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偉宏
摘 ?要:“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想像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關鍵詞:語文閱讀;學生;思維;成就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要“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能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章能作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現代社會已進入智能勞動時代,而智能勞動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則是培養中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像,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提倡學生探究性閱讀,敢于質疑和批判,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深刻性思維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善于從發現問題入手。思維起于疑問,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我們要善于用問題來組織教學,問題可以打破課堂沉悶的局面,可以激發思維,撥亮學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課必須由若干有價值的問題組成。我們設計的問題必須是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來組織,這些問題要盡可能地體現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學生的學路。這些問題可能要涉及到或者從這些問題應該看到你的教學過程和步驟。看到你的問題,就能了解到學生的思維軌跡,每個問題都應該成為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的關鍵之處的路標。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魯迅的《祝福》時,讀到“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說明魯鎮人不施飯食給祥林嫂。再往下思考說明沒有人同情祥林嫂,揭示魯鎮人的冷漠、麻木,作者通過這個“空的”詞語,揭示祥林嫂生存環境的愚昧。這樣在緊扣課文閱讀的同時,一步步地把學生引向深入,培養他們的思維深刻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多種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思維能力發展了,閱讀水平就自然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