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向真 張旭超 王閏瑩
摘要:文中探討影響陶器文物保護效果的因素,給出常見的陶器文物修復措施。結合工作經驗及陶器保護現狀,將影響陶器文物保護效果的主要因素歸納為自然環境及人為因素。給出開展陶器文物修復工作的合理建議,以期提高陶器文物保護的效果。
關鍵詞:陶器文物;影響因素;修復措施
陶器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它已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陶器文物有著自身的物理性質,很多歷史悠久的陶器如果保存不善,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因此在保護過程中也要做好修復工作。同時,陶器文物的保護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嚴謹工作,任何一點失誤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修復陶器文物時,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修復流程,控制各項細節,提升修復質量,實現保護陶器文物的目的。
一、陶器文物保護的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陶器文物保護效果的因素較多,本文將其分成環境因素與人為因素兩大部分。
(一)環境因素
陶器文物的物理結構較為特殊,具有明顯的吸潮性,受可溶性鹽及雜質的影響,會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層沉積污垢物。日常受溫濕度、環境等因素影響,陶器內部的一些物質也會發生物理變化,使陶器文物的脆性增加,加大損壞的風險。
同時,陶器文物對溫濕度要求較高,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還會受化學氣體、灰塵等的影響,因此需要在室外種植植物或在室內放置盆景,實現吸附灰塵、控制溫濕度的目的,最大限度減少環境變化對陶器文物的影響。此外,還要規避強光,避免陽光直射對陶器造成紫外線損傷,室內可以選用人工燈光。
(二)人為因素
陶器文物有著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可能因人為因素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日常保管方式不科學,或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都有可能造成陶器物理性質的變化,影響陶器的藝術價值。
二、陶器文物保護的修復措施分析
陶器文物修復過程中選擇的修復材料或方法不當,也會對陶器造成嚴重損害。為了避免人為因素的破壞,技術人員在修復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提前試驗,確保修復工作順利進行。
(一)修復前的準備
在對陶器文物進行正式修復前,修復人員要對文物的歷史背景、所處年代進行分析。同一時期的陶器可能出土于不同地區,其外形和材質也是千差萬別,各個朝代的出土陶器也都是風格鮮明的。為了更好地確保陶器修復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要準確分析陶器文物的歷史背景,參考出土信息,全面掌握修復信息,盡量恢復文物的原貌。修復工作的本質是保護文物,因此不能破壞文物本身的歷史信息和風格特色。
在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前,修復人員要使用先進的科學檢測設備,進一步了解文物的基本情況,包括文物的材質、總體結構和制作工藝,利用圖像修復技術先還原文物本身的顏色和形狀,判斷文物所在年代的特點和風格,再進行修復工作。在修復前期,工作人員應全面掌握陶器文物的數據信息,包括材質、大小以及質量等參數,還要對文物的受損位置和受損程度進行全面檢測。對于已經完成的修復工作,在二次修復時,需要參考前期修復資料,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在節約時間的同時降低破壞文物的概率。
(二)清洗
要想保證陶器文物的觀賞性與藝術價值,避免其受到外界雜質及異物的影響,修復人員在正式修復前要對陶器進行全面的清洗,將其表面殘留的雜質清洗干凈,為修復顏色和形狀做準備。修復人員可以根據雜質類型選擇合適的清洗劑,對于硫酸鎂這類可溶性物質,直接用清水沖洗,也可以利用軟毛刷掃除文物表面灰塵,對相對疏松的泥土附著物可以使用竹刀或竹簽等工具進行剔除。
部分彩陶年代久遠且工藝粗糙,清洗時容易出現脫落,針對這一情況,技術人員應提前利用高分子材料加固,避免脫落。此外,一些陶器質地松散,清洗時很容易碎裂,就要提前將陶器用紙漿包裹起來,通過毛細作用加速陶器文物表面鹽類的結晶作用,再選擇適當技術進行清洗。
(三)補配、加固
陶器文物修復過程中最煩瑣、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粘接。
修復人員要提前標記陶器文物碎片,依據碎片形狀試拼,通常要多次拼接后才能還原陶器文物的原形,也可以適當補全。這個過程也叫“補配”,在文物修復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篩選適合的補配材料。常見的補配材料是石膏,這種材料修復能力強,能保證陶器的完整性,使殘碎嚴重的陶器能夠用于展出。補配部位的高度要略高于文物本身,以便后期打磨。
在陶器文物的補配工作完成之后,還要使用毛筆沿著陶器的縫隙進行涂刷處理,必要時可以使用噴涂進行加固。
(四)粘接
粘接時,修復人員要選用粘接效果好且用量少的黏合劑,最大限度地還原陶器文物的原貌。為了方便調整,還需要黏合劑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修復人員將黏合劑沿著接合部分均勻涂抹,對準碎片接口部分,逐步達成整體粘接,再經按壓后固化成型。按壓過程也是核心環節,需要修復人員摸索總結,形成老練的按壓手法。
(五)上色、做舊
經常使用的作色材料分為礦物顏料和有機顏料,穩定性都比較高。陶器文物修補完成后,需要通過做舊處理,保證修補部位與陶器整體自然融合,盡可能接近原貌。
三、做好陶器文物的日常管理
博物館領導層要著力構建完善的文物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制度建設上,要通過制度規范與約束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質量,避免管理混亂使文物遭到破壞。文物類型、數量的增多會不斷提高保護管理工作的難度,因此管理人員要優化分類保管制度,落實精細化管理理念,增強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針對部分年代辨別困難或嚴重損壞的文物,應科學評估其歷史文化價值,在保管中嚴格遵循相關制度標準及規范。
作為博物館領導層,一定要重視對員工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可以對員工開展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或定期邀請一些博物館管理領域的專家、教授對員工授課,通過面對面的講解、引導幫助員工認識自身職責,提升自身管理技能,如文物保養、維護的技巧等,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此外,還可以不定期組織優秀員工參與國內博物館管理交流會,通過對人員知識結構的更新,激發他們不斷學習、提升的動力和創新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陶器制定保護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修復人員在修復陶器文物時,要嚴格依據文物原貌,意識到文物修復是一項保護工作,而不是創造工作,遵循相關流程:清理、加固(拼對)、粘接、補配及上色。但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流程順序,比如在文物清洗后,可以選擇“邊加固,邊清理,邊粘接”的方式,在各個流程中保持細心、謹慎的態度,嚴格落實修復準則,使陶器文物以完美的姿態再度呈現,綻放出璀璨的藝術光芒。
作者簡介
芮向真,1998年2月生,女,漢族,天津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修復與保護。
參考文獻
[1]馬瀟展.文物的保護性修復動態展示在空間中的應用[J].收藏與投資,2021(6):84-86.
[2]申桂云,惠學軍,李曉艷,等.從一件唐三彩仗馬的修復談展覽文物的保護修復[J].中國文化遺產,2021(2):63-67.
[3]劉慧玲.基層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探究—以靖邊縣文物管理所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