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蓁
[摘 要]復習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提高復習效率的主體既在于教師,也在于學生。經多年的思考與實踐,我們發現,通過增強教師備考思想力、提高學生備考行動力的雙向發力和“雙主體”互動,成為提高小學語文復習效率屢試屢成的重要“利器”。其中,教師主體著重做好謀劃和引領工作,協調好復習的手段、策略、內容和力量;學生主體著重做好轉化和吸收工作,統籌好復習的起點、過程和結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復習備考;雙主體;高質量
無論學生還是教師,考試始終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無論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離不開考試這一基本的質量檢測手段。每到考試季,“復習備考”成為大家必須直面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統籌兼顧,增強教師備考的思想力
(一)統籌語文實踐活動,采取多元的復習手段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成果保持率,遠遠高于單一感官參與的學習成果保持率。在語文學科復習過程中,考、析、練、講、讀、背、抄、默等手段運用最為普遍。在復習過程中,一些教師的手段比較單一,過度依靠考試與講解。考試與講解是復習必用的手段與環節,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與環節。考試的定位只是復習策略診斷和效果反饋的一種檢測手段,其運用目的在于更好地查漏補缺和鞏固提高。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復習備考應統籌運用考、析、練、講、讀、背、抄、默等多種手段,尤其是要切實保障讀、背、抄、默的基礎性地位。只有實現輸入性手段“讀、抄”與輸出性手段“背、默”的綜合運用,學生內化所學知識與技能的達成度將會水漲船高。毫不夸張地說,離開讀、背、抄、默等手段的組合運用,復習效果將很難得到保障。
(二)培尖補差“兩個結合”,實施適切的復習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歷久彌新,至今仍然是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南。一張優秀的期末(期中)檢測試卷,其基礎題、中等題、提高題的理想比例為“6:2.5:1.5、7:2:1”兩種。針對這個比例,語文教師在復習中必須采取“抓兩頭、保中間”的策略,以達到夯實基礎、整體拔尖的目標。“抓兩頭”即重視優等生的培尖、后進生的補差,“保中間”即重視中等生的提優。多數語文教師有過這樣的經歷:每次一拿到檢測試卷,會發現一些試題出乎意外、有些陌生,看似與課本無關,實質上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拓展題型。由于語文的內涵豐富與外延廣闊,教師應關注“大語文”的開放性、海量性特征,重視語文與生活、與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聯系,優化基礎性、必測性題型與拓展性、提高性題型的結構比例。能不能及早預測拓展性、提高性的題型,取決于語文教師對于課本的研究程度。如果真正做到對整冊教材咬文嚼字、“敲骨吸髓”,相信,一定能大大減少復習中的盲區和死角。對于小學生學習能力分布的不同層次,教師應有清醒的認識和不同的要求。對于后進生只要求掌握基礎性、必測性的題型,而中等生和優等生則要求部分或全部掌握拓展性、提高性的題型。
(三)適應考評指標體系,分類指導具體的復習內容
語文學科復習通常有單元復習、分類復習兩種辦法,其中分類復習較之單元復習更加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分類復習的優勢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是考試不是單元呈現,而是按類型考核的;二是知識體系的形成是分門別類的,并在人腦系統加以儲存的。分類復習的操作主要包括三個步驟:一是復習前,教師按照基礎知識、口語交際、閱讀分析、作文寫作、綜合實踐等維度,將知識點分門別類地梳理好。二是復習中,教師可借助思維導航梳理各個單元的“知識樹”,區分字、詞、句、段、篇等章節依次呈現,并同步總結相應的典型例題和解題方法,力爭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復習后,教師使用對應的試題進行測試,根據學生的答題反饋,掌握第一手的真實學情,然后根據復習提高需要施行不同的補缺、補短、補軟的辦法。其中,第一步的分類整理最為關鍵,為后期的專題突破打下基礎,尤其需要教師全力以赴、殫精竭慮,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例如,可以建立詞語、句子、閱讀與作文四個一級專題,而詞語可以細化為詞語認寫、詞語理解、詞語運用三個二級專題。
(四)弘揚團結共進作風,有效整合專業的復習力量
在往年的復習過程中,備課組既有“人心齊、泰山移”的成功案例,也有“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的負面教訓。這啟發著備課組的所有語文教師,一定要摒棄“各吹各號、各唱各調”的狹隘認知。大家攜起手來,既繼承團隊合作的精神,又創設良性競爭的氛圍,共同構建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的良性格局,從而以分享備考信息、共建備考資源、溝通成功做法、剖析低效案例的實際行動,謀取語文復習備考的共同進步和最終勝利!具體而言,同一學科備課組成員可以共同研究復習的新動向、共同分享備考的好資料,共同探討復習提高的金點子,共同破解復習過程的疑難困惑,等等。例如,可采取優等生“一幫一”結對后進生的方式,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這是提高復習備考整體水平的最佳辦法之一。
二、分類指導,提高學生備考的行動力
(一)有層次地復習,堅持“靠船下篙”的務實作鳳
僅以學業成績為依據,復習中需要差異對待后進生、中等生、優等生三個層次的群體。為追求復習備考效益的最大化,教師應合理分配自己精力和時間,將中等生作為復習備考的“基本盤”,給予中等生群體更多的關心和指導,能夠更大幅度地提高全班對應學科的平均成績。對于后進生,教師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好高騖遠提出過高要求,應提醒和要求后進生掌握基礎的知識和完成基本的任務即可。而對于優等生,教師可適度補充一些拓展性、提高性的任務與內容,讓他們多做提高題多進行積累誦讀,達到好中向優、優中轉強的發展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對全班學生的負責和整體水平的追求,優先于對某一層次學生的負責和個別學生成績的提高。
(二)全方位地備考,發揮“情智意行”的綜合作用
復習備考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智力、技能的比拼,更取決于情感、意志的角力。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學生對于備考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是保障復習取得理想效果的不二“利器”。因此,在復習期間,教師不能只顧知識體系的構建、復習方法的指導,還需同步開展思想動員和態度教育,加強情感態度的涵養、意志耐力的調動,幫助學生校正復習上的思想偏差和態度松懈。語文教師需要廣發動員令、常吹“沖鋒號”,通過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調動,促進學生專心復習、積極復習和持續投入學習。同時,加強思想動員和態度教育,還能收到保障師生人身安全和維持良好教學秩序的效果。例如,可采取“一生一檔”建立錯題本、建立分組競賽機制、定期通報表彰等辦法,并及時與個別情緒低落學生談心談話,激勵本班學生一以貫之的認真復習、你追我趕的積極備考。
(三)高質量地反饋,建樹“達標過關”的結果導向
腦科學研究證明,通過反復的實踐操作和強化的思維訓練,管理記憶的幾個神經元將會被充分激活,將聯結為一種腦結構。在復習過程中,語文教師會發現部分學生喜歡試題一做、專項一練、知識點一過,自以為能熟練掌握、高枕無憂。事實證明,缺乏反復的實踐操作,缺乏強化的思維訓練,缺乏反饋的淺層練習,通常在正式考試中會露出本色、失分較多。只有前期的講、練、析等實踐活動,沒有必要的誦讀、摘抄和默寫,在總結性“大考”中通常會出現字詞不會默寫、課文不會填空、理解抓不住重點、解答理不清思路等尷尬。可見,必要的促進消化、幫助鞏固的后期復習手段——背誦、摘抄和默寫,絕對不能缺位,務必逐項落實和分類過關。復習中,教師不能盲目信任學生的掌握度和自覺性,為數不少的學生需要教師的督促甚至是鞭策。因此,語文教師一定得運用檢測手段、讓事實說話,例如,安排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背誦、組織學生建立錯題本、拿出課堂時間開展課文默寫等,真正將“達標過關”落到實處。再如,對修改病句題型的過關,可針對成分殘缺、詞序混亂、前后矛盾、不合事理、指代不明、歸類不當、關聯詞使用不當等常見類型,開展適量且足夠的真題訓練,引導學生總結解題的思路和方法,繼而提高修改病句的正確率和得分率。
素質教育并不排斥考試,相反會不會科學備考、能不能考出理想成績,本就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無須諱言分數對選拔性考試、分等次考評的重要性,而應想方設法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率,為學生“過得了今天”“贏得了未來”提供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吳善虎.淺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復習課效率的策略[J].生活教育,2019(10):73-75.
[2]齊慧.淺析思維導圖在中高段語文復習中的應用[J].山東教育,2020(11):35-37.
[3]王美祝.統整·改造·遷移——小學語文高段閱讀復習設計策略[J].教育觀察,2021(7):80-8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