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平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涿州 072750)
教師職業倦怠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不間斷的付出情感,但卻在工作中經常與不同個體產生矛盾而出現的挫敗感。長期的挫敗感會使教育工作者出現情緒失調現象,這也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病。教育工作者本身從事助人工作,出現職業倦怠的幾率較高,會造成教育人才流失,也會影響素質教育的發展和革新。故此,各行各業應加強對教師的重視和關注,強化對教師身心健康的維護,能減少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倦怠現象,促進教育事業長效發展。
目前學術界對茶文化的概念沒有統一定論,但普遍認為與茶相關的社會和文化現象屬于茶文化。基于此理論茶文化包括茶歷史、茶俗、茶文學、茶禮、茶道、茶德等。從廣義角度來講,茶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屬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融合,集高雅和通俗于一身。茶本身屬于常見的飲品,其涉及的風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不同地域的茶風俗有所不同,因此而衍生的茶禮儀和茶藝也十分豐富。以茶道為例,茶道中蘊含深厚的人生智慧,其中有修心養性之智,又有傳統禮儀之美,包含的和合精神也屬于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中蘊含寧靜致遠的精神,引導教師強化對茶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能加強顯性關懷和隱性關懷,逐漸減少教師出現的職業倦怠現象,從而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發展,為教育改革和優化奠定人才基礎。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都開始加強對教師職業的重視和關注,我國將9月10日制定為教師節,這能充分凸顯我國對教師的重視和關注。后期頒發的《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法律明確闡述教師的權益和責任,素質教育實施后,也開始頒布一系列減負文件,幫助教師減輕負擔。但現實中教師地位和收入水平仍相對較低,雖然目前教師的社會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但教師的薪資水準仍相對較低,其福利待遇也無法與公務員相比,這會導致教師出現不平衡情緒。收入較低說明社會對教師的認可度仍相對較低,很多教師自我效能感也因此相對較低。
通過對教師每天的工作量進行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教師的生活遠不止在校工作的八個多小時,很多教師要監督學生的早晚自習,還要幫助學生批改作業,更要在閑暇時間備課和自我提升。教師每天的工作量相對較大,繁瑣事物也相對較多。教師在教學工作展開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和重視,更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性化關懷,因此很多教師工作壓力相對較大,一直以飽滿情緒面對工作,導致很多教師出現情緒衰竭現象。部分教師會表現的焦躁不安,出現情緒失控現象,還有部分教師會出現頭痛、胸悶等狀況。
傳統教師考核制度主要以學生成績評判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教師需要想盡各種辦法提升學生成績,這會為學生增加負擔,也會使教師出現去個性化。我國實行素質教育已有多年,但通過對教師工作進行分析,仍能發現應試教育身影,這充分說明目前的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一定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導致教師出現去個性化的主要原因。很多教師希望學生能快樂學習,進行勞逸結合,但卻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這會嚴重打擊教師的教育積極性,也不利于教師個性化發展,更不利于展開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優化,推動了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教育法》中明確要求教師的工資水準應不低于國家公務員,其社會地位也應進行逐步提升。但通過上文得知,目前我國教師工資收入相對較低,這也是導致教師自我效能感低的主要原因。物質生活是教師生存的基本條件,物質生活無法滿足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也會使教師出現失落感,從而導致職業倦怠現象出現。不能解決教師的物質生活問題,一切美好的暢想都是空中樓閣。政府和學校應積極加強對教師的關懷和重視,適當提升教師工資水平,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對教師收入進行適當調整。茶文化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于一身,對教師進行鼓勵時,也要進行物質和精神的雙方面關懷和補償,才能使教師保持最佳狀態進行工作。提升教師工資待遇是對教師工作最直接的肯定,也有利于教師感知自身社會地位提升。茶文化包含儒釋道三家精華思想,也包含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體現中國尊師的傳統,但目前教師并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無論是社會、學校、學生都應加強對教師的尊重和認可,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有利于激發教師責任感,也能減少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發生。全社會都應積極傳承和發揚茶文化,并積極繼承尊師重道精神,確保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穩步提升,這能有效緩解目前教師普遍出現的職業倦怠現象,從而推動教育創新和改革。
教師工作負荷量較大,這會使教師產生較大壓力,適當減輕相關工作負荷和工作壓力,能有效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但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雖然近些年來,教育部門不斷為教師和學生頒布相關“減負”文件,但相關文件的具體落實效果相對較差。部分地方教育部門會通過“短暫性”的“減負”應付檢查,這使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負擔并沒有有效減輕。茶文化背景下,教育部門應加強教師“減負”的力度,還要積極宣傳為教師“減負”的意義和作用,只有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共同認知“減負”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出現應付檢查現象,真正的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減輕負擔。與此同時,學校應積極重視教師情緒和其工作環境,加強對教師的人性化關懷,避免教師出現超負荷工作現象,能有效為教師“減負”。茶文化中包括儒家的“仁愛思想”,學校在對教師進行關懷時,也應提升教師的自由度,并盡量合理控制班級學生人數,才能有效為教師進行減負,并為教育改革和創新奠定良好基礎。學校在提升教師責任意識時,也要為教師預留充分反思和學習的時間,教師有時間加強自我提升,能使教師進一步感知育人工作的美好,從而減輕職業倦怠現象。目前社會對教師給予厚望,也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為嚴格,這導致很多教師缺少自由空間。雖然教育工作者本身責任重大,但社會賦予教師的多重身份,會使教師變得被動。故此,社會應正確認知教師權利與義務,避免為教師增添更多壓力,能確保教師快樂的完成教學,這有利于和諧教學氛圍的構建,也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評價制度的優化能完善教師激勵制度,也能根據教師工作成果對其職位和工作水平進行適當提升。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家長會以學生成績評判教師,這種評價存在一定片面性,并不客觀,甚至會使教師在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越走越遠。學校和社會都應認知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性,以科學發展眼光全方位了解教師,對教師進行全面評價,能減少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也能幫助教師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和優化評價體系后,學校的聘任制度和考核體系也應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使教師在工作中提升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促進教師隊伍展開良性競爭。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能力,能避免教師出現去個性化現象,也能有效激發教師活力,使教師從內而外熱愛教學工作。素質教育要求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教育管理者也要加強對教師的尊重。教師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和時間較多。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激發教師潛能,也能確保學校制度的有效落實,從而為教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賦予教師自主權,引導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能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晉升空間,增強教師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有效緩解教師職業倦怠。茶文化本身具備和合思想,學校領導應加強對茶文化的深入學習和了解,并利用茶話會等形式多與教師進行談心,切實了解教師的日常需求和工作狀態,鼓勵教師積極接受再教育,進行學歷提升,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增強。管理者與教師建立良好關系,能從多維角度加強對教師的關懷,更好地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服務。
教育工作者身處助人行業,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預防職業倦怠現象,能避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情感衰竭、才智枯竭等狀態,也能確保教師心態的平穩,從而促進教學科研工作持續創新和發展。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成因較為多元化,因此各界應積極加強聯動,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關懷,避免對其提出不合理期望,能確保教育改革的有序開展,也能強化對教育工作者職業倦怠現象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從而有效減少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