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君,石丹妮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1]。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農業院校應當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使命,為鄉村振興培養懂農愛農人才[2]。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類型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展開的關鍵因素。懂農愛農人才內涵寓于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豐富含義之中。
懂農業,是指具備農業專業的科學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一是有能力將所學知識在田間地頭、鄉村基層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業發展注入科學指導的力量,促進農村產業興旺。二是懂得涉農管理,能科學組織協調農業生產,使農村各項要素協調運行。懂得涉農市場營銷、農地管理使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生態資源保管理護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等,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三是懂得并能夠解讀農業政策,用政策引領鄉村發展,有能力向農民宣傳國家的農業政策,堅定農民增產增收和建設美麗鄉村的信心。四是懂得農村落后的歷史背景,了解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未來規劃,了解外國農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和鄉村發展策略,能夠按照科學規律展望農村發展前景。五是懂農民。信任農民,具有農業和農村管理的實踐經驗,理解農民的切實需要和事農的艱難,體察農民的鄉土情懷,尊重農民意愿和農村實際,有能力因地制宜搞好農業和農村事業,懂得用實干和尊重得到農民的認同和支持。
愛農村,是指將個人的使命融入興農強農的事業。一是愿意到農村去,能踏實身處農村,做對農村發展有益的事業,不懼條件艱苦。二是在思想上有扎根農村的信念。對農村事業有熱情、有追求,勇于直面農村的各種問題,自覺戰勝各種困難并解決種種矛盾,為農村文明、生態、富裕而奉獻力量。三是身體力行投入到農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中去,在奮斗中將自身價值同鄉村發展融為一體,踐行愛農強國的使命。
愛農民,是指將農民生活得更好作為自己奮斗的意義所在。一是在空間上愿意貼近農民,愿意和農民同處,共同生產勞動,共同經營建設。二是心理上認同農民。懂得感恩農民的質樸和勤勞,辯證、歷史地看待農民群體在科技文化、道德習俗、健康衛生等問題上存在的短板,用寬闊的胸懷關注他們的長處。三是態度上尊重農民。愛農民絕不是遠遠坐在明堂廣廈,對農民打擊詆毀、指手畫腳,而是俯下身軀,學習農民的經驗,傾聽農民的事情,解決農民的疑惑,讀懂農民的喜樂,認同農民的文化。用求真務實的態度貢獻力量,幫助農民掌握技術知識、提高道德修養、摒除陳規陋習、重塑文明鄉風,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像對待親人一樣幫助農民構建美好生活。
新時代,鄉村發展開始走上新的征程。鄉村能否振興,智力支撐是否有力是關鍵。農業院校應當挑起培養懂農愛農人才的重擔,明確辦學的核心任務和歷史使命,研究現狀,發現問題,探索培養懂農愛農人才的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支撐。
農業院校大學生大部分對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和任務了解不透徹,這對他們樹立懂農愛農意識造成不良影響。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時間實踐探索,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逐步深化認識,尋求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農業類高校辦學的本質是培養有農業科學素養、有振興農村堅定信念的涉農專業大學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輸送人才力量。然而,當前農業院校大學生大多并不關注國家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規劃,怠于透徹了解、學習黨和政府的農業農村政策,只能概念性解釋鄉村振興戰略,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背景、意義、步驟缺乏準確而詳細的解讀。
農業院校大學生對于中國“三農”問題的認識僅限于淺顯了解和碎片記憶的程度,對于具體的涵義和背景沒有清晰的認知。
一是對農業問題的了解粗略淺顯。對糧食安全問題重要性、糧食基本自給形勢、糧食供需狀況,多數大學生有大概認識,但是停留在比較淺顯和零散的狀態,缺乏嚴密性和邏輯性。對農業政策問題,缺少歷史性和全局性的了解。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對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人才在國家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而輕視自己所學的農業類專業。
二是對農村問題具體內容、歷史沿革和未來展望的認識不夠。農村問題主要突顯于土地和治理方面,其中治理包括社會治理和民主政治運行。例如農村土地究竟如何有效率地合理流轉、處置、使用并與人口等因素的變化相適應,如何解決農村的宅基地空置、使用和權屬分離問題,土地權屬的歷史與未來規劃問題,農民民主權利有效落實的機制探索,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運作形式的變化和改革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對農村土地、基層政權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系統、準確理解農村土地政策問題和農村政權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對于歷史和現狀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他們對涉農政策合理性存疑,對農村通過良好的政策將獲得卓越發展持不信任態度。
三是農民問題。學生普遍能夠認識到農民群體在學歷水平、農業技能、科學素養、思想道德素質、法治意識和健康觀念等方面存在問題,但是對于這些問題的歷史由來、社會原因、解決對策等掌握十分有限。對于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出臺的創新發展觀念、發展集體經濟、惠農政策、糧食補貼、生豬補貼、農村社會保障等政策,大學生了解十分有限。
科技、人才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兩大關鍵推動力量,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堅定支撐。農業院校是培養懂農愛農人才的基地。農業院校大學生是鄉村后備力量,必須有堅定的學農愛農情懷,對專業熱愛、自信、認同,將自己肩負的使命同農業農村發展相融合?,F實中,農業專業院校大學生輕視所學的農業類專業,有機會一定會轉換非農專業的學生不在少數,學農卻不情愿對外說專業和將學農業類專業作為無奈的選擇被動接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需要大量懂農業科學技術、有農業職業理想、有興農強農報負的人才。農業院校承載著為農業農村培養相關人才的重要使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個人理想只有融入社會理想才有開花結果的土壤。農業院校大學生需要有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職業價值觀。相當一部分農業院校大學生對農業政策缺乏學習了解,對農村產業、生態、鄉風、生活、治理等方面缺乏合理預期,在涉農職業評價方面存在輕視、貶低的傾向。這部分學生在人生觀的認知上,過于重視個體利益和特點,而忽視個人價值體現于為社會貢獻的歷程中,沒有結合國家對“三農”的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美好前景以及大學生的使命,對農業類職業的評價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傾向。
在鄉村振興戰略施行中,不可缺少優秀農業人才。農業院校應堅持在“一懂兩愛”理念的指引下,創新高等農業教育,改革課程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引導大學生知農業科學、懂農業技術、立興農強農之志、樹立懂農愛農的堅定信念[3]。目前,農業院校實際培養出的人才沒有達到理想的標準。農業院校大學生對農業科學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學農卻不懂農。甘于投身于基層熱土、熱愛農業農村的高素質人才數量不能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農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效果離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需要一支有堅定興農強農信念的工作隊伍,農業院校對此責任重大。農業院校應以培養懂農愛農人才為目標導向,發揮培育主體的作用,履行新時代農業院校辦學的目標責任。當前,農業院校大學生在懂農愛農方面存在一些消極的問題。應厘清農業院校大學生在懂農愛農方面的現狀,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進行教學創新改革,對農業類大學生明確興農報國、愛農強國的理想信念進行有效引導,幫助他們成為新型懂農愛農人才,投身農業農村,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斗中貢獻專業知識和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