茶文化有關的漢譯英文章,以此讓大學生真正意識到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的差異,繼而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課堂教學;其二,課外教學。針對課堂教學而言,英語教師應當運用多元化教育形式,可將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教學設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向大學生播放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音頻與視頻。譬如,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向大學生播放與我國傳統茶文化有關的短視頻,還要在網絡平臺搜集一些介紹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英文短視頻,如此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而且還能協助大學生了解國外人民眼中的中國茶文化。在實際課堂教育教學中,英語教師可將采茶和沏茶等相關視頻呈現給學生,激發大學生對我國傳統優質茶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以直觀具體的形式將茶文化呈現給大學生,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講解與茶文化內容相關的知識,推動學生對我國傳統茶文化內涵的了解。對于課外教學,英語教師可合理運用網絡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平臺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例如“茶道思想”、“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中國茶文化和儒道之間的淵源”等,而學生則可利用互聯網展開自主學習,在網絡平臺尋找與學習任務相關的資料,并將這些資料整理歸納,隨后將最終成果上傳到網絡平臺中,以供其他學生借鑒和探討。這一過程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茶文化思想的認識,而且還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大學生日后更好成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在以往教學形式中,任職教師單方面向學生講解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雙向課堂活動有助于師生更好溝通交流,才能推動大學生掌握課堂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在英語課程教育教學中融入傳統茶文化,既能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又提高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譬如,英語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中西方茶文化差異性辯論競賽,讓大學生將自身所學的茶短語與茶文化知識均運用在口語交流中,做到“活學活用”,利用這種形式調動大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在輕松自由的活動范圍中更好鞏固大學生對我國傳統茶文化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和信任度。由此可見,教學活動對大學生英語知識學習必不可少。如若課堂是英語理論文化知識講解的主要場所,而教學活動即是大學生實踐的關鍵場地。在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可引導大學生構建與茶文化有關的英語角,并邀請知名外教加入其中,使教師和學生在英語環境中以“中西茶文化”為主題展開交流探討,如此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記憶,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西方茶文化的了解。當然,英語教師還可邀請西方留學生與學生展開面對面溝通,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利用英語表達我國茶文化內容和思想的機會,進而更好傳承我國優秀茶文化。
綜上所述,為了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強化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認同,增強其文化自信,應將傳統茶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改變教師教學觀念,調整課程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實現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