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莉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凝結歷史記憶和帶有民族特有文化印記的獨特性,已經成為眾多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非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使中國非遺文化受到世界廣泛關注,高質量的翻譯在促進其宣傳和推廣上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此,作者從“一帶一路”背景出發,分析了非遺外宣英譯的重要性、現狀及成就和發展前景,并借鑒茶文化外宣和翻譯的策略,探究中國非遺外宣英譯的翻譯策略。
第一,非遺外宣英譯為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鋪平道路。文化是最體現一個國家價值的元素,非遺文化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非遺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要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依靠翻譯搭建溝通橋梁,可使其為全世界所理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話語權在國際舞臺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外宣英譯在提升軟實力和話語權上,不僅是舉足輕重,更是當務之急。
第二,非遺外宣英譯為中國民族經濟發展創造契機。中國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讓世界了解中國,得到認同,擴大文化影響力。非遺外宣英譯就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從而加速非遺傳播,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機會。“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非遺“走出去”帶來契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
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非遺外宣英語的需求增加,此方面的翻譯實踐也與日俱增。
2.1.1 非遺英譯研究持續增長。在知網平臺,檢索時間區間設定為2011年—2021年,搜索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得中文文獻為11215篇。再分別鍵入關鍵詞“英譯”和“翻譯”進行二次搜索,卻只有相關中文文獻51篇和76篇。檢索“外宣+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和“外宣+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分別有14篇和40篇。
就上述檢索到的中文127篇研究成果分析,只有2017年-2020年四年中非遺翻譯相關論文超過10篇。依照這番研究增長速度,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國家間文化傳播日益頻繁,在非遺英譯中特別是以外宣為目的的非遺英譯將成為翻譯研究熱點。
2.1.2 非遺翻譯和英譯研究呈地域性。通過對上述127篇論文分析,70.07%的論文是針對某省或地區非遺進行針對性英譯研究的成果,都是以當地文化為基礎,其中廣西省非遺英譯研究成果最多,有11篇。同時,福建、黑龍江、陜西、河南、陜西等省份均有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而山東省只有2篇。
2.1.3 非遺英譯研究主要集中在個案英譯、翻譯理論和英譯策略。從時間跨度來看,非遺英譯從早期的泛化分析翻譯策略,到近年開始針對具體地域具體對象進行深入研究。許峰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依據,深入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幾種英文譯本;吳克炎以國內第一部英漢雙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例,分析非遺英譯相關問題及應對策略,并提出遵循“認同”原則,以目的語為歸屬,提高非遺外宣翻譯的實效;從2012年起,學者們開始針對某地非遺的選取某一項或幾項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張淑霞以溫州國家級非遺甌劇《洗心記》為例,闡述了甌劇翻譯的方法、要求和語言特征,為甌劇翻譯做出有益探索;楊永剛以揚州大運河非遺外宣翻譯為出發點,結合非遺外宣翻譯的特點和目的,探討了非遺外宣翻譯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
從理論跨度上看,學者們依托順應論、生態翻譯學、傳播學等翻譯理論深入研究非遺外宣英譯。田霞以順應論為非遺英譯的新視角,探討了具體語境下的動態順應策略,以提高苗族非遺英譯,提高對外宣傳質量;覃海晶從生態翻譯學理論出發,建議以非遺外宣翻譯的多模態性進行有中國特色文化的翻譯,達到生態平衡,實現“譯有所為”;許嵐從傳播學目的性原則、文化認同原則和受眾中心原則出發,提出了貴州非遺的具體翻譯策略。
縱觀非遺外宣英譯的研究成果來看,近十年的我國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2.2.1 非遺外宣英譯研究從無到有,逐漸發展為應用翻譯的重要領域。回顧研究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英譯,到從不同理論出發研究不同地域的非遺英譯,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非遺外宣英譯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
2.2.2 非遺外宣英譯的層次有所提高。近年來有5篇此方面研究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省級和廳局級基金項目支持,已成為我國外宣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2.2.3 非遺外宣英譯研究實現了多視角、跨學科特點。非遺外宣英譯不僅運用了翻譯學和傳播學的理論,還吸收了生態學、譯介學、順應論等學科理論,使非遺外宣英譯的視野得以延伸和擴展。
近年來非遺外宣英譯研究發展態勢良好,但仍存在研究不系統、標準不統一、研究重點不突出、原文與譯文不對等問題。今后非遺外宣英譯應克服上述難點,使研究更趨成熟。
每個地區的非遺文化都是該地風俗文化的體現,非遺外宣英語實質上就是進行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因此,今后非遺外宣英譯可有針對性的對某地非遺進行深入研究,服務于當地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同時,要竭力促使地域非遺外宣英譯向系統化和標準化發展,重視非遺英譯的語料庫建設。加強數字化在非遺外宣英譯中的運用,建立文化傳播新平臺,使非遺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體驗更優化。
非遺項目分類多,不同類目間差別大。不同類目特點及傳播重點差異大,所以英譯的策略差別大。今后研究重點應對不同類別有針對性的深度研究,以便完整、真實地翻譯非遺項目,反映出深厚文化底蘊。
茶作為經濟商品在古今都發揮著重要的外宣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茶成為最先發起貿易的商品,同時對茶文化的傳播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多次以茶作為國禮贈與友邦。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更是在上海世博會、G20峰會、金磚會議等國際活動上“以茶敘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推動作用。
茶文化具有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歷史;茶的種類和茶具的種類繁多,并且蘊含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和精神;茶文化帶有鮮明地域標志;茶文化的外宣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等特點。這些與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地域鮮明、體現軟實力的特點都許多共性,并且貢茶的制作工藝等也入選非物質名錄,中國茶文化的外宣對中國非遺外宣具有較強的可借鑒性。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非遺外宣可以借鑒茶文化外宣的方式,做好非遺的海外營銷和宣傳,倡導非遺體驗,搭建“非遺文化旅游”、“非遺國家會展”等載體和平臺,增強世界對中國非遺的國際化體驗。
茶文化與非遺都經歷了歷史沉淀,名稱特別且文化底蘊深厚,翻譯的難點都集中在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名稱翻譯、文化專有名詞翻譯和漢語意合到英語形合的轉換上 。茶文化英譯的翻譯策略多采用直譯加音譯、音譯加解釋、異化與歸化的方法,而非遺文化與茶文化在詞法和句法有較多相同點,采用茶文化英譯的翻譯策略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可以達到高質量的翻譯效果。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并蘊含經濟、文化和旅游三重價值。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非遺參與國際交流增多,非遺的外宣和英譯也愈發重要。希望本文觀點能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吸引更多學者關注非遺外宣英譯,推動中國非遺走上國際舞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