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驕
摘要:學堂樂歌是20世紀初期中國各地新式學校中音樂課程中大量傳唱的原創歌曲。它不僅為我國造就了一批傳播現代音樂文化和創建、發展學校音樂教育的音樂家,更為中國音樂創造了現代、與世界接軌的橋梁。本文將從學堂樂歌的產生及其發展入手,以《送別》為例分析其在音樂審美方面的特點及意義。
關鍵詞:學堂樂歌;音樂審美;《送別》
一、學堂樂歌的產生
清朝末年,以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為主導的維新派痛徹于當時國情,鼓吹變法,受西方思想影響,在走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認識到了教育的重大意義。推翻科舉制,建立新式學堂是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此,教育的內容愈發豐富,學科更加細化。而美育的發展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維新派著名學者梁啟超也極其看重音樂教育,他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飲冰室詩話》)于是,受西方基督教音樂的傳入以及早期新式軍歌的影響,1898年新式學堂開展“樂歌”課,學堂樂歌由此產生發展起來。
二、學堂樂歌的發展及其意義
戊戌政變之后,許多知識分子紛紛到日本留學以學習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社會管理經驗。他們發現日本許多學校中開展了唱歌活動,這些活動在百姓的教化及政治宣傳、社會輿論方面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們將此類型音樂引進國內,這便是早期的學堂樂歌。在此基礎上,一些留日學生組織相關社團,開始進行相關樂曲的學習創作。如蕭友梅,高壽田,沈心工,李叔同等,他們都是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并為日后中國專業音樂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沈心工是我國最早編寫樂歌教材的作者之一;曾志忞致力于開展普及音樂的社會活動、學堂樂歌的編寫以及音樂方面的論述;李叔同在藝術眾多領域都有建樹,在學堂樂歌創作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學堂樂歌是中國自落后的清王朝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后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它使中國的音樂與世界接軌,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的在音樂領域的萌芽,傳播了新民主主義思想,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史上起到極為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由于其創作手法為在西方音樂曲調上進行新的填詞,因此,它也使西方的音樂基礎理論在中國傳播開來,為重實踐的中國傳統音樂填補了理論上的空缺,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現代化發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堂樂歌的音樂審美
(一)學堂樂歌的歌曲題材與風格
眾所周知,時代背景對于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學堂樂歌誕生于時代大變革之際,更多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革命思想、“民主”“科學”的理念更為人們認同,因此學堂樂歌在音樂的選材上受到較大影響。中國傳統音樂主要的作用是娛樂、祭祀或者修身養性,但學堂樂歌處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其存在的歷史使命,即向學生、大眾傳播先進的革命思想,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因此學堂樂歌的選材更多偏向“富國強兵”“愛國”等,歌曲風格更加熱血、激昂,傳唱度也更高。
還一些音樂家為了使學堂樂歌更符合中國文化的審美情趣,在引進西方音樂曲調的同時改變其音程、節奏等,并在填詞時運用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象,使學堂樂歌別有一番韻味,例如李叔同的《送別》。
(二)學堂樂歌的曲調
受創作手法的限制,大部分學堂樂歌多是早期音樂家們借用其他國家歌曲的曲調,再加以自己的填詞而譜寫而成的,這樣的方式也使西方音樂在中國能夠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讓中西音樂文化交融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中國傳統詩詞或音樂家們譜寫的詩詞與西方曲調格格不入。音樂家們發現了這一矛盾,并加以改進,使學堂樂歌或慷慨激昂或清麗婉轉,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學堂樂歌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為底蘊,以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為主要內容,為中國近代音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李叔同的《送別》及其音樂審美
學堂樂歌這種新型的音樂表現方式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李叔同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送別》是他經典作品之一,傳唱度極高,直到現在還被廣泛運用在合唱,影視配樂等藝術形式中。
《送別》是李叔同在美國作曲家約翰·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基礎上重新填詞和潤色而成的,它是學堂樂歌的經典之作,也是其音樂審美的重要體現。首先是該樂曲的詞作。《送別》的原文只有寥寥幾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離歌是自古文人騷客極愛的一類題材,詩人在向友人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時往往也會寄予自己對朋友的祝福,《送別》亦是如此。首句寫景,第二句抒情,結尾升華感情。“長亭”“古道”“笛聲”“夕陽”都是古典詩歌中經典的離別意象,更表達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他在在經歷了與朋友分離的悲傷之后,對于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從整體來說,歌詞表達了抒情溫柔、哀而不傷的情感,營造了一種深邃、幽靜的氛圍,一幅黃昏送別圖隨著歌詞的吟誦展現在人們眼前,表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美
其次是從《送別》這首學堂樂歌的整體把握。《送別》是從西方引進的音樂曲調,李叔同在其基礎上進行中國本土化的改造,使其成為更加明快的,連綿起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雖然音符簡單,但簡單的音符發出惴惴人心的旋律,讓人聽了不禁渾身一顫。舒緩優美的音樂與中國傳統送別詩歌的融合則為整首樂曲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使歌曲的情感得到更加豐富的表達,把詩人內心不舍卻又無可奈何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五、結語
在近現代音樂發展史上,學堂樂歌無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承上啟下,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開創了新的篇章。李叔同的《送別》作為學堂樂歌的經典之作,將中西方音樂完美融合,使其流傳至今。學堂樂歌及其代表作的音樂審美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