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當前社會致力于教育和培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年輕一代,知識技能的灌輸和提高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生存和學習需要,只要老師在課堂上把握好學生的思維脈搏,遵循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方向,才能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習慣,才能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全面發展。因此本文我將基于自己的教學實際案例談談如何讓學生參與學習,實現創新。
關鍵字:小學數學;創新思維;教學案例
引言
作為一門實踐性以及操作性相對比較強的學科,數學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教師需要積極的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及手段去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保證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實現自身的全方位成長與發展。
一、放慢課堂,打開思維通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急于追求快速到達“行程”的終點,而是要引導學生漫步在這個意外的思維通道,領略到美麗的圖景。
如,我在執教四年級下冊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就曾偶遇過這樣的“美麗圖景”。我在這個環節中基本沒有發言,就是一個忠實的聆聽者。放慢課堂,學生在相互爭論、追問中,雖然面紅耳赤,但機智、靈動地把問題解決了,下面是相關教學片段:
通過探究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后,開始進行鞏固訓練。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出示課件):前三個圖,學生能根據概念很快的判斷出來,第四個圖,長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
學生1:這是長方形,不是平行四邊形。(名字不一樣,便信心滿滿的回答,只看簡單的表面現象,沒有想其它理由)
學生2:不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這些角都是些直角。
師:這個同學從“角”的方向去思考了。
思考片刻后,另一學生高高舉起小手,非常著急、非常激動
學生3:我認為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但還沒想好理由,只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學生反駁:我認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不是平行四邊形,因為平行四邊形的角是由兩個銳角和兩個鈍角組成的。
學生3:可是,請你看看,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呢?"“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師:用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做解釋,很權威。
學生4補充:耶!對呀,判斷平行四邊形不需要看它的角是鈍角、銳角、還是直角。
學生1:好吧,我服了你。
學生2:謝謝你同學,我明白了。
在全場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孩子們自主探索、互動交流,得出了結論“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堂課完全走出了我原有的設計,也“打亂”了我原有的教學節奏。于是我放慢課堂節奏,針對學生的不同想法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辨的機會,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品質,應避免學生思維長期寄生在教師思維意志上面,成為教師思維的復制品。因此通過動手操作,手腦并用開發學生思維,讓數學課堂時刻充滿生成之美。下面是我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的教學片斷:
有了前面的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我搭建了兩個實驗探究平臺。
活動1:擺一擺,猜一猜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任意剪成3段,擺出三角形。待學生操作后反饋,有的學生很容易就擺了出來,有的學生怎么也不得其法。于是我引導猜想:有的同學用三根小棒輕而易舉的就擺出了三角形,而有的同學剪的三段小棒卻沒有擺出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那么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可能跟什么有關呢?學生討論片刻后,可能有學生想到,就提出猜想:跟小棒的長短有關。
活動2:擺一擺,想一想
我先讓學生們自行組隊,四人一組,一起進行實驗探討。然后我要求學生們從3、4、5、8厘米長的小棒中任選兩根,與固定的8厘米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能否擺成。小組分工,邊擺擺作記錄,并思考究竟怎樣長度的小木棒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
實驗結束后,我邀請之前失敗的同學來談談收獲。
學生匯報:我沒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的兩根小棒合起來與第三根一樣長,這樣中間就頂不起來,就不能形成三角形,這次我把短的換長了就擺出三角形了。
通過上述實驗,我幫助學生們進行語言總結,得出初步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
三、合理利用數學文化,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小學“雞兔同籠”一課時,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重視解題方法的傳授,也有部分老師重視數學思維的培養,但這只是完成了部分教學目標,沒有充分深入[1]。因此我在經過探究與論證后,我決定嘗試開發關于“雞兔同籠”的校本融合課程,并確定了課程主要包含以下部分:“雞兔同籠”小古文品讀;“雞兔同籠”的數學思想方法;編寫“雞兔同籠”程序。在這個課程中,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深度培養。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先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雞兔同籠”為什么會成為一道千古名題呢?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我為學生們進行了解答(出示小古文PPT):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短短的42個字,就將一道非常考察思維的題目表述清楚了,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偉大智慧。接下來我又從歷史與古文的角度進行文本解讀,讓學生在清晰的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再來品味古人的智慧,激起興趣,從而自發參與到教學中來。
在教學完本課后,有些學生在理解學習了"雞兔同籠"問題后,總結出了方法“設雞求兔”“設兔求雞”或者是列方程解答。我又問學生:“這些方法是古代人用的嗎,古人們又用什么方法進行解決的呢,有什么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嗎?”借助這個問題,我向學生介紹了古代人所使用的方法——"抬腳法",并引導學生們感受其數學思維,創新自己的數學解題思路,從而應用于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課后,我又為學生們拓展道:“中國古代人民非常有智慧,不僅僅“雞兔同籠”這一道千古名題,還有很多關于數學的思考與方法讓現代人欽佩,例如“楊輝三角”“對策論”“算盤”等等。希望課后大家可以自行查閱資料,了解他們的研究過程,學習他們的數學思維,下節課,大家一起來分享探討可以嗎?”學生們都很有興趣的大聲回應。
四、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讓學生形成好的創新思維就必須放慢課堂,打開思維通道,讓學生對課堂充滿興趣、信心,讓學生積極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為小學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向思衡.深度引領課堂,踐行核心素養[J]。數學通訊,2019.
[2]陳德美.巧借云平臺有效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與學的創新[J].教師,2020: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