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生成和發展,通過精心設計“異常”實驗,多向設計“情境”實驗,周密設計“階梯”實驗,巧妙設計“銜接”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所思、有所獲,發展學生辯證性、靈活性、邏輯性、發散性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設計;思維品質;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22-0029-03
作者簡介:鄭建新(1974-),男,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科學、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從物理學科的視角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思想方法,并且終生從中受益.物理教師會設計各種各樣巧妙的實驗突破教學難點,使整節課變成“實驗盛宴”,但對于實驗過程,卻沒有深入思考,按部就班,疏忽實驗過程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被動歸納實驗結果,缺乏思維火花的碰撞,抑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師應當開展富有創造力、貼近生活、自主探究的實驗教學活動,將側重點放在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能在實驗過程中有所思、有所獲,發展學生辯證性、靈活性、邏輯性、發散性思維品質,培養其創新能力,是每個物理教師不斷努力的方向.
1 精心設計“異常”實驗,發展辯證性思維品質
筆者從“認知沖突點”出發,設計“異常”實驗,讓學生親身探究,發現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新發現的現象與現實之間的不一致,思維就會陷入矛盾狀態,才能讓學生反思、審視并修正自己原有的認識及經驗,思考提出或者接受更為科學的新概念、新假設、新解釋.
1.1 杠桿平衡的變化問題
在簡單機械教學中,有很多與生活相關的簡單機械,比如指甲鉗、蹺蹺板、釣魚竿等,學生對于熟悉的現象難以產生興趣.教師只有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境轉化為有變化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思考.
生活中縮小版的蹺蹺板(如圖1所示),處于平衡狀態的蹺蹺板上男孩和女孩分別坐在兩側.
問題1:如圖2所示,蹺蹺板可旋轉,當右側逆時針旋轉30度時,請你預測哪一側會掉下來?教師等待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放手后,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
問題2:還有什么辦法使得蹺蹺板失去平衡.教師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從移動女孩或男孩的位置回答.
問題3:距離支點的距離不等是否一定不能平衡?實驗展示.
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學生的直覺思維很難隨著問題的變化而做出變化,我們不能急于向學生解釋相關概念.可以提出引發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其中的原理,學生才會有探究的興趣.生活中的情境蘊含著科學原理,但由于原理的抽象以及不容易發現,不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所以教師將司空見怪的情境變為有變化的情境,學生們對變化的東西始終有探究的欲望.
1.2 指南針為什么不指南
“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一課中大部分知識學生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而且也做過相似甚至相同的實驗.到了中學,再次學習,知識沒有難度也沒有深度,難免缺少學習的熱情.因此,這種實驗必須進行創新設計.從學生“認知沖突點”出發設計實驗:指南針是否一定能指南?這會讓許多人一時難以回答.這樣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而且通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知道沒有磁性的物體可以被磁化,有磁性的物體也能被更強的磁體改變磁極,從而突破思維定勢,使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人一組,每個人一個指南針(如圖3所示).觀察指南針靜止時指向?課堂上許多同學還沒等指南針靜止,就迫不及待地回答:指“南北方向”.有同學不好意思地說:我的怎么不一樣?有同學說:可能是磁體之間相互干擾的緣故,建議把指南針離遠一點放,讓同學將指南針放講臺上觀察.可是移開后還是不指南.
有同學說:肯定是顏色涂反了.大家感覺很好笑.但有許多同學認同這一觀點.此時,教師拿出條形磁鐵,像變魔術一樣輕而易舉地將方向指錯的指南針方向調為正確指向.這是什么原因呢?同學們感覺更神奇.為了揭開謎底,大家主動思考,積極討論.
從學生的“認知沖突點”出發,巧妙設計和學生原有認知經驗沖突的實驗,教師提出與學生認知經驗不一致的觀點,制造矛盾,引起思想沖突,讓學生在這種思辨矛盾中獲得啟發、頓悟,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突破思維的局限性,更深入理解科學原理和本質.
2 多向設計“情境”實驗,發展靈活性思維品質
教師應當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出發,從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情境”實驗, 引導學生思考現象背后的原理,領會到物理的美妙,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看、做、思融合,從而能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去探索, 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2.1 多種多樣的面鏡
生活中常見的面鏡有三種: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根據它們的不同功能用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功能源于不同的成像特點.
教師在上課同時呈現這三種面鏡(如圖4所示),此時成像的情況有正倒之分,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變形,如此豐富的現象,學生頓時覺得好奇怪,平時對平面鏡成像見怪不怪,面鏡對光路的作用都是反射,為何形成的像卻是千差萬別?面對真實的情境,就平面鏡成像而言,學生提出可研究的問題有(1)像的大小是否會改變?(2)像與鏡面的距離是否會改變?提出問題以后學生便可自行設計實驗以求證.
教師通過設計多樣的“情境”實驗,拓寬學生的思路,當學生自己觀察現象、提出疑問并轉化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在實驗過程中產生靈感和頓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明朗清晰,思維的靈活性才能得到培養.
2.2 氣體對外做功
教材中“氣體對外做功實驗”,由于在實驗中瓶塞跳起聲音大,實驗過程學生一直在期待響聲,很難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有什么辦法避免聲響,又看見課本氣體對外做功實驗現象,還可以觀察過程中瓶內溫度的變化?用打氣筒向密閉空礦泉水瓶打氣(如圖5所示),觀察數顯溫度計的變化.打開氣門芯放氣,觀察瓶內的變化,注意此時觀察數顯溫度計的變化.學生觀察到氣體對外做功的溫度下降得慢,引發思考,聯系“液化放熱”,思維得以遷移.
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動腦,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抽象、理解、分析物理問題;學習深入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領悟、判斷、解決具體情境.借助問題情境,學生在物理與生活中穿行,感悟生活中的物理,這樣一來,現實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可以遷移、提升為理性的、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時物理概念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得到豐富與支撐,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 周密設計“階梯”實驗,發展邏輯性思維品質
學生的思維往往不局限于實驗本身,在得出實驗結果后,學生往往會結合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聯想,這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體現,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契機.教師應當從物理概念的疑難點出發,對實驗結果的反思、質疑和追問,逐步分解思維難點,更能發展學生邏輯性思維品質.
以液體壓強的階梯實驗為例.
教材中“液體壓強的實驗”只能說明液體對容器側壁和底部存在壓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三個問題:液體對容器的上壁是否也有壓強?液體壓強與液體的重力或質量是否有關?液體壓強計為什么可以顯示液體壓強?筆者用生活中簡單實用的材料設計液體壓強的創新實驗,
既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又能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
實驗一可以說明液體對容器側壁和底部有壓強(如圖6所示).
問題1:液體對容器的上壁是否也存在壓強?
針對問題1,設計實驗(如圖7所示),發現上壁的橡膠膜有明顯突起.可以證明液體對容器上壁存在壓強,解決問題1.
問題2產生:有哪些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改變實驗,把連著導管的漏斗上下移動,觀察管口橡皮膜突起程度的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實驗現象清晰可見,得出結論:液體的質量和所受重力與液體壓強大小無關,液體的深度可以影響液體壓強大小,解決問題2.
出現問題3:怎樣能直觀明顯地觀察到液體的內部壓強呢?(如圖8所示)出示實驗三:這個實驗可以觀察到液體內部存在著壓強的大小,缺陷是:玻璃管太長,不方便使用,紅色水柱位置容易發生改變,無法準確說明液體壓強的內部規律.實驗室中的壓強計就是依據此原理設計的,展示壓強計,分析壓強計的設計原理解決問題3.通過上述三個“階梯”實驗,由易到難,從淺入深,讓全體學生在“階梯”實驗中,參與思考與探索問題.“階梯”實驗的創設,能從多角度加深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而且學生邏輯性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產生靈感和頓悟,解決抽象的科學疑難問題.
初中學生拿到問題,通常不思考問題的意義或者未全面清晰思考,便開始著手解決問題,缺乏嚴謹的邏輯思維習慣,很容易出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根據抽象的物理問題,設計“階梯式”實驗,由簡到繁,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使學生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升學生思維邏輯的嚴密程度.
4 巧妙設計“銜接”實驗,發展發散性思維品質
在教學時,從已學知識點到新的知識點時要自然銜接,否則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感覺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課堂也會顯得很不自然.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巧妙設計銜接實驗,鼓勵學生呈現真實思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4.1 挑扁擔游戲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三章“杠桿”的學習過程中,教材安排先學習“杠桿的五要素”,再直接進入“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研究.在實際教學時,會讓人感覺很莫名其妙,學杠桿為什么要學習力臂?為什么要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在學生認識杠桿的時候,筆者設計如下“銜接”實驗.
用米尺當扁擔,在扁擔的兩端掛兩個黑色的塑料袋,在塑料袋里放上兩個大小不同的蘋果,使扁擔在水平位置平衡.猜一猜:哪一袋蘋果重?誰猜對了,蘋果就獎勵給誰.
在猜的時候,由于沒學過杠桿的平衡條件,許多同學認為一樣重.理由是根據當天平橫梁平衡時,說明兩邊一樣重.當教師揭曉謎底時,學生很疑惑.到底是為什么?此時,同學們帶著疑惑,帶著任務學習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這樣的實驗設計挖掘出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點,并在這個點上以惑搭橋,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訓練敏捷的思維能力,促進推理能力的發展.
4.2 如何讓飲料吸不上來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讓學生體會大氣壓,筆者在課前發布“如何讓飲料吸不上來”的任務.在設計任務時我們只考慮到兩種可能,一是將一個硬質的瓶子上塞緊一個單孔橡皮塞;二是在吸管上開一個小孔.但是學生們在討論時考慮問題比較廣泛,如:吸管的粗細、吸管上所開小孔的大小、吸管上所開小孔的多少、吸力的大小等.正是這些大膽的,不受任何框框限制的、無一定方向和范圍的想法,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可以被引導到更深層次.經過學生的實驗,最終得出管子的形狀、孔的大小、孔的多少會影響飲料是否吸得上來,通過孩子們親身感受,最終得出了是受大氣壓影響的結論,這為正式開展大氣壓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因此,教師進行發散性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認識和思考,找出更多可能的答案、想法或解決方案.
初中物理教材的編制有兩種基本方式:以物理知識邏輯發展為線索的“要素式”和以科學方法為線索的“問題解決式”.前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有利于基礎性學力的形成,后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學力.我們不能以本為本,不能認為教材中的實驗設計、活動內容就是完美的.學生的很多疑惑只有在實驗過程中得到證實,才會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在反思實驗、解決疑惑的過程中,思維由淺入深得到發展.
我們應該從學生出發,對教材予以審視和重構,挖掘實驗潛能,創新設計實驗,平常中出新,新意中促思,設計一個個符合初中學生思維特點的生動、有趣、形象的實驗,以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為主線進行教學,達到教師力爭“活教”學生能夠“樂學”的狀態.基于思維發展設計實驗,讓學生的思維在關鍵處閃光,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讓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富有智慧.
參考文獻:
[1]陳懋.基于學生科學思維培養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49(05):5-8.
[2]邢紅軍.中小學思維教學的深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7):33-39+75.
[3]石桂彬.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設計[J].中學物理,2016,34(08):32-33.
[4]韓志強.讓科學探究真正發生——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實驗設計初探[J].中學物理,2018,36(22):13-14.
(收稿日期: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