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 ?要】?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頂層設計下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必須落實到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并與學生發生緊密聯系。本文通過文獻研究,詮釋領會教學法的內涵,結合籃球課堂教學的實際案例剖析,領會教學法在提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價值,探討領會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 體育核心素養;領會教學法;小學體育;課堂教學
一、核心素養: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追求
教育部于2018年頒布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2017年版)》,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分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內容,并在課程基本理念和實施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各學段落實核心素養的具體育人目標和要求。由此可見,核心素養的培育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體育教學需要超越片面傳授知識和運動技能的藩籬,真正從適應社會發展與培養其關鍵能力需要的角度來思考和審視體育教學,以彌補傳統體育教學對學生培養上的價值缺失。
二、領會教學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良方
體育學科的本質屬性在于育人,那么,體育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觸發學科本質屬性,達到育人目的?如何超越淺層“光禿禿”的技能教學進而轉向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深層教學,真正實現學生技能掌握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雙向提升目的?探索以上問題的答案,需要我們在已有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已有教學方式,而領會教學法就是實現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教學良方。領會教學法貫穿于整個運動技能傳授過程中,例如,比賽法、游戲法、示范法、講解法等都可以在領會教學法中得以體現,其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統領作用,引領著不同的具體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設定及教材的設計與實施。通過對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后得知,領會教學法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理解為一種體育教學方法論更為合適。
1.“領會教學法”有利于小學生在主體參與中促進心智生長
陶行知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領會教學法就是解放孩子,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理解、領悟運動項目之中的規律,強調的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整體的感知和領會,不再是模仿某個技能,突出的是學生體驗感悟學習內容,并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不管各自基礎如何,都可以在運動中提升個體的能力并能夠盡情展現自我,通過在平時練習中的觀察和思考,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心智成長。
如,教學“籃球:多種形式傳接球”中的“二對一”搶傳球時,教師營造一人防守兩人進攻的情景,在練習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在自己、隊友、防守人處于什么位置時傳球成功率最高?學生帶著問題學練,通過小組探討得出結論:要使傳球最安全,必須使三人處于動態的“三角形”狀態。然后,教師又提問: 伙伴在傳球路線被阻擋時,該怎么辦呢?學生分組練習后,獲得答案:要擺脫防守隊員,必須做假動作快速變向。由此可知,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自覺將擺脫防守的方法轉化為學以致用的能力,實現了學習目標。
2.“領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下的主體建構
陶行知強調:“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領會教學法所期望的是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了解掌握運動的規律,適應靈活多變的比賽環境,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討論,不斷碰撞思維火花,不僅能各抒己見,而且能深入理解體育知識和技能,進而產生新的解決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實際中去,從而做到用不同的鑰匙去打開不同的鎖。
如在“籃球:多種形式傳接球”的“二對二”投籃比賽教學中,要求學生不能運球,傳球兩次才可投籃,如果犯規或進球就交換發球權。教師及時指導,使學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和籃球比賽的靈活多變,鼓勵學生將所學技術巧妙地組合并應用到比賽中。學生多次“實戰”,學會了能有意識地抬頭觀察后再傳球;無球的學生能靈活跑位,通過喊“給我”、舉手等方式,提示持球人將球正確有效地傳出,同時防守方的學生也能竭盡全力,積極拼搶。在比賽中,學生積極思考,靈活運用,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進行了有效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興致勃勃,主動運用經驗解決比賽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在比賽的學練情景中,學生自身的體育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領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深度思維
布魯納曾指出:“真正的教學是在真實教學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持續不斷的過程。”學生在學練情景中,教師并沒有提供給學生一些事實性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真實教學情景中的實際問題,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操練、討論,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思,帶著問題練,從淺層思維走向深度思維。在教學中“領會教學法”強調的不僅是學生學會體育知識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如何運用技術,什么時候用這項技術,進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將技能與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和處理不可預測比賽情景的能力。
如在“籃球:多種形式傳接球”單元教學實踐中,學生首先進行消極防守(防守人單手背后,一手張開,腳步積極移動)下的二傳一防、三傳二防的練習,再逐步過渡到積極防守(防守人雙手張開,積極防守)下的二傳一防、三傳二防的情景練習。在情景練習的初始階段,學生并不知道在有防守人干擾時如何傳接球,到后來慢慢知道并掌握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什么情況下傳高球,什么情況下擊地傳球,什么情況下胸前傳平球等,同時了解到接球時應積極呼應,快速跑動,擺脫防守人。雖然學生在操練過程中傳接球動作并不十分規范,但學生在情景練習的過程中領悟了傳接球的真諦,比賽打起來了,會“玩”了,也喜歡“玩”了,真正做到了以球激智、啟發思維、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這比“光禿禿”的技術教學重要得多。
三、超越技能:運用領會教學法提升小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領會教學法下的體育課堂在學生運動技能學習、思維激發、體育素養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實際中,應從以下幾方面運用領會教學法。
1.體育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變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三者本身就是一種外顯與內隱的有機統一,學生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培養并不像運動技能那樣可以直接傳授,需要教師根據課時的教學重難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游戲比賽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領悟體育學科的多重價值。雖然領會教學法下的體育課堂體驗性比賽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起著導向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漫無目的地肆意發揮,否則就陷入了“放羊式”教學的死循環。如:學生分組練習可以培養積極的探究意識,但如果教師不主動啟發學生學習,那么學生分組練習永遠會停留在淺層狀態。因此,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一定是在教師引導下實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由“學科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科知識的引導者”,根據教材安排真實的比賽內容,并以“朋友”等身份與學生平等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并完成預設目標,體驗運動技能達成后的成就感,真正實現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
2.關注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理解、體驗和反思
學生由于自身狀態、能力等的不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在運用領會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實時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現狀,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差異化分組。如根據技術水平的高低,分為甲組、乙組、丙組等,并預設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進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身體驗、理解(掌握了運動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方法。這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所追求的,因此,領會教學法必須關注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理解、體驗和反思。
3.把握運動項目核心致趣要素
不同運動項目其核心致趣要素不相同,例如:籃球的致趣要素為“拼搶與命中得分”、網球的致趣要素為“流暢回合”、健美操的致趣要素為“韻律和節奏”等。在運用領會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應把握不同運動項目的核心致趣要素,靈活且有針對性地設置游戲和比賽情景。以籃球項目為例,從整體論思維方法的角度考慮,將“拼搶與命中得分”的目標貫穿在籃球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從整體的視角構建籃球課堂,避免機械地分解運動技術。籃球項目致趣要素中拼搶的對抗性、投籃命中的不確定性、投籃得分的成就感以及團隊合作規則意識等,都是在整體的教學比賽中體現出來,因此,在教學中要從運動項目的本質規律出發,相對整體地進行教學,學生也相對整體地進行學習,這樣學生所學技術才不至于“碎片化”,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玩兒起來”,在“玩兒”的過程體驗運動項目樂趣的同時提升體育素養。
總之,領會教學法下的體育課堂是以系統整體論為思想核心,基于運動項目的本質特征,突出體育課堂的運動性和鮮活性,重過程而輕結果,更加注重學生的運動體驗。領會教學法下的體育課堂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比賽的樂趣,還能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合作能力和體育道德。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確保兒童立場,樹立兒童思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適應學生內心需求和召喚,順應學生發展規律,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38(02):3-20.
[2]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應把握的關鍵與有效策略[J].體育學刊,2017,24(06):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