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桂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精進,教師不再只是對課本知識進行教學,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其中,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運用,并能夠通過思考去探究解題方法,進而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達到理想水平。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方法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高度發展時期,他們對于數學的學習存在一定困難。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還要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效運用,以此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實際生活中的資源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學生和生活之間的距離,還能夠快速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助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提高數學成績。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十分重要。每一種題型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學生進行解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進行考查,了解學生的知識盲區,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讓學生逐步消除自身的知識盲區。學生的解題能力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展開差異性教學,提升全體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要熟練地將前后學習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并進行融會貫通,才能促使學生進行題目解答和學習。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能力,因此,解題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思維邏輯有了一定的完善和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在進行解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地對題目進行深入探究,促使學生不斷地對知識進行吸收和整合,并由此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以及對于解題方式的思考和探究,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方法
1.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動力,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有了學習興趣才能靜下心來進行深入學習。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入手。小學生年齡小,所接觸的事物有限,他們通常接觸的是色彩鮮明的繪本以及形象生動的卡通人物,或者是互聯網上的游戲。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充分融合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氣氛輕松且愉快,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專心聽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生動活潑的小粉豬、中等身材的小綠豬、瘦瘦高高的小黑豬,讓學生進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先選其中兩只小豬進行比較,再進行變換,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三只小豬的胖瘦和高矮。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探究,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出誰比誰胖、誰比誰瘦,誰最胖、誰最瘦,誰最高、誰最矮,在進行探討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比一比”中的邏輯性,進而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通過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展示,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進行教學,能夠減輕學生的抵觸心理,在學生的積極探討中得出有效的結論,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助力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此外,教師在教學“規律探究”時,可以采用給“小白兔穿衣服”的游戲輔助教學。小白兔有三件上衣和四條褲子供選擇,在電腦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當搭配重復時,電腦會進行提醒。學生與電腦之間進行的互動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規律以及相關知識的擴展。同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擺脫教師的指導,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這對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極為有利。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并仔細觀察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引導解決,讓學生對問題進行二次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同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自主探究模式教學,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生逐漸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新課改理念要求改變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被動學習、埋頭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模式,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探究不僅能夠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思考如何進行小數之間的大小比較,在學生對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書上的講解或者是自己的想法,進行分數之間的比較。學生可能會得出將分數轉化為小數進行比較,也可以將小數轉化為分數進行比較,進而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得到兩種進行比較的方法。該過程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因為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而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提升。因此,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預習、復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3. 融入實際問題,強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解決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進而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而不可以是方形的或者是三角形的,這是因為圓上任何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相等的,把車輪做成圓形,車軸在圓心上,當車輪在地面上滾動時,車軸離地面的距離始終等于車輪半徑。因此,車子才能平穩地行駛。假如車輪變了形,不成圓形了,輪上高一塊低一塊,到軸的距離不相等了,車就不能平穩行駛了。學生的探究過程可以有效地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以此促進知識的拓展和運用。又如,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以制作桌布為由,讓學生動手測量桌子的長和寬,然后進行面積和周長的計算。這個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周長知識的掌握,又能讓學生將生活的日常知識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并讓學生明白,數學不僅是一門需要考試的科目,更是生活中隨處可用的知識。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以此強化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4.立足活動開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以及實踐的過程,檢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一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比和比例”這一內容時,教師將學生帶到籃球場上,讓學生測量籃球架的高度。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想出各種各樣的測量方法,但學生得出結論并不能進行實際操作,這時,教師就可以將一根1.5米的竹竿立在球場旁邊,再量得影子長1米,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例的方式,先測得籃球架影子的高度,再進行實際籃球架高度的計算。這樣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活動的過程中,氣氛愉快輕松,使學生既可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又獲得了新知識,同時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進行延伸,讓學生進行旗桿長度的測量、教學樓的高度測量等。通過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體會到可以運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能夠積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培養。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激發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并能夠積極促進學生順應社會的變革。通過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有效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的學習成績和數學學科素養,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琦.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研究[J].成長,2020(05):130.
[2]張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4):527-528.
[3]朱生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J].學周刊,2020(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