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培智學校的美術教育,應結合學生的差異性,緊扣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知識,使學生能夠利用美術傳達自身內心感受,與世界進行平等交流。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融入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革新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受,強化學生的各項能力,提高美術教育質量與效率。本文首先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接著分析了培智學校美術教育的方向,最后提出了利用信息技術的美術教學策略,希望為培智學校的美術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智學校;美術教育
引言: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培智學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領域逐漸向現代信息技術方面變革,特殊教育也促進各個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發展,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在培智學校的美術教育中,教師應積極調整教學策略,結合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點,將人文關懷與信息技術向融合,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美術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培智學生的發展需求。由于培智學生與正常學生相比較,存在各項能力薄弱、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較差等特點。因此,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促進培智學校教育的創新發展,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理念的融合,不斷完善教育思想,建立正向、積極的教育觀念。通過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的融入,能夠為美術教育渠道開創新的方向,有利于教師將培智學生作為教育主體,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案,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保障[1]。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的造型、設計、欣賞、綜合等各項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將美術效果生動形象的呈現,通過形象化的美術作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開展美術教育,為教師建立與培智學生的正常溝通渠道,將抽象的美術知識更加形象,幫助學生確立自身的審美表達方式。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培智學校美術教育側重點
(一)緊扣學生興趣點
智障兒童比正常兒童更加會被其他聲音、鮮艷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常表現為不能專注聽講。結合之一特點,對培智學生的美術教育,應在教學內容設計中緊扣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在思想層面上,將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平等看待,并在教學方法中遵循科學的教育原則,結合培智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不斷發覺學生的興趣點,確保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緊扣學生興趣點,使培智學生的快樂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利用美術作品傳達自身的內心世界,將畫筆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2]。通過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結合,有利于將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展示,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感受美術的魅力。
(二)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結合培智學生普遍存在的智力低下,語言、視力、肢體等方面存在障礙的特點,教師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不斷挖掘學生潛力,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育。培智學生往往難以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應靜心設計教學的細節部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教學目的,通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觀察,實現學生注意力的提升,進而提高觀察力[3]。利用信息技術,美術教育可以創新設計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并伴有動畫等觀賞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高效率的美術課堂學習目標。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美術教育的形式逐漸向多養化的方向發展,使培智學生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各項能力,推動培智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三)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
智障兒童普遍思想純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與其進行談話交流,便會表現的極為開心。因此,相較于正常兒童,智障兒童的更加需要他人關懷與照顧。
在培智學生的美術教育工作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美術知識的傳授,強化學生的各項能力,還要給予培智學生快樂的成長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幸福。培智學校的教師在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相較于正常學生,培智學生更需要教師鼓勵與支持。培智學生往往難以對自身情緒進行良好控制,這便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具備充足的耐心,不厭其煩的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支持,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收獲成功的喜悅。通過教師的支持與鼓勵,有利于培智學生收獲幸福感與成就感,進而對美術產生興趣,為美術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三、信息技術在培智學校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聯系教育需求,切實選擇美術素材
智障兒童往往對抽象概念,如顏色、形狀等,難以真正掌握,通常是依賴自身記憶進行學習,缺乏豐富的想象力。如果將物品調換位置,便難以進行辨認。基于此,對于培智學生的美術教育工作,教師更應重視美術素材的選取,切合生活實際,喚醒兒童記憶,幫助智障兒童加深對教學知識的掌握。教師應在美術課程開始前,對培智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信息充分了解,將學生的美術學習現狀進行整合分析,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建立學生檔案,為有針對性教育計劃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4]。例如,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將充滿開放性的美術素材作為課程內容,并結合學生對色彩的喜愛程度,引導學生觀賞并創作具有豐富色彩的印象派美術,借助信息技術,將美術素材進行有效呈現。另外,教師應在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將所選取的美術素材與信息技術向結合,利用信息技術還原美術素材傳達的實際場景,幫助培智學生對學習環境進行快速熟悉,平復學生的內心情緒。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采用音頻或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景物圖片,如玩耍過的游樂場、參觀過的房屋建筑等。通過切合生活的美術素材,喚醒學生對以往生活的回憶與感悟,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為美術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此外,在教授向日葵的繪畫方法時,教師可以將向日葵作為美術素材,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向日葵開放的視頻,并配有舒緩的音樂。使學生在平和的氛圍中,感受向日葵生機勃勃的特點,喚起學生與向日葵有關的記憶,為學生帶來創作靈感,有助于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
(二)創設美術情境,提升學生感知能力
在生活中,智障兒童只對色彩鮮明、體積較大、呈現時間較長的物品,才能形成一定感知,在單位時間內接受外界信息明顯少于正常兒童。針對這一特點,美術課程的開展應重視對色彩的呈現。作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形式,多媒體設備能夠呈現出色彩豐富的畫面,有利于教師對美術教學情境的構建,達到提高智障兒童感知能力的教學目標[5]。針對培智學生的美術教育中,教師應將課程內容與多媒體設備進行有效融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載體作用,為學生創設具有豐富色彩的動態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感受美術的魅力,強化審美能力與感知能力。根據培智學生智力水平的特殊性,教師應對教學切入點進行充分考量,將教學課件的內容劃分為多個層面,在多媒體畫面中充分展現美術元素中的表象美育內在美,以滿足智力水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美術興趣的提高。
例如,在開展《美麗的天空》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彩虹、云朵、太陽等與天空有關的美術元素進行收集整理,制作成美術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將課件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創設具有美麗天空的教學情境,充分展現畫面的動態效果,使學生在美好的氛圍中提高自身感知能力,進而對畫面中的美術元素進行賞析,強化自身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結合天空元素間創作。針對處于美術學習初級階段的學生,可選取太陽作為繪畫主題,對色彩具有一定辨識度的學生,可將彩虹作為繪畫主題,使學生在特定的情節中發覺適用于自身的創作主題。另外,針對感知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多媒體進行重復播放,使學生在每一次觀賞中,增強對畫面的感知,有效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融通多種學科,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智障兒童缺乏抽象思維,對知識的理解與領悟能力薄弱,只能進行短時間的記憶。因此,與正常兒童相比,智障兒童更加思維能力的訓練。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培智學生的美術教育中,能夠將多種學科進行合理融合,達到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融合,有助于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共同點形成緊密聯系,最大程度發揮其他科目對美術教育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思維層面上,形成各個學科具有共通性的思想觀念,為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有效學習提供保障[6]。針對培智學生抽象思維薄弱的特點,教師可以在美術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將語文學科與美術知識相結合,提高培智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生成就感。
例如,在開展《四季色彩》課程時,教師可以將語文學科中《冬天》一課融入美術教學中,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教師應在課程開始前,在語文文章《冬天》中節選出描述冬天場景的語句,錄制成一段音頻,并利用網絡查閱與音頻內容相關的圖片與視頻,將錄制完成的音頻作為視頻或圖片的背景音樂,在美術課堂上進行播放。通過觀賞堆雪人、打雪仗的視頻,傾聽描述畫面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課文內容的印象,充分感受冬日的色彩基調,進而將所見所聞運用到美術創作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美術與語文共同的主觀思想,有利于各項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創建交流平臺,提高學生交流能力
相較于普通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智障兒童普遍存在不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特點,對手、眼、腦等器官的調動能力較弱,缺乏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為學生創建交流互動平臺,提高培智學生的交流能力。通過互動學生,能夠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調動,對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檢驗,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實現與培智學生的合理交流,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授課方式,創新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鍛煉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在微課的內容設計方面,教師需要結合腦、眼、手等器官的特點,確保對學生各項器官的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交流互動興趣。結合智障兒童的實際能力,保障授課內容的實用性與可行性,達到深入淺出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瓶花》課程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教學形式,設計“試一試”、“選一選”、“做一做”等多個互動環節,鼓勵學生利用語音、鼠標等形式與教師間互動答題,實現對知識點的擴展與鞏固。在開展“選一選”的教學環節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花朵顏色進行選擇,并利用語音訴說選擇的原因,在學生講解結束后,教師需給予一定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心。針對部分培智學生在多人面前表達困難的情況,微課提供了表達與展示自身的平臺,通過微課平臺,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進而逐漸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強化與他人的交流能力,調動了對美術學習的熱情,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在開展培智學校的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充分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將每名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整體等信息建立檔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通過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中的融入,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在優勢,運用信息技術破解培智學生的能力受限的困難,使學生收獲更多的美術知識,獲得成長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閆冬媚.培智學校美術康復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20(17):62-63.
[2]王琳琳,班婧.從解構到重構:藝術視角下培智學校繪本教學[J].現代特殊教育,2020(15):19-22.
[3]劉嫣靜.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操作活動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20(11):52-54.
[4]鄒春安.傳承家國情懷綻放藝術之花——培智學校美術愛國主義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8(29):142+144.
[5]蔣玉嬌.探討培智學校線描畫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05):137.
[6]孫鵬.培智學校線描畫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02):100-101.
立項課題:2020年金華市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ETC)《信息技術在智障兒童美術課堂的應用研究》,立項編號:2021JETC20。
作者簡介:張曉盛,東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男,漢,1988.12,本科,小學美術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教育技術與培智學校智障兒童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