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燭之武退秦師》被引入高中教材之后,引發了許多一線教師和學者的興趣,無論是課文解讀還是教學案例,說如同雨后春筍可能略有夸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大家名師還是一線普通教師,對該文的興趣都表明了這一文章具有不凡的價值。在課文的解讀過程當中,雖然各家有各家之言,但是相比較而言,最終的觀點都是大同小異。那么這篇課文有沒有新的解讀空間了呢?前日看到高永利老師的一個觀點,引發了筆者的深深思考,高老師認為《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充滿智慧的文章,從開頭的“晉侯,秦伯圍鄭”開始,到“亦去之”的結尾,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此文,那就是“選擇”:燭之武的“選擇”決定了鄭國之圍是否能解除,決定了秦伯的“選擇”,當然也影響著晉侯的“選擇”。[1]以“選擇”來概括本文,無疑是一種突破,而且解讀高老師的觀點,也發現邏輯絲絲入扣,雖是一家之言,但卻值得琢磨。
在這種琢磨當中,筆者進一步思考:燭之武的“選擇”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在筆者看來,這一問題涉及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涉及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學生引到文本理解的哪種水平。帶著這樣的認識,筆者從選擇的理由、選擇的邏輯以及選擇的隱線三個角度,對《燭之武退秦師》進行了再度解讀。
一、選擇的理由
燭之武面對是否見秦君這個問題,最終的選擇是“許之”;秦伯面對燭之武的來說,最終的選擇是“說,與鄭人盟”;晉文公面對秦軍“還”而做出的選擇是“亦去之”。而既然是選擇,也就意味著擺在燭之武、秦伯以及晉文公面前的選項并非一個,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從課文來看是各有直接的理由的。拿燭之武來說,燭之武的本意是“辭”,理由是“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但在鄭文公的勸說之下,于是“許之”,鄭文公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承認“寡人之過”,且曉以利害:“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正如高老師所言,燭之武的選擇,決定了后兩個人的選擇,因此燭之武的選擇最具研究價值。由于文言文高度精煉的特點,文中的對話內容不是十分詳細,在鄭文公的一句話勸說之后,燭之武的觀點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不少學生在解讀課文的時候感覺到意外,甚至有學生認為燭之武的立場不堅定。那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眾所周知,在閱讀歷史傳記類作品時,要努力引導學生學會在把握、品讀歷史的細節中,最大限度地走進歷史的真實,讓遙遠陌生的歷史得到鮮活生動的呈現。[2]在筆者看來,《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解讀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就比如說研究燭之武的選擇理由,可以發現燭之武“辭”的直接理由是“老”和“無能為力”,如果只說后一句話,那這個理由可能就是真實理由;但有趣的是,在這句話之前卻有著“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鄭文公果非凡人,他聽出了燭之武的真意,故先責自己之“過”,然后再以“不利”提醒燭之武。其實,作為讀者可以想象:在面臨“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的時候,燭之武絕不可能視而不見,至于其“辭”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真實意圖的掩飾,又或者是對鄭文公的友善提醒——不能皆事都“急而求”人,而鄭文公解其意后便以明言自責(這對于一國之君來說并非易事),于是燭之武借坡下驢,慨然“許之”。
二、選擇的邏輯
有人評價古人的寫作,說其智慧在于把道理、方法、思想觀念、情感隱含于文本之中,不顯山不露水。然而,只要我們深入閱讀和思考,聯系文本內容,在細細品味和涵詠之中,便能發現其中所蘊涵的智趣表達和演繹的“山”“水”。[3]這樣的觀點,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文的解讀當中有著生動的闡釋。可以說,君臣之間各自一句的對話,演繹了一個生動的場面。如果結合課文的原文再去充分發揮想象,那浮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個活靈活現的畫面。在這里,其實可以讀到燭之武以及其后秦伯、晉文公的選擇邏輯。
這個邏輯是什么?課文中其實說的很清楚,這就是“利”。
與“利”相對應的是“害”,古人常說“兩權相害取其輕”,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思想,可以說這種思想在古今中外上至國家大事、下至鄰里瑣事之中,都起著幾乎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任何人,只要是在理性的狀態之下,都會根據利害關系(而非感情沖動)去判斷事物進而做出選擇。有趣的是,燭之武是以情感的判斷作為選擇“辭”的理由的,是以利害關系的判斷作為選擇“許之”的理由的——這一點在很多解讀當中并沒有被注意,但在筆者看來,這卻是畫龍點睛之筆。
很顯然,燭之武起初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實際上是站在個人是否被國家重用的角度,表達的是對個人利益的需要。不難讀出,燭之武此時確實可能是帶有一定的情緒的,當然燭之武并非常人,這種個人的情緒不會影響他對大局的判斷,但是對于“辭”的理由卻又是十分合適的。鄭文公自然也是認識到了原先的做法不對,故而直面燭之武的情感需要而自責。于是第一個邏輯就成立了:燭之武隱晦的“責”與鄭文公明確的“自責”相互呼應,滿足了燭之武的情感需要。
然而這還只是表面的,作為燭之武,對時局應當是了然于胸的,如果真的覺得自己能力不濟,那“辭”的理由絕對不會只是“老,無能為力”;鄭文公自然也是認同了佚之狐所說的“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所以并沒有從“能力”角度勸說或奉承燭之武,而是從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闡明:若“鄭亡”,則“子亦有不利焉”。這是一個典型的“覆巢之下,沒有完卵”的邏輯,闡釋的是“國”與“家”的關系,而這才是利害關系判斷的根本。在“利”與“不利”之間,燭之武一定有一個清醒的判斷,也正因為這樣的邏輯認識,他才慨然選擇了“許之”。
三、選擇的隱線
理解了燭之武選擇的理由與邏輯,再去通讀全文,就可以發現無論是鄭文公勸說燭之武,還是燭之武退秦師,又或者是最后的晉文公“去之”,其實都在遵從利害關系,判斷這一邏輯而做出選擇。燭之武跟秦伯對話時,明確說“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里最能打動秦伯的應當只是一個字——“益”。秦伯原本是為利益而來,然而在燭之武的分析之下,他又發現自己的出兵最后無法獲得預期的利益,甚至還有可能對自己的國家造成風險,于是基于利害判斷,最終“乃還”。
很多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當中對秦伯退兵感到十分不解,他們認為一國之君統帥大軍攻城,卻在對方的游說中不發一兵一卒而退兵,完全不合情理。事實上,這一不解的背后,正是沒有看到這條“選擇的隱線”,也就是對利害關系的審度。反之,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讓學生抓住這條隱性的線索,那學生的認識就會超越“攻”(打)與“不攻”(不打)的兵器對抗的認識,轉而從決策者的選擇依據即利害關系的判斷上去解讀課文,而做到這一點,也就更能把握《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的脈絡。
總而言之,雖然本文篇幅較短,但情節完整,語言精練,尤其是故事中的人物辭令不僅生動而且巧妙,是一篇難得的可以發展與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素養的文章。[4]當然,這樣一個發展與提升的過程,是可以建立在以“選擇”為脈絡的文本分析的基礎之上的。
參考文獻:
[1]高永利.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選擇智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版,2020(4):66-67.
[2]譚志鴻,劉艾國.在細節賞讀中喚醒歷史——《燭之武退秦師》課例賞鑒[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20(4):34-38.
[3]謝海軍.四字巧演繹智趣妙得之——《燭之武退秦師》智趣導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版,2017,000(005):P.33-34.
[4]陳德芳,劉飛.善避其氣 方成大器——《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人物語言藝術簡談[J].語文教學研究,2018(4):19-21.
趙麗新,江蘇省蘇州張家港暨陽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