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娟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 紡織與服裝技術系,寧夏 銀川 750021)
服飾搭配與審美是一門針對服飾創意搭配的課程,其課程教學內容主要通過多元服飾、多元色彩的搭配與應用來幫助大眾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大眾的審美價值。對于該課程而言,其側重于裝飾美、色彩美、圖案美、材質美等方面內容的滲透性教學,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案例鑒賞、案例分析與案例設計來使得大眾對服飾搭配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更好地提升社會大眾的藝術鑒賞能力與服飾搭配水平。
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其主要教學內容是基于視覺層面的鑒賞來形成大眾對服飾搭配的一般認識,重點在于在藝術學、美術學等相關理論的影響下對色彩有基于全面的認知。例如在課程教學中,經典的服飾搭配案例能讓大眾對同一色系的顏色、互補色、對比色等概念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并且對服飾中的色彩搭配原則與理念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以此來使得大眾在自身的日常活動或者其他場合中學會自行服飾搭配,這就能更好地基于色彩美學來促使大眾掌握不同場合服飾色彩搭配的技巧與理念,在視覺上通過有效的服飾色彩搭配來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
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教學不僅僅是基于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場合中的服飾搭配教學,其課程內容更多是基于一種創新性的理念來進行服飾搭配教學,旨在通過創新性程度高的造型設計來豐富大眾的視覺體驗,提升大眾的審美素養。例如在針對款式造型與服飾搭配板塊內容的教學內容中,其更多是基于人體、發型、妝發等方面的角度來探究服裝款式的設計與創新。這就能夠基于個體的形象塑造對服飾配飾、圖案、風格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創新性的設計,通過設計不同款式、樣式的服飾造型來形成不同的服飾主題風格,以此來實現大眾審美素養的提升。
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是一門藝術美學課程,其課程教學能夠基于服飾的色彩、造型、風格、材質等方面的元素進行搭配設計,以此來形成視覺效果好的整套服裝搭配風格。與此同時,其課程教學也會融合一定的人文理念、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從而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文化美學的滲透來實現人文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例如在我國國潮類服飾、茶道文化服飾搭配與設計的過程中,其服飾的搭配與設計包含著一定程度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等思想,這就使得其中的文化思想與內涵能夠通過服飾的搭配與設計課程來實現滲透性教學,從而更好地在文化與藝術的融合進程中提升其課程教學的文化價值。
要將茶文化理念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中進行體現,則需要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尋找茶文化與服飾搭配理念共通的意義空間,從而通過共通點的融合來實現茶文化的滲透性教學。但是在目前茶文化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混合式教學應用的過程中,其課程教學活動卻存在著與現實生活貼合不夠緊密、文化共通的內涵存在欠缺、茶元素服裝案例不足等方面的困境與問題,這就需要在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活動中研究多種教學形式,更好地提升該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
2.1.1 挖掘茶文化元素,文化內涵滲透課程。在服裝搭配與審美課程中實現茶文化的滲透與融合,首先需要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課程教學資源,尋找茶文化與服飾搭配文化共通的意義空間,從而用茶文化來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豐富與拓展。一方面,我們需要挖掘飲茶過程中的茶道精神與茶道文化,并且對服飾搭配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等內容進行挖掘,從而尋找二者的共通意義空間,以此來更好地實現文化內涵的全面滲透與融合。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挖掘茶文化的過程中分析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例如茶具、茶禮等,從而將這些文化元素以圖案的形式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中進行呈現,這不僅能夠基于藝術審美的角度對圖案的搭配與設計理念進行鑒賞與解讀,而且也能夠在服飾圖案搭配解讀過程中了解一定的茶文化,從而在線下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面對面的鑒賞活動來實現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2.1.2 以茶文化為主題,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對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線下教學,教師需要基于不同的文化類型來設置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從而通過主題性的課程教學活動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審美性教學。例如在該課程的線下活動中,專業課程的教師可以基于茶文化來設置專門化的課堂活動主題,也就是課堂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通過富含茶文化的服飾的搭配與設計來進行審美鑒賞,在教師與學生的主題交流活動中圍繞茶文化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程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試穿茶服、學生自我搭配茶服的形式來實現茶文化的滲透性教學,從而在線下的課程教學活動中形成濃厚的茶道文化教學氛圍。這就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用茶道服裝來讓學生認識傳統服裝中的搭配與設計審美理念,更好地促進茶道文化的滲透性教育。
2.1.3 在課堂搭配設計中利用拼布訓練提升審美。由于線下的課程的教學是一種面對面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著重通過多元化的訓練來實現課程內容的實踐教學。例如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應用拼布訓練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搭配理念與搭配原則,從而讓學生在色彩搭配、布料材質搭配的過程中對服飾搭配的技巧與原則有基礎的認知。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拼布訓練理念的基礎上,教師便能夠通過富含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絲綢質感、茶葉系列顏色等服裝的布料進行下一步教學,同時學生也能夠運用多種類型的布料進行搭配,從而對茶服進行創意性的搭配與設計,這樣就可以通過拼布訓練來提升個體的審美能力與素養。
2.2.1 應用微課教學,課程理論集中化解讀。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能夠作為高校的MOOC選修課程來進行藝術理念的滲透與教學,這樣教師就能夠應用線上課程的教學形式來進行課程內容的教學與解讀,以此來使課程教學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線上微課的形式進行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教學,從而在簡短的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的時間內對課程中的核心板塊內容進行解讀,從而在課程教學中用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形式進行全面的課程教學。另一方面,在開設微課板塊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抽出其中的一節或者兩節課程來進行茶服的搭配與審美教學,主要是通過線上錄播或者直播的形式對課程中涉及的理論性概念進行全面解讀,以此來通過集中化的理論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茶服的搭配,在審美理念提升的基礎上實現茶道精神的當代化傳承。
2.2.2 線上直播搭配,趣味性內容視頻呈現。在如今網絡直播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諸多網絡紅人、網絡博主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賣貨,并且采用線上直播搭配的形式實現搭配信息的傳播。對于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而言,其課程教學也能夠充分應用線上網絡直播的形式來擴大課程的教學與范圍,更好地基于一種平民化的直播視角來將搭配性內容進行呈現。例如在直播活動中,教師能夠對茶服搭配進行直播,從而通過這種形式實現搭配與審美理念的課程教學。同時,在線上直播搭配課程中,直播主體也能夠充分借鑒我國淘寶直播、小紅書直播的形式進行直播,并且通過趣味性的語言、語調來實現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新媒體化體現,更好地基于此來擴大課程的市場受眾范圍。
2.2.3 茶服搭配教學,吸引茶文化的愛好者。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其需要基于規定的粉絲群體來實現課程內容的教學,例如在茶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通過茶服的搭配與審美性的理論解讀與分析來進行教學。這就能夠通過茶服主題系列線上課程吸引茶文化愛好者前來觀看,不僅能夠在院校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搭配性教學來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還能夠將茶文化愛好者作為一定的受眾群體進行教學,從而用線上共享化的課程來滿足茶文化愛好者的學習需求,以此來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促進茶文化與服飾搭配理念的社會化教學與傳播。
綜上所述,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雖然是一門藝術性課程,但是其在課程教學中也需要滲透一定的文化理念來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對此,在服飾搭配與審美課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應用線上與線下的教學形式踐行教學,并且輔之必要的茶文化與思想理念的滲透,從而在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過程中全面提升審美教學質量,以此來提升整個社會的審美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