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龍
[摘? ? 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數學能力,并且將其靈活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進行進一步劃分,建模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從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現狀入手,分析建模能力薄弱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打造出多元化的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落實切實可行的數學建模能力培養措施,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全面增長,提高成績的同時強化數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探究活動;數學建模;能力培養;學生發展
探究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活動形式之一,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會得到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的展開知識學習,團隊協作能力等其他綜合素養也會隨之提高。建模能力作為數學學習中重要的能力指標之一,試卷中也越來越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時代特征的學習和實踐,強調“做數學、學數學、用數學”。平時課堂上不容易充分實施完整的建模學習,學生的建模能力會在探究活動中得到鍛煉,但需要教師對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目標等方面展開有針對性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得到最大的收獲,為學生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工作不斷發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形式也日益豐富,在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建模思想,對學生知識記憶、重組、創造上都具有極大的幫助,也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思維、建模思維解決問題帶來幫助。但從目前來看,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在解決數學問題中不會主動應用建模方式解決問題,建模意識較差。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會主動應用建模方法解決問題,但無法簡化條件,建立出來的模型較為復雜,對學生的幫助有限。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能夠完整簡單地完成數學建模,并且再是現實情境中應用。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真正感受到數學方法的作用,很多隱藏在教材中的數學模型沒有被發現,導致很多建模活動、探究活動無法落實。數學建模能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價值更高,但更多教師將重心放在學生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上,忽略模型建構過程。數學建模能力建立在基礎數學知識之上,一些學生對數學知識缺少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導致知識點模糊,建模難度提高。
二、小學數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主動展開探究活動,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想要充分發揮出探究活動的作用,還需要對探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化。
(一)貼合探究活動的開展需求設計正式的生活場景
無論是探究活動還是建模能力都是建立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調動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主動投入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建模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在未來的應用時,能夠及時地聯想記憶找到相應的建模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活動必須要保證背景真實、貼近學生生活,現如今很多數學問題看似源自于實際生活,但距離學生較遠,本質依然是數學考察,并不能夠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在厘米、米等計量單位的認識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測量工具,讓學生自行選擇測量工具,對桌椅、教室、操場進行測量,完成數據整理。根據學生選擇的工具不同,長度也會出現差異性,進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會測量單位之間的轉換。課桌、教師、操場都是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在這些內容的輔助下,學生會養成主動觀察周邊事物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應用數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也會主動對一些生活現象展開探究。隨著主動探究意識的增強,學生的建模能力也會的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建模的過程。
(二)貼合探究活動開展內容展開多元建模方法教學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探究方法,真正的學會探究,這也是融入建模能力的關鍵性載體。一般情況下,探究分為“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幾個流程。建模作為一種數學方法,也是一種探究方式,教師要提出合理的問題假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展開探究工作,逐步完善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夠通過模型舉一反三,真正掌握建模能力,能夠應用建模解決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探究活動中的關鍵性內容,但在開展活動的同時,還要學生從問題情境中提取出關鍵性新型,轉變為數學問題,繼而展開進一步的分析,構建假設模型,確定建模方案。小學階段建模不會過于復雜,需要學生從諸多條件中篩選出關鍵性信息,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而應用模型展開驗證,得出具體結論。想要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完整地參與建模過程,教師要以引導者、指引者的身份,點播、開導學生,為學生提供線索,讓學生依靠自主的力量分析出建模方法,找到建模關鍵。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引出新的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思維,強化建模思維。以“100以內的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15+3”入手,逐步過渡到“15+30”,分析算法中的共同點,明確計算思路。學生對兩位數和一位數的加減法已經非常熟悉,通過類比推理,逐步建立數學模型,就會掌握“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具體算法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借助了學生的推理猜想能力,同時也加深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的建模能力、探究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建模思維進一步開拓。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形成模型數據庫,總結歸納已有的數學模型,從模型本身出發展開探究活動,明確模型可以解決的問題和應用場景,這也是一種探究活動,學生會對模型應用方法形成全新的認識。
(三)貼合探究活動的開展目標設計完善的評價體系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評價工作也要得到完善,在任何一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評價工作都不容忽視,作為關鍵性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反饋都會影響到活動最終的質量。數學問題的解決探究活動過程,就是數學模型建立和運用的過程。教師在設計教學指標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建模能力的實際需求,借助定性和定量手段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通過評價指標為學生指明方向,讓學生能夠抓住發展方向,具備良好的數學素養,同時掌握相應建模思路和方法。基于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通過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判斷,從而得出結論或觀點的能力,包括解題前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以及解題后對問題的總結與反思。評價數學問題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數學問題的情境性、科學性、探究過程以及應用價值這四個方面的評價能力。
多元化評價在新時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中得到重視,對于探究活動而言,不僅要做到多元化的評價反饋,還要能夠從實際的探究活動中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改變對模型的記憶。另外,教師要根據建模能力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指標,比如,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概括能力、理解記憶能力、運算能力等都是數學建模能力的分支,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為學生在未來學習中理清思路、順利建模具有幫助。根據具體的評價指標,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學生可以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形成清晰的認識,并且在后續的學習中展開針對性的訓練。第一,評價問題能力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第二,在清楚理解評價問題能力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存在困難。第三,評價問題能力的考察存在困難。第四,應強調解題后評價。
通過數學建模活動培養學生評價數學問題能力是可行的。一方面,數學建模活動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另一方面,評價問題能力的培養可以滲透在數學建模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良好的評價總結體系是探究活動的關鍵。除了上述能力指標之外,其他活動評價標準也要得到落實,確保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得到保證,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最大收獲。
建模思想的培養對于學生之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建模的方式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建模方式的實際作用價值,繼而落實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中。想要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能力就要讓活動朝著縱深方向發展,在活動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利用建模的方式完成探究活動,以此加深對探究方法、手段的理解,讓探究工作可以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張秀珠.情境與活動雙輪驅動,提高小學數學建模能力[J].考試與評價,2020(6).
[2]黃建光.淺談小學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J].師道:教研,2020(4).
[3]王繼.運用數學建模方法提高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策略探究[J].明日,2019(4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