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槍鍋莊”藏音又稱“楞瓊格”,是嘉絨藏族地區眾多鍋莊之一,先已被注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至兩百多年以前,雖稱不上古老,卻也承載著嘉絨一方水土的文化、歷史、宗教發展的見證。本文旨在探究槍鍋莊的文化底蘊從而引發對其現代傳承的思考,從文化及信仰的角度闡述其現代傳承的意義。
關鍵詞:嘉絨;槍鍋莊;文化;審美
一、槍鍋莊的的起源
談及嘉絨槍鍋莊的起源,不得不提到清朝乾隆時期名震一時的“清平大小金川之戰”。金川之戰是乾隆為維護西南邊疆穩定,平定金川之亂所發起的戰爭。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在自身對擴張領土的執念與野心的不斷驅動下,引起了大、小金川的矛盾與斗爭。起初乾隆期望通過大兵壓境,迫使金川地區的事態得以平息,但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并沒有就此罷手的舉措,反而繼續勾結黨羽,攻圍霍爾章谷。乾隆被這一舉措所震怒,由此引發了第一次金川之戰。
經過此次戰役,在嘉絨地區,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乃至族群都受到十分大的影響,當時在嘉絨地區進行軍事操練的羌族屯兵與當地的嘉絨族群共同生活,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經濟往來、族群通婚,從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都在這朝夕相處的時間沉淀中發生了改變,當地嘉絨族群也逐漸產生新的地域傳統與文化。代表著軍事和武力的“槍”也逐漸融入了當地嘉絨跳鍋莊的習俗里,在跳鍋莊中“槍”同時包含著祛魔驅邪的內在含義,槍鍋莊也形成了以避邪、祈福為目的的宗教祭祀活動。
戰爭結束后,嘉絨地區人民需要在被戰爭洗禮過的高原上與自然環境、生存條件做斗爭,對農牧業進行修復與開發,以確保族群的基本生存。因此嘉絨人民需要共通的精神寄托以此讓嘉絨人民在共同抵御風險的民族心理和群體意識上更為團結和統一。嘉絨人民通過跳鍋莊,手持刀槍,群起而歌舞,展現出金鼓喧闐的景象,以此表示神兵天降,帶福人間,除邪去害。至此嘉絨槍鍋莊也在族群間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以及宗教信仰等傳統的交融中逐漸演變形成集民俗體育、宗教、舞樂和藝術為一體的民俗藝術。
二、槍鍋莊的文化儀式
金川之戰由金川而起,客觀上對于清朝政權來說,是統一及鞏固西藏及其東部地區的必要手段,但同時也對大小金川,以及整個嘉絨地區的文化、宗教、藝術、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及其深厚的影響。
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在農歷正月間,嘉絨人民都會有舉辦廟會的習俗。在甘孜州丹巴縣太平橋鄉以及阿壩州小金縣宅壟鎮地區村寨正月間則會舉辦他們最重要的年度儀式,那就是墨爾多“上八節”和沙納拉空寺“上九節”,雖叫法不同,但其儀式的外在呈現與內在含義都基本一致,皆是起著驅邪避邪的功效。在正月的廟會中會先舉行“誦經”儀式,儀式會由寺廟的喇嘛來進行主持,喇嘛會事先準備好一個盤子,并將用糌粑做的鬼怪或偷牛賊模樣的塑像放在上面,由喇嘛對其進行誦經儀式,這一部分屬于前儀式。
儀式正式開始,村中的男男女女會盛裝入場。第一個儀式是獅子拜廟,眾人敲擊著手中的樂器進行伴奏,由兩名男子在廟前舞獅,一名男子則持著花燈引逗“獅子”,最后由喇嘛為“獅子”獻上哈達,這一環節才算結束。
接著第二個儀式是爆桑敬神。這一環節是由兩名男子舉著被喇嘛誦過經的朵瑪(用糌粑做成的用以祭祀的食品)來到寺廟前院的煨桑堆,并點燃桑煙,眾人圍著煨桑堆進行祈愿和祝福,期盼這些祈愿能隨著桑煙到達神靈處,被神靈接收。
第三個儀式是送經祛邪。祛邪便是將裝有咒偶(用糌粑所做成的鬼怪或偷牛賊)的紙箱放在寺廟的院子中間,眾人也會向里仍進一些隨身的小物品或碎屑,由兩名男子向紙箱用儀式專門所用的刀對其做劈砍的動作,隨后再由一些男子將這些不凈之物送到寺廟外,并燃放鞭炮,意味著將所有邪物一同送走。
第四個儀式是甩糌粑塑像。這儀式是由一名領頭人,手持用糌粑做成的塑像,向東方依次將其甩過寺廟的金頂,順利拋過金頂則意味著來年能風調雨順,拋不過則為不祥之兆。
接下來的第五個儀式則是重頭戲——“跳鍋莊”。傳統的槍鍋莊由為首的一名壯年男子,手持刀在前面帶領,身后則會跟隨著幾十名壯年男子,手牽手逆時針繞行跳鍋莊。槍鍋莊的大意是人們用刀槍對抗妖魔鬼怪,經過一番搏斗后取得勝利,并拿著刀槍跳起鍋莊以示戰勝邪惡的喜悅。
槍鍋莊的儀式氛圍對于嘉絨民族而言是神圣、嚴肅且不可侵犯的的象征。嘉絨處于高山深谷地帶,地區的自然條件對于生存而言是比較艱難的,這也促使著嘉絨人民對神明務必崇高的敬仰。在槍鍋莊的儀式中,不僅每一步都需要遵循嚴謹的規則,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儀式的禁忌。比如地點,槍鍋莊并非是可以隨意在田野中或院落中跳的,必須得是在寺廟中,以此來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再比如性別,儀式的執行者都是男性,其一的原因是因為嘉絨文化傳統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其二則是因為在戰場上奮戰的士兵、軍官皆為男性,所以在儀式中,主導儀式者也同樣皆為男性。
跳鍋莊結束后,則迎來最后的一個儀式,就是“送獅子”。該儀式同樣是由兩名男子,手持哈達引領著獅子從廟前退場。至此,整個節日慶典的儀式算是真正的結束了。
三、槍鍋莊的現代傳承
1、傳承意義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社會及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承載著整個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力量的源泉。站在現代社會的文化視角而言,槍鍋莊的呈現是嘉絨民族對歷史、生活、情感、宗教的一種結合體現。嘉絨人民認為神山是具有神性的,這樣的觀念也誕生了許多傳說,這些傳說不僅支撐著嘉絨人民的信念,同時也形成了嘉絨地區獨有的宗教文化色彩,而這樣的文化色彩也隨著歷史的演變進行不斷的疊加與融合。就清平大小金川之戰來看,乾隆在對政治權利與軍事指揮的同時也將嘉絨宗教文化融入其中。在金川之戰期間,乾隆吩咐士兵但凡經過高山必要進行祭祀,以此為獲得“神山”的庇護,其次則是為士兵注入信念與思想,“嘉絨士兵會因神山的庇護而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由此可見乾隆對嘉絨神山的敬畏與重視。以墨爾多神山為中心,即擁有苯教的宗教體系,又擁有著因為文化碰撞而引入的佛教傳教系統,嘉絨以宗教信念為基礎,使民族得到精神上的統一與團結,促使嘉絨地區的各民族產生統一目標,進而形成民族凝聚力。而后來由此演變出來的槍鍋莊則成了一個承載了嘉絨地區、民族文化沉淀的象征與符號,至此也形成了嘉絨獨有的傳統文化,以及它所蘊含的歷史底蘊。
2、傳承影響
槍鍋莊可謂是嘉絨一方人文情懷與民族信仰的標志,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被視為神圣傳統儀式的槍鍋莊,也隨著老一輩的離去,面臨著許多文化傳承中所會遇到的困境,有丟失,有遺忘,有殘缺,也有變化。隨著一輩又一輩的迭代更新,槍鍋莊也在時代的洪流中經受著歷史的考驗,第一次考驗便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由嘉絨當地村民于1917年自發籌建的墨爾多寺廟,在這一革命的影響下遭到了大肆的破壞與毀滅,這一舉措幾乎將一個嘉絨民族的文化象征與宗教信仰銷毀殆盡。而后,為滿足當地人民群眾對墨爾多神山的信仰以及對其朝拜的信念,在1984年墨爾多寺廟得到了重修以及日后的不斷修繕,這讓面臨消失的嘉絨傳統文化又得到了復燃的生機,當地也恢復了正月里“上八節”的傳統儀式。但槍鍋莊的傳承命運并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其中涵蓋了許許多多特殊的原因,就好比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阻礙了旅游業、餐飲、交通等經濟的發展,也讓槍鍋莊這一傳統儀式在經費來源上產生了問題,槍鍋莊本就是家家戶戶的村民用“功德”(也就是組織者向村民收取的,用于儀式舉辦的經費)的匯聚,才得以舉辦的,新冠肺炎的爆發,不僅將大家關在了家里,也斷絕的這樣人群密集的廟會。即便是面對時間洪流的一遍遍沖刷,村民們也依舊憑借著群眾的記憶,將槍鍋莊原本的唱詞、動作、儀式過程、底蘊內涵慢慢進行拼湊,使之復原成原本的模樣。這一過程并非一言兩語就能與之概括,而是有著許多為槍鍋莊的傳承付諸大半輩子去探索、整理、復原的工作者們累積而來的,那是對年長者久遠記憶的梳理、對歷史因果的研究、對嘉絨乃至整個藏文化的的探究與解析。
3、傳承策略
傳承想要走得久遠,不僅需要靠民族自身文化信仰的一代代移交,同時也需要政府的投入、支持與宣傳,在現今這個經濟時代,傳統文化同樣需要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在保護原有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去進行開發,使文化資源能得到轉化,從而形成其實際價值與具體的經濟效益,以此引入社會資本的參與與投入,擴大財政的支持力度,使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不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
傳承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當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數字化、網絡化,從而形成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傳播日漸廣泛且便捷,其傳播速度是書籍、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所無法企及的,也因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嘉絨槍鍋莊同樣可以組織相關的宣傳小組,配合現代群眾接受習慣以新穎的形式對作品進行創作、編排,以此將槍鍋莊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傳統通過新媒體以生動的呈現形式拉近群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保持原有傳統底蘊的基礎上對其文化展現形式進行創新,從而激發群眾接受度及關注興趣,讓大家更容易對其進行理解。同時也能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將更多的受眾轉化成傳播者,并其平臺上進行推廣與傳播。
四、結語
嘉絨槍鍋莊從萌芽到現今,經歷了宗教、地域、文化以及政治的融合、斷裂、重組與萌新,其儀式的形成和文化碰撞對嘉絨的歷史探究及文化探究都有著深厚的聯系,就像是一種文化符號,印刻在嘉絨的歷史長流中。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嘉絨文化也需走出嘉絨地區,將這從大山中萌生出的傳統文化展現在普羅大眾的眼前,讓更多的人看到其民族的精神與魅力。
參考文獻:
[1]胡玖英,劉進彬.嘉絨地區“槍鍋莊”文化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1):45-49.
[2]格西門措,斯達斯佳.嘉絨“鍋莊”淺談[J].西藏藝術研究,1988(3):34-36+24.
[3]李菲.“邊界儀式”槍鍋莊:嘉絨地區的戰爭性遷徙與社群整合[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2):177-190.
[4]王立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鍋莊舞的活態傳承[J].體育世界(學術),2015(2):53-56.
該論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資助科研項目,立項課題《阿壩嘉絨藏族鍋莊藝術審美特征及審美價值研究—以金川縣愣瓊格鍋莊為例》(項目編號:20Y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穎(1996--),女,漢族,廣東省汕頭人,碩士,初級職稱-助教,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