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玲
摘要:心理健康和德育培養一直是中職教育難度之所在,教育人員需要解決學生的性格,學習態度和自我成長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從心理資本的理論入手,試著提供一些推動中職教育心理和德育教育的策略,為教育工作者給出方向,最終使學生們受益,不僅培養專業性,也有效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心理資本;中職教育;心理健康;德育
中職教育為社會輸出的主要力量是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技術能力,高水平職業能力且品行端正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培養中職學生群體時,除了標準的職業化培養,中職人員更要把心思放在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和德育工作上,教育者要細心敏感的觀察學生并有目的的對此類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價值意識上施加積極有意義的影響,使孩子們不僅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更要成為一個心理良好且全面發展的真正人才。
一、給予希望,讓心理資本創造價值
與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受中職教育的學生通常性格偏差較大,缺乏自我效能感,叛逆現象較為明顯,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厭學,拒絕接受職業教育的心理。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學生們的難協調和無秩序狀態并不是中職教育造成的,所以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幫助學生們樹立起良好的德行和心態,這一切就從“希望”開始。教師需要教育學生,他們和一般高中的受教育者沒有等級上的差別,高中的學生是理論的學習者,而中職學生就是理論的實踐者。例如高中物理教材會學習發動機的系統模型,而中職教材會直接接觸發動機的檢測,分析和實際修理。理論和實踐本就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走向社會之后兩者缺一不可,中職教育只是另一個教育平臺。中職學生雖然會更早的面對就業問題,但是這也意味著更多的經驗累積和實踐機會。在中職心理教育中,我們應該更加鼓勵學生們不要放棄學習的希望,這是心理資本的重要一環,沒有希望,自暴自棄的心理資本是不完整的,無法為自己,為他人創造價值。
二、培養樂觀心態,使心理資本充實健康
當學生有了希望,明白自己沒有那么糟糕之后,學生們的心理狀態便會有一定程度上的緩和,接下來教育者需要進行細致的工作。第一階段要發揮“家長意識”,慢慢觀察或是通過學生的家庭去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喜好,調整好教師和學生們的關系,比如發現好的興趣應當鼓勵和培養,對于不好的性格和喜好不要急于否定,而是逐漸引導至好的一面去。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整體呈現積極樂觀的狀態,主動為孩子們樹立榜樣。第二階段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工作。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群體的扶持,班級就是最小的群體。可以讓學生們嘗試和同伴同學互相認識,做游戲一樣非嚴肅的自我介紹等等。師生之間尊重愛戴,學生之間也互相友愛,班級的整體氣氛就會樂觀向上。種下了好的“因”,就會結成好的“果”。當然教師也要妥善處理學生們之間的關系和沖突,起到調節和引導的作用。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學生們自己也要互相了解對方的內心,這是一個細膩而又漫長的教育過程,其最終目的是梳理人格,提升主觀幸福感,使心理資本健全且健康。
三、鍛煉韌性,提升心理資本的復原能力
擁有韌性可以使心理資本的抗挫能力加強,從消極悲觀的壓力下迅速恢復。在德育教育中,愛國教育和社區勞動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提升方式,可以起到立德樹人、鍛煉身體、培養堅韌品質的功效。教師在德育課和每周班會上可以講解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放映有關抗戰的記錄片,也可以讓學生寫作并做主題演講。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去當地的抗戰紀念館進行參觀,讓學生們了解先烈的付出和犧牲,喚起堅忍不拔的意識,愛國教育可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環進行培養。除此之外學校可安排學生不時地參加外出活動,主要有社區勞動,幫助孤寡老人送菜,陪老人說話,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等。校外活動可活躍學生們的社交屬性,豐富情感,也可鍛煉身體健康,這些都是發展韌性的關鍵。除了這些,職業教育也必不可少,教師要讓學生們認真對待每一次實踐操作,例如機器的修理和維護,做到每一次實踐都準確無誤才行。這不僅對學生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正面影響,技術操作上的專注力也是鍛煉韌性的主要一部分。當學生們擁有了優秀的心理資本復原能力,克服自身的逆境和失敗時就會更加從容不迫,也會自然意識到自己承擔的責任。
四、回歸中職教育,持續提升自我效能
在心理資本理論中,自我效能是指在面對工作時,有信心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學生們的樂觀,韌性和希望可以通過德育和心理教育來培養,而自我效能通過實施以上方法便顯得有些空泛,專業性教育更能直接加強心理資本。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們的“真功夫”要強,實力要硬,技術上也能拿得出手。通過中職幾年教育,學生們心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專職人才,且足夠專業,這樣自信就會打心底油然而生。實踐和技術學習是中職教育的強項,這一心理資本的培養可以說是相對簡單的,當學生們德育過關,心理素質過關的前提下,學會專業的技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受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也不忘對學生培養團隊合作,理性溝通的習慣,相信只要在中職教育中實施以上策略,學生的心理資本便會健全且可持續發展,心理健康狀態和德育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最終不僅自己成為專業人才,在社會上也會作為一個有意義,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生活下去。
結束語:
心理資本作為一種隱形的競爭優勢,需要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在中職教育中它的角色顯得更加必要,在心理資本理論的指導下,中職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有了改正的方向性。培養高水平的職業人才不僅是社會的剛性需求,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中職教育不僅要接好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環,也要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忘其本,才能讓學生的內在與外在充分發展,為社會輸送全方位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英霞.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與中職德育的融合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7, 000(011):208-208.
[2]李海燕. 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有效融合[J]. 科學咨詢, 2019, 000(024):113.
[3]孫臨風. 心理資本視閾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雙向融合研究[J]. 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