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燕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2020年秋季,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打開了語文教育領域新世界的大門,使語文教育教學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相對于之前“一綱多本”背景下的語文教材來說,新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學科素養,從“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教材經過改革之后,《祝福》被收錄在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的第六單元中。《祝福》是魯迅小說集《彷徨》中的一部短篇小說,展現了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祥林嫂被逼向死亡之路的整個過程,在此魯迅批判了舊社會愚昧腐朽思想的殘暴和對底層人民身心的毒害。那么基于雙線結構之下的《祝福》教學應該怎樣進行呢?對教師而言,我們應研讀新教材的雙線體例,以主線帶動副線,發展學生對自然、人生、社會的認識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訓練,共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樹立文化自信。
《祝福》是魯迅的經典作品,體裁是小說,是一篇敘事寫人的小說。針對文本,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從小說的幾大要素著手一一分析,然后總結出小說的主題即可,這樣的方式固然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但同時抹殺了學生學習小說的積極性。鄧彤老師認為:“教小說最好的境界是讓學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動、潸然淚下,而又說不出來。”[1]所以,教師教學一定要在基于學情的基礎之上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兩條線有效地解讀,讓學生在小說里感受到一種別樣的人生。在單元導語中,強調培養學生“批判與審視”的認知能力,這也就是《祝福》的教學價值。我們可以通過三步法確定《祝福》的教學價值,明確主、副兩條線。其一,小說寫了什么?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小說寫了祥林嫂一生的故事,包括喪夫失子、被迫改嫁、淪為乞丐等。其二,小說如何寫的?即小說是如何敘述祥林嫂的故事的,這也就是魯迅的敘述藝術。魯迅先生善于用犀利的眼光洞察社會的黑暗,用巧妙的手法展示眼中審視到的一切,通過魯迅先生的敘述,我們明白小說采用了“倒敘”的手法,運用了具有深刻內涵的白描式的對話語言讓讀者以為就是自己在敘述這個故事,深深地融入魯鎮的氛圍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名看客。其三,為什么要寫?即揭示了怎樣的主題。表面上我們要看到魯迅先生塑造了一位悲慘的祥林嫂,在深層次上我們要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即“禮教吃人”的本質,祥林嫂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之下,形象不斷轉變,性格不斷扭曲,心態逐漸崩潰,直至完全被“吃掉”。通過這樣的分析,最后明確所謂的“審視與批判”就在于,不光要審視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還要審視導致人物變化的社會根源,由此進一步審視批判“禮教吃人”的本質。除此之外,感受魯迅作為看客的自我審視及對社會強烈的批判性,這就是其中的主線。而副線就是在主線的引領之下,訓練學生查找文本的敘述藝術,分析這種敘述藝術的表達效果等。還要認識“禮教殺人”的觀念,清晰它是一種什么層面的認識,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腦海中的空中樓閣式的理解。[2]這樣在學習中做到主線副線齊頭并進,既可以發展學生的知情意行,又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強化語文實踐,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作為整個課堂的導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單元導語和文本特點,圍繞核心主題和文章內容精心思考。《祝福》這篇文章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促織》《變形記》共同組成一個單元,人文主題是“觀察與批判”,所屬“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本單元在單元導語中將學科核心素養定為“豐富人生體驗,提高對社會現實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激發想象,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學習本單元時要關注作品的社會批判性及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認識中訓練言語,在言語發展中發展認知。而“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根據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3]進而我們要關注本篇小說的具體文本類型,具有怎樣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教學等。因此,綜合多方面的要求,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幾點。
(1)學生通過閱讀小說,梳理文章的故事情節,明確小說的行文脈絡,理解小說“倒敘”的特殊結構 方式。
(2)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關注人物形象,認識祥林嫂是一個身份低微、吃苦耐勞、善良樸實、頑強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勞動婦女形象;通過聯系時代背景和魯迅的其他作品,認識祥林嫂在黑暗社會中被迫害、被踐踏、被愚弄的殘忍現實,認識封建禮教毒害人的本質,關注本文蘊含的社會批判性。
(3)品味小說的語言,學習魯迅簡練而深邃的白描勾勒式的語言風格,感受其中深厚的內涵和韻味。
其中,第2點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了解祥林嫂、魯四老爺、柳媽等眾人,搜集更多有關封建社會禮教的資料,加深他們對黑暗封建社會的認識,進而把握本質,獨立思考并分析這種社會禮教的不合理之處。第1、3點作為次要目標,在發展學生人文素養之時,注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雙管齊下。
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積極努力地思考。而“任務”驅動教學則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首先教師應從學情分析,思考學生拿到這篇文章之后會有怎樣的想法,又會聯想到魯迅的哪些文章,為了不浪費過多的課堂時間,又能讓學生快速熟悉本文的具體內容,了解《祝福》的故事情節,“任務”驅動教學法應該做到量化考察,詳細到每一點上,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和目標完成方法。下面展示一個具體的課前教學任務案例。
(1)任務目標:預習《祝福》,了解文本內容,完成祥林嫂個人檔案。
(2)任務完成方法:在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魯迅的作品《彷徨》進行深入的閱讀。

年齡 主要事件二十六七 春季:喪夫,由此出逃到魯鎮。冬初:到魯鎮四叔家做工。新年剛過 婆家抓回,轉賣給賀老六。二十八九 生了個男孩,生活平穩。三十至三十一 丈夫因風寒而死,孩子被狼吃。三十二三 回到魯家當女工,被鄙視嘲笑。流落街頭,成為乞丐。四十上下 死于除夕前夜或除夕早晨。
通過這樣一個具體而翔實的任務檢測單將學生的學習細化,也是一個讓學生自主發現和自主建構的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在認識祥林嫂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觀察她,審視這個人物形象,逐漸清晰人物命運轉變的過程和時代背景因素,同時任務檢測單可以幫助學生訓練查找檢索、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進而明確小說的結構是序幕——結局——開端——發展——高潮——尾聲。這樣豐富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促使課堂在學生的主體參與之下慢慢被激活。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某一處情節,聚焦人物對話,品析語言的深意,分析魯迅高超的煉字手法,欣賞這篇小說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刻內涵和發展副線。例如在關于靈魂有無對話時,可以點出以下兩個關注。
(1)關注用詞:“也許”“我想”“支支吾吾”“吃驚”“未必”“說不清”等詞可以看出“我”對回答的內容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
(2)關注標點:頓號和省略號,看出回答的遲疑猶豫和懷疑。
明確“我”回答的模糊性,形式上提高了文章的表現力,在內容上能讓讀者看到“我”此時復雜的內心世界和魯迅對自我批判的深刻性。原文中作者用了一個“逃”字,在面對比臨陣考試都要困窘的時候,先以“說不清”推脫,后又直接逃走,身為知識分子卻要逃避祥林嫂的問題,這是魯迅的自我批判。后來祥林嫂的死更是讓“我”在逃掉之后多了一絲不安和愧疚,他害怕祥林嫂的死跟自己脫不了關系,認識到自己與這個封建守舊的魯鎮格格不入,與魯四老爺所代表的傳統勢力格格不入,與這里人性泯滅的看客們格格不入,所以作者在文中多次寫到“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這是典型的 “離去——歸來——再離去”行文方式,層層遞進,進而表現出他對自己、對社會環境、對魯鎮人民、對傳統封建禮教的批判性。
“人物”形象分析是學習小說的另一關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是教學難點。教材后的學習提示寫道,“注意從性格和心理特點感受來分析祥林嫂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運的社會根源”。針對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我們不妨創新教學過程,以問題“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性”開展辯論賽。以下為“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性”辯論賽的部分自由辯論環節展示。
活動:“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性”辯論賽。
正方一辯:祥林嫂具有反抗性。第一在祥林死后,祥林嫂成為一個無夫之婦,在夫家待不下去,她為了躲過婆婆的魔爪和虐待,便逃離了夫家這個羅網,來到了魯鎮。當時,祥林嫂的出逃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反抗;第二是她在嫁給賀老六之時,一路上不停地哭嚎,成親時三個大男人都按不住,還撞破頭誓死反抗,再度證明她對再嫁的不從和反抗,對自我權利和自由的捍衛。[4]
反方一辯:祥林嫂不具有反抗性。祥林嫂的反抗是為了求得生存,缺乏自覺意識。祥林嫂出逃夫家,來到魯四老爺家,一人擔當家里的所有活,反而樂在其中,說明她根本意識不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思想上對當時的壓迫是不具有反抗精神的;二是祥林嫂再嫁之后的生活幸福美滿,且衛老婆子說過山里的小戶人家對這個問題是不看重的,因此祥林嫂對封建貞潔觀念并沒有嚴謹恪守,她當初的反抗只是為了獲取生存的權利,但當發現再嫁之后生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時,她就妥協服從了這種命運的安排。
正方二辯:就當時的社會來說,祥林嫂作為一個傳統的深山里的農村婦女,一個人到魯鎮做工,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安定的生活,由此對抗改嫁的命運。女性可以不依附于男性而獨立地存活,在當時是一種了不起的反抗。思想狹隘閉塞,在柳媽講了陰司之事后,她用一年的工錢毫不懷疑地捐門檻,以救贖自己再嫁失節的罪惡;再是臨死之前,還在詢問魂靈的有無,從深信到懷疑,在不幸命運中對神權帶有反抗性的色彩,因此選擇了另外一條出路,希望人死后魂靈得到解脫,這也是與現實命運的抗爭。所以我方認為祥林嫂具有反抗性。
反方二辯:祥林嫂的反抗是自相矛盾的反抗,不是徹底的反抗。一方面,祥林死后,祥林嫂躲避再嫁而出逃,是為了躲避暫時被賣掉的不幸命運,從大的方面來看,似乎是遵循了寡婦當守節的倫理教條,實際上是對婆婆的抵抗,沒有做到遵循尊敬長輩的應有之義。[5]另一方面魯家不讓她經手有關祭祀的事情,她為此捐門檻,說明內心是承認了封建禮俗的,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到封建禮教觀念束縛的,受到神權的欺壓又虔誠地維護神權,并沒有自覺的反抗意識,所以我方認為祥林嫂不具有反抗性。
有趣的辯論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解讀文本的價值,由此進一步發展主線教學。祥林嫂的反抗是她生命中的亮色,我們應該正確審視、批判看待。在此,教師需要補充知識點“封建禮教”的具體表現,適當進行副線教學。例如孫紹振在談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說到封建禮教的“夫權”和“族權”,兒子屬于父母,妻子屬于丈夫,兒子死后妻子就轉到了婆婆名下,這就是所謂的“夫權要求守節,族權可以將其賣出”,顯示了夫權與族權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來說,族權是不講理的,轉賣祥林嫂的婆婆同樣是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夫權也是不講理的,丈夫死后,妻子就得守寡終生,做一個寡婦,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剝奪了生活的主權,只能附上“祥林嫂”的身份存在世上,自己沒有對生命的支配權,這也是荒謬的、恐怖的。[6]祥林嫂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也是默認者,她的反抗是在承認某些封建禮教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不是因為承認夫權,對丈夫的忠貞,她不會有逃跑的想法。如果不是因為害怕到了地獄被分尸,她也不會去捐門檻,救贖自己,所以最終仍然不能逃脫悲慘的命運。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一層面思考,結合現在提倡的人人平等、人權自由等觀念,學生就能深刻理解文本,審視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批判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性和命運的“悲劇性”。
通過《祝福》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雙線”結構教學可以有效地摒棄傳統語文教學立德樹人和人文道德觀念的灌輸,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傳承以人為本的課程觀念。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要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批判性對于今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擴展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幫助學生批判性地解讀,認知魯迅獨特的思維品質與理性精神,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價值,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