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全
摘要:幼小銜接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嚴謹的工作,鏈接了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開展受到廣泛的關注。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兩者在教育目標、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幼小銜接則啟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目的則是為了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過渡。該文則是對幼兒園幼小銜接教育質量提高對策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學實踐;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幼兒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幼兒園教育無論是對幼兒生活習慣、基礎認知的培養,還是對幼兒知識素養的提升,都至關重要。而小學教育是幼兒步入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教育模式等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很多幼兒從幼兒園跨域到小學階段會出現極強的不適性。基于此,幼兒園應該承擔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從多個方面加強對幼兒的引導,讓幼兒能夠更快速地適應新的環境。
一、把握幼小銜接工作方向,完善銜接內容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有著明顯的差異,幼兒園教育則更注重對幼兒興趣的培養,主要是以游戲化課程為主,課程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化,并且,幼兒園課堂內容具有開放性和豐富性的特征。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更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跟隨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幼小銜接教育則是給予幼兒一定的過渡期,在這一時期當中,將小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有效銜接,讓幼兒能夠更順利地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跨越。
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要求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整體把握幼小銜接教育的方向,完善銜接內容。在實際的教育工作當中,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從多個維度著手,提升幼小銜接教育質量,致力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綜合提升。首先在教學模式上,應該加強調整,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在教學設計上,減少自由游戲的時間,多以規范性的課堂形式為主,重視對幼兒專注力的訓練。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銜接識字、寫字等內容,為幼兒的小學教育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再者,幼兒階段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黃金時期,除了在課堂教學環節滲透德育教育之外,老師還應該從心理層面加強對幼兒的預備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得幼兒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和自信走向小學校園。
二、重視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兩大教育主體,缺一不可,在幼小銜接教育領域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兩者具有互補性。因此,在幼小銜接教育階段,應該加強家校之間的合作,有效協作,共同完成幼小銜接這一階段性的教育工作。比如,學校方面可以定期開展專題講座,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家長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積極地配合學校所開展的幼小銜接教育活動。另外,幼兒園可以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家長交流會,給家長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家長之間相互學習、探討。幼兒階段的孩童處于對世界探索的初期階段,由于生活經歷比較匱乏,思維模式不夠程成熟,抗壓能力相對較弱,很多的家長對于幼兒過分地溺愛,又或者很多的家長忽視了幼兒的實際學習需求,讓幼兒在各大興趣班當中穿梭,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而言,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基于此,老師應該注重科學教育的宣導,避免給幼兒造成嚴重的心理負。
加強對幼兒心理教育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內容,家長和老師應該做到及時溝通,及時協商,積極配合,高效合作,用實際的行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得其在面對小學教育時,能夠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另外,幼小銜接教育環節,家長和老師應該著重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理念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育細節當中,讓幼兒變得更加獨立、堅強,這對于幼兒的小學生活具有極大的幫助。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多方推動幼小銜接教育進程
信息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將其運用在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當中,能夠為幼小銜接教育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能夠有效地推動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進程。幼兒園方面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依托,搭建幼兒園的官方網站,在首頁位置設置幼小銜接教育主題,主題當中應該囊括當前小學教育形式、小學學校的相關信息等,并且對重要的內容及時更新,讓家長能夠第一時間獲取關鍵信息,引導家長聯系實時信息積極地配合學校的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另外,幼兒園方面可以創建專家線上指導平臺,幼小銜接教育各方主體可以就當前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留言,展開線上交流。再者,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通過群組的形式加強聯系,能夠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四、總結
總而言之,幼兒園幼小銜接教育質量的提高主要可以從把握幼小銜接工作方向,完善銜接內容;重視家校合作;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多方推動幼小銜接教育進程等方面著手,提升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性,推動幼兒園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
參考文獻
[1]孫成結.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家園共育模式探究[J].新課程,2021(42):218.
[2]路娟.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是幼小銜接的關鍵[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0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