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與“共享”,即施拉姆詮釋的傳播效應。語言文化使個體與社會緊密相連,在媒介與人之間凸顯出了人際性,同時在“共享”“共同”的藝術空間范疇完成了場域的交流,建立了大眾傳播與公共空間的關系,使大眾的參與性、社會空間的開放性高度交融并協同發展。有聲語言所呈現出的優質文化作品,成為公共領域中情感信息和符號的載體,受眾通過有效解碼,在意識層面上完成了對文化意蘊及內涵的解讀,從而完成了語言文化在現有維度傳輸拓展更深刻的人類精神層面和心靈層面的過程。
關鍵詞:語言文化;傳播;場域;空間傳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132-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遼寧省社科基金青年育苗項目(一般課題)“自媒體視閾下的語言文化傳播”成果,項目編號:LQN201928
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人類只有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能從事與之相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在智媒時代,多媒介的信息輸出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邊界,使信息的大眾傳播有了更加優質的載體。人類語言自誕生之日起,便與形成它的場域和空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文化承載了人類在社會群體中的諸多感官體驗和內心訴求,亦是大眾對生命個體多維度傳達思想情感的必須過程。語言文化與地域資源、民族民俗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多媒介層面研究場域及空間藝術的傳達對語言文化的肯定與尊重,亦是對人文特色語言精神內涵的尊重。
人類語言進化并走向文明,彰顯了人類文化的覺醒和對人文精神的覺知。智媒時代的文化傳播,呈現出了更廣袤的信息共享以及傳輸的迅捷;有聲語言的文化傳輸完成了聲音與畫面的同步傳達,為更精確的交流提供了開放的場域與空間。這個過程,也更多地呈現出了傳播空間的開放性、立體性、公共性和共享性。而有聲語言與文化內容的傳播者也具有主體性、專業性、功能性,同時兼具人際性和互動性。有聲語言所呈現出的優質文化作品,成為公共領域中情感信息和符號的載體,受眾通過有效解碼,在意識層面上完成了對文化意蘊及內涵的解讀,從而完成了語言文化在現有維度傳輸拓展更深刻的人類精神層面和心靈層面的過程。
語言文化范圍很廣,它以有聲語言為載體,傳輸文化的精髓與內涵。語言文化如何傳播,以什么傳播媒介傳播,彰顯了傳播者深刻的文化內蘊與文化品格,同時也具有很強的主體性特點。文化作品帶有深刻的人格烙印,并蘊含著創作者豐富的感知、聯想以及對世界的審美認知。智媒語境下,受眾渴望那些邏輯思維清晰、聲韻俱佳、博文卓識的語言文化產品。新時期,公眾可通過參與、共享、協同實現譯碼和解碼的潛在可能性、思維的空間延伸,并完成自身精神空間的超越。公眾對語言的感知與傳播是最廣泛、最深刻的,其更樂于接受用語言來詮釋的文化。語言在社會中的文化影響力是巨大的,它是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優質載體,具有公共性、空間性和場域性。
一、語言文化的傳播具有公共示范效應及多重空間表達?
隨著智媒體的迅猛發展,語言文化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模式也不斷調整和優化,實現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有機整合。語言工作者創作出的文化作品除了具有語音和語義外,還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一定的文化品位。這樣的作品具有公共示范效應,在場域和空間中完成了多個層次的信息傳達,具有較強的文化影響力。“共同”與“共享”,即施拉姆詮釋的傳播效應。語言文化使傳播個體與社會緊密相連,在與人之間凸顯出了人際性,同時在“共享”“共同”的藝術空間范疇完成了媒介場域的交流,建立起了大眾傳播的公共關系和空間關系。使大眾的參與性、社會空間的開放性高度交融并協同發展。
(一)聲音與畫面的協同傳達
非語言符號在場域和空間藝術傳達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聲音與畫面同步呈現給公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視覺和感官的信息符號傳達完成了人際間微妙的情感互動與渲染。聲音、畫面對文化類作品的表達亦是一種藝術語言的表達——“所謂藝術語言,是指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運用獨特物質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從而使這門藝術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1]。諸多作品的呈現形式以多種媒介的傳播為載體,畫面和情境是最能彰顯意蘊和情感氛圍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有聲語言通過對聲調、音色、語速、音韻的藝術設計,體現出獨特的風格與審美特征,這便是文化藝術產品傳播的目的,也是藝術語言的最終呈現。
(二)審美認識的傳達
語言文化可以利用多種媒介和載體信息傳播,它可以是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其他藝術形式。公眾通過對語言的接收、解碼、譯碼完成對語言淺層的認知;通過鑒賞、理解、聯想感知語言表層以外的深層意蘊,則是更高級的審美感知和認識。公眾通過多重形式的語言文化作品在公共空間的呈現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內心情境升華與發酵,自身的審美層次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三維空間至精神世界的傳達。
場域和公共的魅力在于,它們使語言文化作品在維度和廣度上得到了拓展。別林斯基說:“感受詩人的作品——這就意味著要在自己心中體驗和感到作品內容的一切富藏、一切深度,痛其所痛,苦其所苦,并且為其中的歡樂、勝利和希望而興高采烈。”[2]這種深刻的移情與共鳴,是一種完美的審美感知與審美體驗,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和循循善誘的啟發,體現了作品的人文情懷,能引發更深刻的內心情感與內心視像的交融,使社會維度空間中的公眾藝術理想和公眾審美理想邁向另一個高度。
二、語言文化傳播促進諸多媒介的優勢與劣勢互補
在智媒語境下,媒介的變遷與革新不斷刷新著我們的認知,傳播手段、傳播模式的更新,市場的綜合訴求,對媒介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是對傳統媒介的一種延伸,也是時代生發的產物。我們的語言文化產品應該引領時代新風尚,彰顯出廣度與溫度,在創造與創新中尋求表達的手段與出口。文化產品、影視作品的傳播不僅僅依賴有聲語言,更依賴聲音與畫面同步的媒介支持。廣播、電視、手機等媒介的不同效能對信息傳輸、呈現進行了功能區分,公眾通過大眾傳播途徑篩選出適合自己需求的媒介來接收文化信息。這便是我們對諸多媒介求“新”和“變”的要求。因此,協同發展、優勢與劣勢互補將成為未來媒介綜合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針對公眾異同的信息傳輸和接收訴求——跨媒介競爭、信息深度、平臺高度、傳播強度等,多種媒介完成了信息的整合與調試,迎接傳播者的選擇和公眾的信息反饋。多媒介傳播技能結合,能呈現多種傳播效果,提升傳播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和傳播弱化。
三、語言文化傳播引領文化與公共空間的融合
在全息化信息傳輸的時代語境下,語言文化的傳播倡導主流文化和優質的社會輿論引導,將多元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高度整合,將先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人生哲理詮釋給公眾,彰顯出文化作品形式的文化品格、文化內涵、文化功能和審美價值。語言文化傳播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它與空間的關系都決定了它能否與公眾建立優質的接受與欣賞關系。優質的語言文化,深刻影響著受眾在大眾傳播中對文化的感知、理解,有利于形成濃郁的公共文化氛圍。
(一)語言文化傳播與公共空間和諧互動。
公共空間為公眾提供公共參與的場域,并與公眾形成良性互動,形成審美的自覺性和傳播反饋的自覺性,大大提升了公眾接受語言文化的主觀能動性。公眾參與互動與交流,將信息整合、優化、升華,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藝術鑒賞力,從而引領語言文化的創作構思靈感邁向新的高度,深刻影響傳播方式的轉換。
(二)公共空間促進語言文化影響力發展。
公共空間的“共享”與“公共”特性將“個體”和“共同”的情感連接起來,形成了具有審美特質的環境和場域,用公共藝術語言去浸潤、感染、烘托作品的意蘊表達,將生動的語言藝術作品呈現給受眾,能擴大其文化影響力,提升公共藝術傳播的主觀能動性。
(三)公共藝術空間促使語言文化傳播完成審美超越
“一件特定的文化產品能否與你交談,或者對你毫無意義可言,甚至很大程度上令你不快,都取決于你是誰,你出身于何種背景,以及你持有文化資本的多少。”[3]公眾更渴望全息化的、先進的創作及藝術作品,也希望出現一種包容性很強的學科來詮釋和分析它?!啊缹W’旨在突破單一的藝術本質論和審美自律論的囚牢,在更廣泛的領域內來理解新的審美現象?!盵4]這不僅僅在于取悅公眾,更在于生發內在的崇高、升華之間的關系,并在實踐中分析文化的意義和語言文化傳播活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結語
在智媒語境下,時代賦予了語言文化傳播深刻而全新的感知和詮釋。語言文化蘊藏在多種表現形式之下,它可以是歷史的、現代的、融合的……場域及空間通過大眾傳播的形式給予公眾豐富而立體的體驗,受眾的鑒賞、評價、反饋滲透在文化作品中,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我們對文化產品的認知。原始的有聲語言和智媒語境下的有聲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當下語言的多維度表達符合媒介變遷的需要,符合信息迅猛發展的訴求,我們要不斷地從民族文化中汲取文化品格,積極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為文化傳播營造良好的場域及空間氛圍,從而推動社會文明進程。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78.
[2] [俄]別林斯基,別列金娜選輯.別林斯基論文學[M].新文藝出版社,1958:140.
[3] 張政法.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研究論綱[J].現代傳播,2006(3):18-21.
[4] 英格里斯.文化與日常生活[M].張秋月,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130.
作者簡介:席妍(1982—),女,遼寧新賓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