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骙 熊登秀
摘要: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學習和在線教育所出現的育人問題的背景下,后疫情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高質量發展應做到:轉變教育觀念,確保協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清晰責任邊界,確保協同育人的分工的明確性;機動實施教育,確保協同育人行動的同步性。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育高質量發展;后疫情時代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A-0003-04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蔓延打破了世界各國的發展秩序,我國為應對疫情采取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育措施。此后,我國教育呈現出線下、線上教育方式頻繁轉換,教育環境從單一學校場域轉換為學校、家庭雙場域,育人主體從教師單主體向教師、家長多主體轉換等方面的變化。家庭、學校、社會在疫情防控中聯系得更為緊密,三者所共同指向的“人”的教育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融合。
2020年,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和總方向,同時也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1]。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前提是育人方式的高質量,而作為時代產物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發展也可以從當前的疫情防控中汲取經驗。
一、疫情防控期間家校社育人問題的呈現與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家庭、學校、社會盡其所能守護著各自的教育陣營,但在協同育人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居家學習中家校社育人不協同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大中小學一度處于停課的狀態。黨中央根據疫情防控的部署,呼吁并指導全國大中小學開展居家學習。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師生時空分離的、基于媒介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在非正式學習環境中開展的正規學習[2]。學習環境變了,但是學習目標仍在,居家學習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比如學習時間的分配和學習場所的設置等。從真實的教育反饋來看,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家長并沒有處理好這一問題。
首先,居家學習時間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線上學習時間和線下自學時間,二者對應著學校的課上和課后的學習時間。但是當空間從學校轉移到家庭之后,家長不自覺地步入了兩種誤區:第一種是將線上學習時間等同于居家學習時間,忽略了居家學習中的自學時間,導致孩子缺少足夠的自習時間,課上學習內容得不到鞏固,學習質量顯著下降;第二種是未能合理分配孩子突然增加的居家時間,過度的焦慮讓家長要求孩子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導致孩子產生學習倦怠。其次,家長一般將居家學習場所安排在家庭公共區域。據調查,有68.1%的家長認為疫情防控期間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不足[3],將學習場所安排在客廳等公共區域方便自己監督。實際上,利用環境來促進學習的關鍵應在于創設學習氛圍,要讓孩子處于既有學習動力又沒有太大壓力的場所。
當學校教育場所借助互聯網轉移到家庭的時空范圍之內,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理應承擔起配合學校教育的工作。但是,家庭教育存在明顯的職責缺守,這種缺守也從側面反映出家校社三者教育的分離。所以,居家學習問題表面上是由于家庭教育職責的缺守,但本質上是由家校社三者的不協同造成。
(二)線上教育中家校社各自準備不充分
從2020年2月10日開始,全國范圍內約有1.8億名中小學生參與了線上教育。正當線上教育如火如荼地發展之際,疫情如同一面“雙面鏡”,一面顯示出線上教育憑借技術手段助力教育走上“云端”的便捷,另一面又折射出線上教育諸多現實性的短板,這不得不讓人們冷靜下來對線上教育進行理性的思考。疫情防控期間所呈現的各種教育亂象原因復雜,如果從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角度來看,主要存在兩點原因:一是家校社三者無法協同整合教育資源;二是各自準備不充分,經驗不足。
據調查,有59.71%的教師反映在線課堂互動不充分[4],缺乏人際互動是在線教育的短板所在,但這并不是在線教育的“原罪”。缺乏互動一方面是由在線教育時空分離的特性所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教師對網絡技術的使用不夠深入所致。如今的信息軟件在開發時考慮到人與人互動的需求,會設置一些互動元素,比如公共聊天室、個性表情包、投票平臺等,但大部分教師不在教學中使用此類功能,要么認為這類功能會分散學習注意力,要么沒有掌握此類功能的使用方法。所以,在線教育中“缺少互動”“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自身專業準備不充分。
從協同育人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也存在局限。如家長因信息素養不高或者年齡過大,無法給孩子的在線學習提供協助。所以,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不僅對教師,也對家長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線教育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環境的維護和通信設備的更新是在線教育得以長足發展的外部條件,這是社會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在疫情防控期間,師生經常會被“網絡卡頓”“數據傳輸緩慢”“斷網”等問題所困擾,輕則中斷教學流程,重則取消學習課程,雖然網絡問題的突發具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疫情初期社會通訊組織沒有提供相應的外部保障,這無疑是社會準備不充分的表現。
二、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高質量發展路向
后疫情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的提升應緊緊抓住“協同”二字,同一育人方向、同擔育人責任、同步育人行動,在深度協同中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
(一)轉變教育觀念,協同育人的方向要一致
育人方向一致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礎,家校社三方雖然也明白方向統一的意義,但教育主體所各自持有的教育觀念差異讓現實的協同育人出現了“不協同”的現象。比如家長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會盡最大的能力給孩子提供幫助,如課后輔導等。然而,這些做法不僅擾亂了孩子正常的成長秩序,還會扼殺孩子自我學習的機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種狹隘的家庭教育觀表面上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其實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
教育觀念的差異和滯后讓家校社出現了分歧,想要發揮出協同教育的合力,就必須先轉變各自的教育觀念,力往一處使。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真正的“一切為了孩子”不是提供多么富足的物質條件,更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而是給予孩子健康良好的家庭環境,創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其次,學校在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后疫情時代,不能再秉持傳統的育人理念,以考試成績論成敗,而應重視學生個性多元的發展,提升其自學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終身學習,謀求長遠發展。最后,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最大也最為持久,但是卻沒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要轉變社會教育作為家校教育補充的觀念,認清其屬性,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豐富、靈活、廣泛的特點,使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二)清晰責任邊界,協同育人的分工要明確
育人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這種責任邊界要劃分清楚[5]。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的時空安排不當和在線教育的準備不足問題,從功能論的角度來看,與家校社三方對自己的教育功能不明確而導致的職責缺失有關。在疫情未發生之時,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學校教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應承擔起學生教育的大部分責任,如果學生沒教好,那就是學校教育的失責。這種片面的教育觀使學校教育承擔了很多原本不屬于它的責任,同時學校承擔的責任越大,家庭和社會承擔的責任就相應地越小,三者合理的責任邊界劃分沒有實現。而當疫情發生之后,責任邊界的劃分又出現了另一種形態的失衡,居家學習時家長不僅要監督孩子學習的狀態,還要負責生活上的照顧、道德上的培養。在這段時間,如果孩子成績下降了或者品德方面出現了問題,那往往會歸咎于家庭教育的責任,學校和社會教育在這段時間中又“置身事外”。教育責任邊界的模糊,讓教育分工呈現出隨意化的現象,后果就是教育主體的相互推諉和頻繁的職責缺失。在如今家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聯系更緊密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劃清責任邊界,明確主體功能,家校社協同就會漏洞百出。
家庭教育是基礎,其具有的示范性、權威性和針對性的特點使其責任重心在于行為養成、人格教育和思想培育。家庭教育的主體是父母與孩子,并且這種教育是通過父母的行為示范來潛移默化地完成的。此外,父母對孩子來說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孩子對父母的親近也會讓其更容易在父母面前表達真實的思想,使父母能夠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教育。
學校教育是核心,其具有的目的性、嚴密性和群體性特點讓其責任重心在于傳授知識、接受規則和學習合作。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所開展的教育活動也基本以智力發展和價值觀教育為中心,專業的學科知識學習成了學校教育最明顯的職能。不同于家庭教育的隨意,學校教育有著特定的環境、嚴格的制度和規范,這也是為了學生將來能適應社會的規則。此外,學校教育是由專門的教師來進行的較大范圍的集體教學,利用同學資源來進行合作學習是學校教育的優勢。
社會教育是保障,其具有的公益性、政策性和普及性特點讓其責任重心在于經濟支持、政策引導和間接育人。社會教育的主體為政府、社區等公共組織,通過政策來實現教育保障。比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20年4月發布的《兒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視預防指引》,提出小學生線上學習每天不超過2.5小時,中學生每天不超過4小時。社會教育不僅面向學齡兒童,更是面向全社會,根據社會需要對育人者實施教育,從而達到間接育人的目的。
(三)機動實施教育,協同育人的行動要同步
家庭、學校、社會各自的教育特性決定了三者協同需各揚所長,靈活合作,沒有普遍適用的協同模式,更沒有標準固定的教育步驟,成熟的家校社協同如同一個有機的整體,針對不同的問題和問題的不斷變化采取相應的形式。
例如校外培訓機構原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為了滿足有額外教育需求的學生而存在的,但是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加和校外培訓機構的無序化競爭,校外培訓機構出現了諸多教育亂象,比如:繁重的校外培訓占據了學生幾乎全部的課余時間,高額的收費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2021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教育部又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從各方面展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從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角度而言,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問題需要三方面協同處理,僅憑社會或學校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社會既然出臺了文件,學校就要思考為什么培訓機構屢禁不止,其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失衡,應試教育壓力過大,所以有必要從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考試頻次等方面著手改革。家庭方面也需反省自身,理性看待教育競爭,全面育人。總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行動要同步,互相配合,積極建構三位一體的協同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DB/OL]. (2020-11-03)[2021-09-1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高書國.居家學習的實踐探索與變革之道——從大疫到大易[J].教育科學研究,2020(7):8.
[3]陸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生居家學習狀況調研——基于全國37315名家長的問卷調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6):7.
[4]王繼新,韋怡彤,宗敏.疫情下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現狀、問題與反思——基于湖北省“停課不停學”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0(5):17.
[5]施久銘,董筱婷,魏倩,譚希.讓家校社協同回歸“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7.
責任編輯:趙赟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簡介:馬駿骙,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241002)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熊登秀,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241000)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