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舒 陳丹蕾
(1.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2.江蘇大學 文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跨文化效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行為層面,指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達成工作任務或溝通目的的能力,它與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覺力共同構成跨文化溝通能力模式,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波特拉和陳國明(Portalla & Chen,2010)總結,跨文化效力包含六項行為技巧:行為彈性、互動松弛、尊重對方、訊息技巧、身份維持以及互動經營,并開發了可靠性和有效性較高的(Cronbach’s α= 0.85)跨文化效力量表。然而目前國內關于跨文化效力的研究處于初級階段,學術成果相對單薄,可見論著較少,且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對跨文化效力量表的實證研究上,主要探討跨文化效力與跨文化敏感力、跨文化交際焦慮、我族中心主義等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如葉敏和安然(2012)、趙翔(2012、2014)、譚丹(2017)等,系統研究提高漢碩生跨文化效力的文獻屈指可數。本研究基于陳國明的跨文化效力量表進行實證調研,解讀漢碩生跨文化效力的優勢和欠缺,借助“互聯網+”等手段優化漢碩士培養策略,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本研究在江蘇大學文學院共發放問卷75份,扣除無效問卷2份,共回收73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7%。問卷分為兩部分,分別采用波特拉和陳國明設計的跨文化效力量表以及本研究團隊設計的個人信息測評,前者考查受試者六項行為技巧的表現,后者調查受試者的基本教育背景、專業水平、跨文化經歷等情況。通過對漢碩生的跨文化效力進行評定,分析漢碩生在各項維度的表現,并采取訪談方式追蹤影響跨文化效力的因素,結合“互聯網+”手段,為完善漢碩生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通過測試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跨文化效力的六項因素中(見表1),73名漢碩生在尊重對方一項表現最佳,均分為4.12,這表明絕大多學生能夠接受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人群,認同文化差異。身份維持排名第二,表明大部分受試者在與不同民族的人群交流時,能夠發現對方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容易產生認同感;但在16題回答過程中,有33%的學生表示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處時會產生距離感。互動經營位列第三,此項考察的是對溝通過程的控制能力,結果顯示只有38%漢碩生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有效地回答問題。互動松弛和行為彈性二者得分相差不大,前者是指交流時的自在程度,約1/3的學生認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談、相處很容易,且感覺很放松,但只有1/5的學生表示在跨文化交流時總是知道如何發起一場對話;后者指區分恰當行為和適應具體情景的能力,追溯問卷發現,27%學生承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害怕表達自己。訊息技巧的分數最低,只有2.7,此維度指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交流文化的能力,問卷顯示67%的漢碩生明確表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存在語法方面的問題,52%的漢碩生經常未能領會對方談話的含義。

表1 江蘇大學文學院漢碩生跨文化效力六項因素得分
總的來說,受試者跨文化效力的平均值為3.22(滿分為5),在各個維度表現差異比較明顯,離散程度較大。根據后期的師生訪談,學生也反映了一些問題和建議:①因為平時和外國人日常交流的機會并不多,所以不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交流的時候害怕觸犯對方的禁忌。有時在表達時由于語言過于書面化使交流不夠自然,讓雙方產生距離感;②和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對方有時候不按照規范的語法進行交流,所以學生們覺得詞匯比語法更重要,能聽單詞的意思,要比懂語法對交流更有益,希望學校多開設相關實用課程;③除了單詞和語法的問題外,交流者的口音、文化的差異也是難以理解對方談話的重要原因,學生們希望學校可以多開辦跨文化的交流活動,組織語言角,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2012版《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特別提出“了解現代教育技術,并能應用于教學”的新內容,同樣,在《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培養目標中也明確指出,漢碩生需“具備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由此,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國際漢語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帶動當今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轉變,即從傳統課堂師生互動到網絡多媒體多方參與的教學轉變。我們根據跨文化效力量表六個維度的調查結果,依托“互聯網+”,有針對性地探索培養漢碩生的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問卷調查中,只有38%漢碩生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有效地回答問題,大多數學生的訊息技巧能力(使用語言交流文化的能力)較弱。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以及智能化應用,極大豐富了我們生產方式和日常生活,也給學習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為學生提高交流能力打開新的窗口。
當下,受歡迎、實用性強的教學APP通過云計算技術、互聯網通信渠道,讓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多元化,漢碩生可以自由選取自學內容,自主決定學習時間、空間、材料、形式等,進行有效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關教學資源的 APP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學習類 APP,另一種是社交類 APP。學習類 APP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前期問卷顯示,67%的漢碩生表示在交流過程中自己語法存在問題,52%的漢碩生表示自己經常錯失部分談話內容,由此亟須夯實學生的職業基礎和專業素養。智能平臺上有關語法、聽力的APP不勝枚舉,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方法自由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訓練,提高跨文化交流中的“軟實力”。與此同時,調查中有近1/3的學生覺得和不同文化的人交談相處很容易,但大多數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都感覺到有隔閡和困難。有些學生很想和外國人交流,但口語實在一般,又不敢參加類似英語角這樣的活動,此時,社交類 APP就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在各類社交平臺選擇合適的語伴進行語言交流和學習,通過語音信息、視頻聊天等方法練習口語,與他們實時互動,快速提升口語水平。此外,查看外國友人的動態可以更加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接觸異國文化,真切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漢碩生在非目的語環境下學習第二語言,無法親身體驗目的語國家的真實境況,也無法感知當地生活與風俗習慣,造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文化感知困難,以及對不同文化接受理解的偏差。問卷調查顯示,近30%的學生表示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時感覺到有距離感;約27%的學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害怕表達自己,羞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擔心出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在最大程度和范圍上實現了跨文化交際的真實感和場景感,使身臨其境的感知效果成為現實,讓學生置身于真實情景中,減少人際交流中的緊張感、焦慮感和距離感。尤其是增強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改善學生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在交流時更加自信和自在,激勵學生大膽表達自我,加速語言的學習和應用。
同樣,在設置課程時,教師可借助虛擬實驗室打破空間的阻隔,讓學生“走進”跨文化情景之中,在具體的場景中虛擬參與文化事件,穿越歷史和現實的界限。一方面,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國外文化和跨文化的真實溝通的情景,延伸與擴展教科書對西方國家文化的簡單介紹,在文化體驗的過程中感知文化的溫度和深度,深入理解文化差異,維持認同感的同時減少距離感。另一方面,通過還原典型跨文化場景,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等活動,設身處地地分析實際場景中的跨文化現象,學會如何正確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沖突,將理論知識轉換為真實的交流與互動。活動結束后,針對交流內容及表現,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中西方不同觀念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對話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如何影響語言的具體使用。
由于跨學科的特性,漢碩生生源復雜,是一個專業背景不同、語言能力參差不齊的特殊群體,因此依托現代化教育技術,借助大數據,通過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形式促進優質漢語國際信息化資源共建共享,加強漢碩生自主學習,是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和有效途徑。跨文化效力調查顯示,漢碩生在不同維度表現不一,尤其在信息維度方面,不同的學生對于語法(第6題)、信息消息和勸說消息(第10題)以及理解談話內容(第12題)等內容的掌握程度差異較大。因此,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求,也難以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大數據時代,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轉換成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促使教師因材施教,進行差異化教學,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以翻轉課堂為例,在語音漢字教學時,課前漢碩生通過平臺發布的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自學自測,了解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特點、性質和任務等,對于不懂的知識點可以反復播放;課堂上基于自學情況提出疑問,對拼音、聲調、語調等內容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探討;課后重新溫習,查漏補缺,根據興趣選擇合適內容,如語流音變、重音等,再進行深入探究。老師課前根據平臺統計的學生自學情況,在課上進行針對性講解,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 指導。
漢碩生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橋梁,作為中外語言和文化的紐帶,良好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培養漢碩生最基本的要求。在前期測評中,第9題有51%的學生表示在跨文化過程中自己還不能夠“恰當地使用眼神交流”,第10題回答中50%的學生“很難區分信息消息和勸說消息”。后期回訪時,不少學生指出教學能力水平也是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掌握良好的教學技巧可以讓他們在授課以及文化交往過程中正確地展現自我,從而更加自信。因此,教師應言傳身教,將現代化技術手段應用在教學中,并為學生搭建更多的“互聯網+”平臺,提高學生授課水平和教學技能,增強專業素質和能力。
其中,大學生講課比賽既是創新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積極動員漢碩生參加全國微課大賽等活動,通過熟練使用“互聯網+”智慧教學設備,鍛煉學生在短時間內展示自己的漢語本體知識運用能力、語言教學能力及文化傳播能力。通過各類講課比賽積累豐富的經驗,培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能力。高校應堅持融合創新,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常態化應用,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開創對外漢語教學的新局面。
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對外漢語教學向漢語國際教育轉變,因此探索新技術創新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模式和文化傳播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跨文化效力量表調查漢碩生各維度的表現,研究漢碩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漢語教學績效的影響;借助“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從口語交際、自主學習、教學實踐等方面增強學生的口語水平、交流自信和教學能力,為提高跨文化效力提供參考,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提升漢碩生中華文化傳播力,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