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勇 王啟和/江蘇省金湖縣農業農村局
2018 年 以 來,江蘇省金湖縣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堅持統籌“大”與“小”,兼顧“遠”與“近”,承接“新”與“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呈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嶄新格局
深層次推進農村垃圾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切入點。金湖縣基本形成“戶投放、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體系,落實管護人員1576人,實行網格化管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和轉運處理率達100%,基本達到日產日清。在淮安市率先開展全域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并計劃建設4處易腐垃圾處理站,探索建立“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有機垃圾就地生態處理”的分類收運處理體系,進一步推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目前,全縣設置了農村垃圾收集點3500處、垃圾桶(箱)近8000只,建有農村垃圾中轉站22個。公開招聘清潔專業隊伍131支,落實管護人員1576人。
系統性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金湖縣始終堅持把“小廁所”當作“大民生”來抓。制訂了《金湖縣衛生健康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由縣鎮街財政按1∶1的比例承擔改造和維護資金。采取整村推進的辦法,做到應改盡改、應修盡修,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采用混凝土和玻璃鋼結構三格式化糞池,并結合村莊污水處理,實現無害化排放,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嚴格竣工驗收制度,確保新改造和維修的戶廁接水率達100%,做到改造一個、合格一個、使用一個,有效改善如廁環境。目前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8.8%,全面提升農民如廁文明。所有景點按照要求配套A 級以上廁所,全縣累計建成農村公共廁所207座,全部達到三類以上標準。實現行政村公共廁所全覆蓋,平均不到500農戶配備1座公共廁所。
高標準推進農村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最難啃的骨頭。金湖縣首先編制了《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采取政府財政撥一點、專項資金補一點、社會籌資集一點的辦法,加強資金投入,聚焦不同類型村莊,合理選擇農村污水設施技術模式和建設規模,注重處理好常駐人口實際需求與規劃發展村莊、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關系,處理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污染攻堅關系,處理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生態美麗新金湖建設關系,處理好人居環境改善與全域旅游景區建設關系,強化縣域一體化推進。截至目前,全縣131個涉農行政村中55個行政村建成污水處理設施,32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覆蓋率達66.4%。采取EPC+O 的方式,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運營-監管”的閉環管理,解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容易運行難的問題。
多舉措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金湖縣積極開展秸稈科學還田和“五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建成農膜回收點8個,發揮農膜回收網點作用。農膜回收利用率85%以上。建立“誰銷售、誰回收、誰處理”機制,農藥包裝物由農藥銷售商負責回收交專業回收企業處理,出臺了《金湖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達標驗收認定辦法》,大力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產模式,鼓勵發展畜禽糞便、沼液收集處理配送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基本建立農牧緊密結合、生態消納到位、設施裝備先進、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格局。規模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9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農業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效果明顯。
全方位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村莊環境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難點。金湖縣相繼開展了“春季戰役”“十百千萬”“秋冬戰役”等系列活動,建立常態化問題排查整改機制,廣泛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力推動大排查大整改向更深層次、更廣空間擴展,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逐村逐戶排查問題,逐條逐點梳理問題,形成問題清單,限期整改銷號。對閑置畜禽舍、破敗空心房和亂搭亂建等共性問題,各鎮街則采取輪回排查、集中整治,確保問題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形成以點串線示范帶,提升鄉村整體形象。推行農村河道、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環境保潔、公共設施“五位一體”綜合管護模式,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定人、定崗、定責,做到“一把掃帚掃到底”,確保“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管護長效機制落實到實處。全縣1321個村莊和131個行政村居評估全部達到85分以上,實現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的行政村比例100%。
立體化推進村容村貌提升。村容村貌提升是生態宜居的核心和重點。加強鞏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成果,全縣行政村四級路覆蓋率100%、農村公路列養率和養護率100%,具備條件的農村公路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比例達100%;全縣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率和村莊規劃管理覆蓋率達100%,新增省級綠美村莊3個、省級衛生村10個,改造提升保留村莊6個,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5個。管護長效機制鎮街覆蓋率100%。創成50個美麗宜居村莊、2個省級田園示范村、3個市級田園示范村。塑造了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鄉村環境,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內涵品質。涌現了呂良湖畔旺屯、塔集鎮黃莊、荷韻小鎮、金南鎮幸福灣小區等一批特色亮點村莊。
“十四五”大幕徐徐拉開,圍繞“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針對金湖人居環境現有形態,進一步強化農村人居環境主體責任、共治責任,加快“美麗金湖”建設,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彰顯水韻金湖地域特色,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
打造有韻味的鄉村環境。以規劃為引領,創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機制,注重在原有村莊形態和自然肌理上,突出“水”元素,培育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重塑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高標準推進省級、市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建設,以點帶面,大幅度提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
打造有質感的鄉村環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將農村環境完全融入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與農村社會治理相結合,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全域生態旅游建設相結合。倡導現代文明生活生產方式,增強農民群眾生態理念。優化經營環境,促進鄉村社會治理。做好“增收+”文章,以優良舒適的鄉村環境帶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等發展,以規劃為引領,大力實施綠色工程,逐步打造以“水上森林公園、環白馬湖”為核心的農業生態觀光帶和以“堯想國、荷花蕩”為核心的文化觀光帶,不斷豐富“水”內涵。
打造有形態的鄉村環境。以治理生活污水、垃圾全域分類及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公共空間治理、長效管護、村容村貌提升、健全評價體系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設施接戶率和污水處理率;推進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提升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利用率;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加強就地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推動沿路、沿河、環湖綠廊延線擴面,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充分展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鄉特色,全面落實“五有”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管護常態化、高效化、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