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認知規律實施與開展。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情境任務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提高。本文就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情境任務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情境任務;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3-0134-02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al Task Teaching Mod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Daish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Nanjing City, China) GU Jian
【Abstract】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nd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laws of student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stage of thinking in ima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tuational task teaching mode in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can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omo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inquir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situational task teaching mode in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primary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Situational tasks; Teaching strategies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情境任務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學生置身于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可以更直觀地學習知識,從而自身推動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創設情境任務,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加深學生體驗,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與解決問題。在情境任務教學模式下,教師擔負著情境任務創設、情境任務設計、情境任務實施與推動者的角色任務,要結合學生認知規律,組織好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高其綜合素養。
一、準備階段——設計情境任務
情境任務中的情境與任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設計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任務目標,幫助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和建構知識。情境促進任務的完成依托于情境。情境的創設是否恰當,關系到教學任務的成敗,有效的情境創設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任務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情境創設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設計情境任務一定要把握學生的興趣點,考慮是否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是否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是否在興趣的驅動下能夠有效達成任務目標。如在學習“風箏的制作與放飛”中,教師設計了一個“親手制作風箏”的任務,把學生置入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研究和種各樣的風箏,研究風箏能夠飛起來的原因,這種活動符合學生樂于動手的特點,能夠滿足學生表現欲望與求知欲,學生在學習中興致很高。
(二)目標要明確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情境任務教學要讓學生明確任務目標。教師要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再進行任務的構思,完成任務情境的設計,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師要把任務巧妙地融入情境中,始終圍繞任務目標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任務中既要體現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也要過渡到新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如綜合實踐課“廢舊物品再利用”,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廢舊物品產生的來源,培養學生的廢舊物品再利用的意識與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實際操作,“變廢為寶”,將生活中廢舊的物品變成對生活有用的物品,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明確目標任務,這一活動由于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有效達成任務目標。
(三)任務切實可行
任務的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水平進行,不能設計超乎學生能力或者低于學生能力與水平的任務。任務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經過努力一定能夠完成。所以,教師要把握難易程度,保障學生在相應時間內能夠經過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如在進行“遠離污染”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到社區、農村等區域進行調查,了解家鄉的污染情況,在調查中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統計,學會如何寫調查報告。在調查完成之后,讓學生提出治理污染、治理環境的策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過程具有開放性
任務情境要具有開放性,要給學生留有空白,要給學生創造與發展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學習“機器人循環模塊”時,教師可以設計“鱷魚吃猴子”的任務,把光電傳感器的使用與循環模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小組內探究并設計實驗方案,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實踐空間,發揮引導與促進作用,促使他們在情境任務中有效達成任務目標。
二、任務實施——合作達成目標
任務的實施階段一般分為布置情境任務、情境任務展開、情境任務完成三個步驟。教師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整個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要通過組織引導,對學生實踐活動提供服務。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完成任務遇到的重點與難點,抓住任務完成的關鍵環節,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促進學生的積極合作探究,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化解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順利達成任務目標。
(一)創設情境任務
教師要創設任務情境并且布置相關任務,提供學習任務所需要的資料與素材。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體驗,讓學生的主體活動和合作活動成為實踐活動的主旋律,避免講解灌輸占據學生的自主或合作探究的空間與時間。教師在情境任務布置的環節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任務的設計要能夠啟迪學生智慧,并且具有挑戰性,將靜態性教學情境轉化為動態性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營造民主和諧的良好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完成情境任務。
(二)實施情境任務
在實施情境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操作情況,對任務實施過程進行總體把控,理順任務完成進程。情境任務通常是以小組合作完成,教師要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與小組一起探討并設計活動方案。如在“家務勞動我能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答如何做家務?為什么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問題。為了實現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目標,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學生意見,對學生的發言及建議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反思,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與動機,使小組探究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情境任務結果展示
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及小組的密切協作與配合,最終完成任務。情境任務結果的展示環節,也是學生任務完成后品嘗成功喜悅的重要環節。不同的任務要選擇不同的呈現方式,如可以用繪畫、戲劇、表演等,對于活動結果與過程進行總結與梳理,讓學生在匯報結果的過程中,也對自身的任務完成過程進行反思,進行交流與再次探究。在情境任務的評價方面,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結果與過程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學生可以自我評價,不斷通過思考總結完善自身學習過程,小組成員可以互評,找出對方需要繼續發揚與改進的地方,彼此借鑒,共同提高。在交互性評價中,促進學生對實踐過程的反思與優化。
三、總結情境任務——總結體驗
在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踐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歸納,可以撰寫活動報告以及做心得筆記,反觀教學過程,找出成功的經驗,吸取教訓,促進學生對知識框架的再次建構,提出改進與優化建議,明確今后的探究方向,對情境任務進一步完善與優化。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種注重學生實踐體驗的教學方式,教師應把整體綜合實踐活動任務進行分解、細化,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任務,在實施過程中融入情境,通過完成任務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認知,突出學生主體探究地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連勇,曹平花.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開放式課堂[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