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高校培養創新應用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圍繞其素養結構與培養方式展開實踐,以新聞傳播人才實現策劃能力、新聞生產實踐能力、技能多樣化能力、藝術感知能力與多種意識的多維度融合能力為成果導向。在OBE理念下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或興趣進行量身打造,以就業為導向,知識體系結構由淺入深,深化“進階式”培養人才的全過程,并著眼于快速發展的傳播環境,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導思想、課程設計方案、學科規劃方向進行反思和重構。
關鍵詞:OBE理念;“進階式”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10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玉林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活動理論下虛擬仿真技術在傳媒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00XJJGYB18
2021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提出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新文科建設理念提出后,地方高校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等革新,注重融合發展的先進理念。以成果導向為抓手,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強調建立與社會用人部門的緊密合作來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將社會優質教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的戰略目標。數字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要求的技能已不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遴選新聞傳播類畢業生的重要標準已變為“一專全能”選才標準,這也符合“數字化+智能”背景下全媒體發展的時代要求。如何在向建成高質量發展水平戰略目標邁進的大眾化教育時代創新新聞傳播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地方性高校發展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
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專業核心能力已向多維度轉變,變化集中表現在新聞基礎知識融合社會科學各領域知識的新型構建體系。地方性高校新聞傳播學科教育需要著眼國家與社會重大需求,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在素養反思、技能反思、人才培養模式反思的三個結果基礎上,需科學地解決目前存在的內外聯動機制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完善、人才培養目標與地方及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
(一)調整課程結構、知識結構,提升培養水平與能力
在培養層面,地方性高校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實踐訓練與融合課程不足、新媒體專業教師資源缺乏、知識更迭相對技術發展遲滯,這些都會對培養與就業質量產生消極影響。針對傳媒向數字與藝術靠攏的明顯趨勢,應著重引進精通計算機、懂視覺藝術的師資力量,加強虛擬仿真技術在傳媒教育領域的使用及其相關技術的跟蹤,開展技能自我提升學習活動。在專業建設方面,應重點關注和追蹤新聞傳媒的最新理論與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準、知識更迭與追蹤水平。這些措施都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進階式”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實施“進階式”培養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
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積極探索“進階式”培養方法,注重建設工作室,并圍繞工作室應形成的技能和知識進階,用模塊化課程進行階梯式的重點培養,讓學生作為帶動者、引領者,從而帶動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學生通過模塊化的課程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傳播素質,并熟練掌握攝影攝像、剪輯配音后期制作、H5圖片設計等多項專業技能。對成立的各種工作室或每個學生的技能興趣和方向,指導教師要量身打造有針對性的課程,實現差異化的教學,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同時有關課程還可以請媒企人員參與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流程,做到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技能。
二、人才培養具體改進措施
近兩年來,針對新文科建設交叉融合的理念,地方性高校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多次調整,改革了課程教學結構,對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改進措施,彌補了專業短板。強調凸顯能力的課程項目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增強了從業信心。多元化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也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方向。構建“進階式”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適應大傳媒時代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創新人才。結果導向的實現必須打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兩個環節,通過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實現培養目標的落地[1]。
玉林師范學院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從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進階到多學科知識融合[2],逐步提高了傳媒類人才培養質量,破解了專業老舊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瓶頸。
第一,科學分析課程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角色與定位,充分研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并編寫教學大綱。
第二,項目化教學以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自由組合劃分為多個工作室。例如,對虛擬仿真技術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圍繞工作室實施,教研室根據項目進行規劃,并將課程體系模塊化,與工作室及教師對接。針對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全面實行項目化、市場化教學。工作室教學是課上、課下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成果交叉發展脈絡的延伸。在充分總結培養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統一思想,讓所有教師清晰了解工作室的培養機制,傳媒系各個教研室負責宏觀部署,指導課程教學與工作室項目化的對接。
第三,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因此第二課堂要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成長提供多元化的資源和通路,著力將第二課堂納入工作范疇,將之提到與第一課堂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課堂要落實,務必加強與指導教師的溝通協調、共同開展,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貫穿大學四年成長的全過程,并重點從大二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
第四,實習實訓要做出具體成果。一是保證每個實習實訓項目都安排教師指導,實行實習項目負責人制;二是充分關注過程管理,在實習實踐標準和要求的基礎上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實習實訓的重要性,并做好實習日志;三是共建單位,如玉林電視臺、玉林日報社,各融媒體中心的集中實習要做實,要有安排、有規劃、有行動、有反饋、有制度、有結果。
三、突出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方法
緊抓應用型大學的改革契機,修訂和完善新文科建設要求下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凝練專業方向與專業特色,樹立“互聯網+”思維,增強專業的交叉性與交融性,突出實踐與應用技術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特色。
(一)推行“三化”教學改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遵循以工作室為抓手培養帶動者,以強化整體教學效果;推行個性化、項目化、模塊化的培養模式,積極開展工作;以各教研室學科建設為名義,邀請業界教授學者前來開設講座,講授傳媒趨勢和專業課程,以課程知識內容的模塊化為吸引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2019年,玉林師范學院傳媒系與玉林市廣播電視臺在校內外聯合拍攝了《要愛不要艾》的公益廣告片。傳媒系三個專業的學生不僅參與了跟拍、電視臺老師現場指導拍攝,還充當了角色扮演,拍攝結束后校企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拍攝內容進行技術對比與總結,加深了學生對設備和拍攝技術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在了課堂知識技能課落實到項目上,以項目來孵化、激發學生自信、自強、自立的本領,傳媒系隨之涌現出在藝術創作和表演上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從這個項目開始,很多學生愛上了拍攝,成立了工作室,隨后完成了校多個院系廣告片的拍攝任務,并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取得一等獎一項、優秀獎一項,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獲優秀獎級兩項,廣西賽區一等獎一項等好成績。
(二)優化調整培養方案,對接社會市場人才需求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數字影視藝術的高度發展、節目主持人和視覺傳達表現新聞內容的崛起,企業對復合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這也為我們及時把握時代脈絡和需求,改進課程方向提供了動力。面對傳媒向數字與藝術靠攏的趨勢,學院采取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并增加數媒師資力量,讓校內課程有效地支撐了企業對人才實際技能的要求。對此,采用寬口徑的培養模式,除重視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特別增加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教育外,還需將課程與企業對接,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就業后勁。
四、“進階式”改革后人才培養初見成效
通過促進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整合內部資源,集中力量打造專業品牌,加強網絡與新媒體教育;加強創新創業指導,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為學生聘請企業導師,開展創新創業線上指導,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加大“大創”“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的宣傳和申報力度,在全系范圍內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加強學科競賽的組織管理,確定好傳媒專業的重點賽事,提前謀劃,組建團隊,選拔高水平的指導教師,重點賽事重點突破。
(一)共建取得成效
2018年6月,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與玉林新媒體從業人員聯誼會簽約共建校企戰略合作單位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此后與玉林日報、玉林廣播電視臺、興業縣融媒體中心、北流市融媒體中心校部共建實踐、實習人才培養基地,為地方輸送傳媒人才聯合培養復合式人才奠定了基礎。同時聘請玉林廣播電視臺、玉林日報社等專家來學校教授課程。地方融媒體中心的專家來校授課也已列入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計劃中。在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在共建框架下堅決走地方協助高校融合培養模式之路。同時,延伸了協同培養模式,共建高校學生和教師去北流市融媒體中心、興業縣融媒體中心、玉林廣播電視臺等培訓提升機制,優化了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實現了內外融合發展目標。
在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于一體,教師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幾個項目模塊,對課程結構進行整體設計,每個模塊對應相應的項目。以學生自擬項目、競賽項目、企業(媒體)實體項目為依托。與玉林電視臺合拍《要愛不要艾》公益廣告片、拍攝20多部微電影、紀錄片等視頻作品,寫出100多篇新聞稿件。傳媒專業師生拍攝招生宣傳片,獲得一致好評。
(二)打造出立體化培養體系
構建“校內+校外”“走出去+引進來”“造勢+借勢”三維雙聯動模式,夯實校內實驗平臺,拓展校外實踐領域。把學生送出去,把企業請進來,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人才培養的突出特色。在校內,全媒體數字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非編實驗室、演播室等能夠滿足專業實驗教學;師生共建傳媒工作室,創建了自媒體實踐平臺,目前已與騰訊、新浪等多個校外媒企共同建立了培訓、實踐、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社會實踐條件;引企駐校,成立聯合工作室已經進入聯合培養計劃中,使學生在校內就能進行企業真實項目的鍛煉。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應用型傳媒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進階式”培養體系多維度形成
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培養創新應用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圍繞其素養結構與培養方式展開實踐,以新聞傳播人才實現策劃能力、新聞生產實踐能力、技能多樣化能力、藝術感知能力與多種意識的多維度融合能力為成果導向,需要從大二開始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或興趣進行量身打造,以就業為導向,知識體系結構由淺入深,深化“進階式”培養人才的全過程。“進階式”人才培養方法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社會需求,畢業生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一致,人才培養成果斐然。
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本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體現為三點:一是服務于西部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二是與社會行業有效對接;三是為地方媒體、企業和文化產業機構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綜合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依托玉林師范學院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優勢,運用“互聯網+”思維,確立了“與行業有效對接”的思路和模式,旨在為地方媒體、文化產業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綜合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傳媒人才。
“進階式”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創新培養理念,新聞教育專業跨越了新聞傳播、藝術設計、計算機三大學科領域,跨越藝術、文科、理科等實現了三個融合交叉性發展。新文科要實現科學技術與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具有融通性[3]。強調突出技術跨院校能力,邀請計算機學科教師跨院系來授課,促進了學生“數字媒體+計算機”的寫作能力、理解能力;開設藝術類視覺傳達方向動畫設計類課程,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及范疇。
五、結語
掌握專業知識帶來前所未有的動力,實現了學生在校內、校外實訓期間就開始定向、定量培養,提高了學生精準就業率,以及多維度“進階式”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初步形成。目前,新聞傳播教育已經處于改革與發展并重的“深水區”,高校的人才培養需要聚集和吸引更多的優秀企事業單位人才來校授課或辦講座,同時也要依靠這些人才力量加快專業教學改革的進程。作為地方院校,強化新聞傳播教育“進階式”人才培養體系能更好地為地方培養人才,打造廣西特色鮮明的融媒體內容制作與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凸顯自身獨有的特色,并與行業有效對接,服務于廣西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 謝丹. OBE理念下新聞專業培養目標的建構與改革[J].今傳媒,2017(10):60-62.
[2] 吳可燦.基于OBE理念的進階式教學實踐[J].長江叢刊,2021(3):88-89.
[3]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與新進路[J].中國編輯,2021(2):16-21.
作者簡介 張臨濤,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播、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