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陽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包括新課前的舊識回顧,新課結束的新知總結,還要留出部分時間完成課堂練習。學生真正學習新知、接受新知、掌握新知、運用新知只有短短的25分鐘左右。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課堂效率就成了關鍵,而要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就要考慮該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一、抓住一節課的節奏
搶占先機孩子是不穩定的,要想讓他們乖乖地坐40分鐘是不可能的,更不要希望他們能夠一直跟著上課的思路。那么,從開始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就要抓住孩子們的思緒,讓他們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老師的身上。在教授新課時,有時候會需要復習之前的知識。如果老師只是枯燥地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那么有些孩子就不愿意去開動腦筋或是舉手發言。那么,老師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孩子們一開始就進入到了比較積極的學習狀態中,那么,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二、穩住一節課的步驟
穩扎穩打在有個良好開端的前提下,學生們極容易投入到學習中。但是,孩子是好動的,他們的注意力最多只能堅持10~15分鐘,不能長久保持在同一個地方。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當老師要講到關鍵部分時,很多孩子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他們的思緒開始飄浮了。這時候,老師可以適當提醒一下學生,例如要求他們坐端正、腰挺直,或是夸獎他們“這節課你們的表現真棒,這么難的你們都學會了,那接下來這么簡單的知識肯定難不倒你們,你們有信心嗎?”通過這樣的語言暗示,學生的注意力能快速回到學習上,同時,也激發了他們“不怕挑戰”的決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孩子的思維出現了疲勞時,我會故意說道:怎么辦呢?老師突然覺得這個題目出現了一點問題,可我不知道錯在哪里,哪位小朋友可以幫助老師來一起解決呢?在孩子們的眼里,老師是無所不能的;而我這樣的“示弱”,學生會覺得很奇怪,到底是什么樣的難題竟然把老師也難倒了呢?他們飄散的注意力馬上就集中到了我所說的難題上。結果他們發現,老師不會的難題他們竟然解答出來了,他們的自信心瞬間爆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于是我趁機又拋出幾個“難題”讓他們解決。這時候學生不認為他們是在學習,而是在幫助老師解決難題,“小大人”的心態很好地幫助他們保持住了注意力,繼續有效的學習下去。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用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孩子保持注意力,但歸根結底,都是要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孩子們的思緒很自然地朝著老師所預設的方向思考。而這樣的引導,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連貫性,不會因為思維疲勞而疏忽掉任何一個知識點。同時,在這樣持續的暗示下,學生的注意力會保持得越來越久,聽課效率也越來越高。
三、拴住一節課的過程
要上好一節數學課,開頭、中間固然重要,但是結尾確實卻是整節課的“點睛之筆”。很多老師發現一節課下來,不管你的課上得怎樣精彩,學生的表現如何出色,在進行全課小結時,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么答非所問,要么完全說不出來這節課學了什么,要么把整節課的內容全都復述一遍。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已經開始不受控制了渙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已經有點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而有些老師在發現時間不夠時,會自我進行總結,或是提出一些類似于“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這樣的問題。學生只是附和老師,完全不明白老師說的是什么。在收尾時,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1)師生問答式。“分數的意義”收尾時,我先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的意義,你能簡單地說說什么是分數嗎?”學生答后,我繼續追問:”在分數的意義里,哪個表述的詞語是分數產生的前提條件,哪些詞表示的是分母,哪些詞表示的是分子?”學生思考后得出,“平均分”是分數產生的前提條件,“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是分母”,“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表示的是分子。這樣的收尾簡明扼要,讓學生很好地把握了分數意義概念的本質。(2)圖表對比式針對數學教學中一些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而且容易產生混淆的知識,我們可以用圖表對比填空,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辨析總結,促使易混的知識在頭腦中清晰化,從而形成對這些知識的準確理解與實際識記。(3)兒歌記憶式小學生對朗朗上口的兒歌特別喜歡,因此,我們有時可以將教學難點或解題方法巧妙地編入兒歌,讓學生在歡快地朗誦中輕松地掌握知識技能。(4)設置懸念式教學既具階段性,又不乏連續性,幾節課之間常常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在做收尾時提出一個有啟發性的思考題,造成懸念,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后,用不同的方法或語言,讓孩子們的注意力時刻保持集中,讓他們的思維時刻保持轉動,讓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新的知識,并學會用新知來解決問題。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效率,同時也讓孩子們學習快樂,成為學習上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