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柳英
【摘要】課程改革步入學科育人的核心素養時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基于學科大概念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師提煉大概念,精選大情境,設計大問題并分解為進階問題串,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學會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概念;大情境;單元設計
近兩年,關于“學科大概念”“大單元教學”的提法和研究都很多,作為一線教師的筆者,卻必須慚愧地承認,對此筆者是非常困惑的。2021年9月,筆者有幸參加了廣州市第四屆十佳青年政治教師比賽,決賽的最后一輪是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和現場教學的比拼,感謝這次難得的比賽機會,讓筆者能夠靜下心去探索和研究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以下筆者結合本次比賽的課例,談談對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問題的提出背景及概念的厘清
當前,課程改革深入發展,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中形成和發展的,既強調對學科知識整體理解,也強調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核心素養并不見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見之于能夠綜合地、系統地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應對來自真實生活的問題。”
2021年,廣州市《道德與法治》中考進入閉卷時代,2021年中考試題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和創新性,聚焦學科主干大概念,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把學生從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中解放出來,發揮好考試對教學指揮棒的正向引導作用,以評價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體現教學評一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應時而生。
何謂學科大概念?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張云平認為,通俗地來說就是充分凝練、高度概括了學科本質性和功能性的廣義學科知識,包括了知識、方法、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集中體現了學生完成一門學科學習后,必須具備的最重要、包容性最強的觀念、觀點、思想、學科價值體系。
而所謂“單元整體教學”指的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向,以情境任務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重組建構,引導學生深度思維、高度參與的教學方式。
二、單元整體教學下教學理念的轉變
基于以上關于背景和概念的認識后,作為教師,筆者認為在教學理念上必須有幾點轉變。
1.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增強課程育人的意識,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三維目標轉向一維目標,學習目標的設置必須轉向以大概念為核心、結構化的整合型目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融合,強調一體化目標。
3.課時設計轉向單元整體設計,最好是主題設計,從教、學、評三個層面進行系統聯動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4.單傳的知識傳授轉向情境化——任務化素養培養,以情境任務為載體,以學科素養的培養為導向。
5.機械記憶學習轉向理解——遷移學習,學生要學會在具體的情境和任務中解決問題,養成必備的能力和品格。
6.知識能力結果性單一評價轉向核心素養發展整體性多元評價,尤其展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效度。
三、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探究——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
1.梳理單元內容結構,敲定單元大概念
在進行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必須對學科核心知識進行結構化思考和梳理。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第三、四、五課內容結構是互相關聯的。第三課談社會規則的價值及怎樣遵守規則,在第三課的統領下,第四課講道德,第五課講法律,整個單元僅僅圍繞“規則”展開。根據廣州市教研院張云平老師的意見,學科大概念并不是一個詞、一個短語,而是指充分凝練、高度概括了學科本質性和功能性的廣義學科知識,是學生完成一門學科學習后,必須具備的最重要、包容性最強的觀念、觀點、思想、學科價值體系。
有了這樣的認識,筆者精心解讀了教材,參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及有關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等文件精神,還研讀了教師用書、學業與評價等參考書,最后筆者將本單元的大概念敲定為“了解社會規則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由與規則的關系,感受尊重他人、文明有禮、誠實守信帶來的良好心理體驗,知道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方法,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踐行道德和法律規范。”在此基礎上,筆者把單元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社會規則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由與規則的關系,感受尊重他人、文明有禮、誠實守信帶來的良好心理體驗,認識常見的違法行為,知道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方法,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踐行道德和法律規范,提高道德修養,增強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培育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這一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指向學科核心內容、學科思想方法、核心素養的落實,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一體化。
2.根據單元大概念,選取主線情境和關聯課時情境,設計問題串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依托大情境,大情境指的是以能夠貫徹一單元甚至跨單元的典型材料為主線設計的情境,并將情境貫徹課堂始終,教師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討論、分析、體驗和感悟。教學選擇和使用情境要指向學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涉及生活中學生關注的話題。情境既來源于學生生活,又來源于社會熱點、焦點等公共話題,因為這樣資源的使用有利于“學生在關注社會熱點,分析公共話題、共尋解決措施中培育公共參與等素養。”教學所選的情境能夠擔當起“議”的責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疑惑或者爭議的現象,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不同角度認識、分析和預測行為選擇等。情境素材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定代表性,能夠觸及較大的影響面積,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凸顯“公共”性,這樣議題有議論的空間,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基于以上的思考,在《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的大情境設計中,筆者選擇了今年六月份發生的廣州本土疫情的素材,新冠肺炎疫情是完全開放的社會大課堂,這是極其鮮活真切的素材,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沒有人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當事者,親歷其中,對于疫情防控中的規則以及一些感動的人和事,大家都有很多話說,有些學生當時住在芳村被封控,感受可能更深,同時,學生還可以在新聞媒體中看到很多疫情下違法犯罪的案例。由此,筆者確定了以“廣州抗疫”為主線創設單元教學情境,還設置了三條分線“科學防疫、生活有序”“溫暖的城市有力量”“抗疫無小事,守法是底線”分別對應第三、四、五課的教學。整個單元層次清晰、環環相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時的分議題情境須指向和服務于單元大概念,注重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
本次比賽中,現場教學的內容是第三課第二框《遵守規則》,此課設計中,筆者設計了“疫情防控 廣州在行動”的情境,分為三個鏡頭“疫情防控,廣州人民配合防疫要求”“隱瞞接觸史被刑拘”“亮碼的變化”,針對三個鏡頭,總議題是從配合防疫要求看遵守規則,精心設計了三個開放性的議題:議題一:拒絕配合防疫要求,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嗎?議題二:廣州的防疫要求為何能得到有效配合?議題三:為什么防疫的要求經常會變化?每個議題下面有具體的任務:如議題一:1.鏡頭二中祝某隱瞞行程是為了追求自由,他自由了嗎?為什么?2.祝某受到懲罰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完成議題任務,問題并沒有指向任何的知識點,而是引導學生多維多元思考問題,學生在討論中自覺認識“規則與自由的不可分”這一觀念。這種教學不是問題式教學,它不是以教材觀念作為最后扎口,議題式教學是多元化多領域應用教材觀念。學生在本節課并沒有回答哪個知識問題,都是在探究,完成任務,學生將情境中的具體現象與研究結果生成為學科核心概念。經過這一過程,學生既對本課的大概念有了深入理解,又通過在真實情境解決問題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對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有了思考和對策,形成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3.課堂教學以生為本,重視對學生的多元評價
基于以上議題式情境的有效設置,在課堂上筆者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閱讀情境材料,自主探究,又或是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整節課運用學生課堂生成的東西展開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筆者采取了小組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重視對學生的多元評價,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多元化評價機制的運用是課堂的進一步延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學以致用。同時,搭建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發掘學生閃光點,增強學生自信心、責任感和行動力。在課堂上,可以有多樣的評價方式,比如,可以對小組參與討論的熱情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行評價,可以師評生,還可以生生互評等。
現場教學由于學生的完美表現,筆者的整個課程是非常流暢且高效的,課程結束時,筆者在學生們的表情上看到了意猶未盡,看到了依依不舍,這是讓筆者最感動也有一點小驕傲的地方,這也是大單元教學效果的體現以及魅力所在。本次現場教學展示獲得了評委們的高度認可,筆者也被評為“廣州市第四屆十佳青年政治教師”。
[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十三五”教育科學計劃青年教師專項課題“深閱讀下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課堂教學范式研究”(立項號:2018C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友芳.情境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9):4-6.
[2]張云平.構建新結構教學評框架有效反思和改進學習測評[J].課程·教學·方法,2021(6):52-5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