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琪 馬秋平 董靜
摘? 要:目的? 分析上肢肌力訓練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討論其對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進行治療的72例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康復訓練模式,觀察組應用常規訓練聯合上肢肌力訓練器模式。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觀察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FMA評分與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康復醫學科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上肢肌力訓練器,可給予患者更為全面的康復治療,提升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助于患者盡早的回歸家庭與社會。
關鍵詞:上肢肌力訓練器;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7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7-0019-02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一旦患病則會發生腦神經組織缺氧、缺血等表現,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是偏癱,具體病癥為上下肢體活動受限,面肌、舌肌等功能障礙等,嚴重者會完全喪失正常的活動能力[1]。上肢功能障礙的恢復訓練在發病后3個月內進行最佳,及時且科學的康復訓練能夠極大程度恢復患者行為能力與生活質量。傳統的康復訓練雖有一定效果,但對上肢偏癱患者而言仍不夠理想,針對該情況,臨床逐漸引入更多新型康復設備作為輔助性治療手段,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研究基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上肢肌力訓練器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并討論對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進行治療的72例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57.28±4.28)歲;觀察組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7.31±4.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關于腦卒中病癥的標準[2],經CT或者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伴有偏癱癥狀,且均為首次發病,未出現意識障礙者。
排除標準:①病情處于不穩定期者;②心肺功能嚴重衰竭者;③癲癇病史者;神經病史者;④依從性較差者,未能全程參與者。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康復訓練模式,具體方式為:指導患者掌握良肢擺放方式,利用按摩方式為患者進行被動運動,逐步指導患者過渡主動運動,如翻身、坐立、站立、步行、下蹲等訓練。
觀察組應用常規訓練聯合上肢肌力訓練器(生產企業:蝶和科技有限公司,MRS),具體方式為:對患者患側進行固定操作,根據患者病情為患者選擇運動軌跡和訓練方式,如向下被動運動、多點觸發、連續運動、主動控制以及單獨觸發等,觀察患者狀態對活動的力度、速度以及阻力等參數進行調整,逐步增加訓練難度與強度;通過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對患者關節活動度進行訓練,逐步誘發上肢肌力,并在視覺反饋聯合訓練下指導患者完成指定動作 ;結合連續觸發與多點觸發方式拓展上肢關節活動范圍;可借助上肢康復機器人中的訓練游戲開發肢體的潛能,讓患者在生動的游戲中獲得鍛煉的樂趣,并經由機器人系統收集患者訓練的相關數據。
兩組患者訓練時間約為40 min/次,1次/d,5次/周,連續訓練8周。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情況進行比對。①臨床治療效果。借助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3],患者分數改善程度達90 %,視為顯效;患者分數改善程度在46 %~89 %,視為有效;患者分數改善程度低于46 %,則視為改善程度不明顯或者無效。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上肢功能應用Fugl-Meyer量表予以評估,其上肢功能分數為0~66分。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估,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肢體功能越優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 %,高于對照組的69.4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與ADL評分均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與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受到氣候、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遞增,腦卒中偏癱作為該病最常見且恢復難度極大的一種障礙,對患者肢體功能和生存質量的影響十分嚴重,同時對家庭和社會來說也是較大的負擔。康復治療學屬于新興的醫學學科,為滿足社會民眾審美需求以及對意外傷害、疾病造成的殘疾、術后恢復等多方面的學科,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殘疾患者增多等因素影響,社會對于康復治療的需求呈現急劇增加的趨勢,康復治療的作用逐漸被臨床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所認可。上肢肌力訓練器是臨床引入的康復治療儀器的一種,該設備可以增加對患者肢體感覺的輸入,模擬接近于真實上肢活動的運動重復性給予患者,以此促進其功能恢復[4]。上肢肌力訓練器可依據患者的偏癱程度進行針對性的調整治療,并結合游戲模式加深患者參與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愿意參加訓練,提高康復效率[5]。此外,上肢康復機器人還能夠對患者的恢復進展與治療數據進行記錄,輔助醫護人員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并作出下一步訓練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上肢肌力和協調力[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FMA評分以及ADL評分等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進而提示,上肢肌力訓練器作為康復醫療中的先進醫療器械,可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康復治療服務。
綜上所述,康復醫學科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上肢肌力訓練器,可給予患者更為全面的康復治療,提升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助于患者盡早的回歸家庭與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國高齡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技術專家共識[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9,17(1):3-16.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臨床醫生,2011,2(3):50-59.
[3]段瀟瀟,郝玉曼,高勵,等.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急性腦梗死病人血尿酸水平變化及其與近期預后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9):1276-1279.
[4]單記永.中醫針灸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療效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6):198-199.
[5]李宇淇,曾慶,黃國志.上肢康復機器人在腦卒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26(3):310-314.
[6]曾飛.Bobath技術聯合穴位貼敷療法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