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婷,孫 雪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我國是農業大國,“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中再次強調了優先發展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國家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農村大學生穩定就業對農村地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1]。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 年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有所放緩。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經濟緊密相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整體形勢。目前,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從全球范圍來看,疫情形勢尚未完全緩解,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就業形勢,許多企業紛紛采用裁員、縮減校招名額等方式來削減成本壓力,這增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壓力,使農村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擴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總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高達909 萬人[2],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900 萬人大關,同時因疫情原因導致大量留學生回流,龐大的畢業生數量為有限的工作崗位帶來激烈的競爭,加劇了就業難度。
農村生源大學畢業生受其成長背景和環境的影響,信息匱乏、經濟有限、視野局限等,這就容易禁錮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執行能力,處于本就弱勢的情況下如何突出重圍更加困難。
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地域結構失衡。大部分畢業生集中扎堆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致使局部人才過剩。經濟欠發達地區卻存在大量空缺崗位且難以留住人才的現象,致使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愈加不發達。對于農村籍大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仍舊把城市作為首要就業區域,少部分選擇返回原籍就業。他們認為城市更有利于發展,以及扎住城市能夠轉變自身身份,促使更多農村畢業生更愿意留在城市。
當前,城鄉大學畢業生的人力資本相差不大,但在社會資本方面存在差異。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了教育資源不平衡,城市比農村擁有更完善的教育基礎設施、更穩定的師資隊伍、更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手段,造成了城鄉大學生先天上的差距。農村大學生在教育資源、文化建設和興趣培養方面存在后天資本不足的情況。有研究表明,農村和城鎮大學生在就業準備、擇業經過和就業結果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農村大學生的初次就業處于劣勢[3]。
首先,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城鎮家庭具備更先進的教學理念,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從小“奔走”于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而農村家庭的經濟來源有限,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對教育方面的投資不足,外加相對封閉的成長環境,導致農村大學生缺乏綜合素質素養和個人自信,這造就了就業市場的“隱性門檻”。
其次,擁有的社會資本不同,城鎮大學生家庭能在大學生就業時給予指導、幫助以及經濟上的援助,部分家庭可以憑借自身關系網絡提供就業信息。農村大學生則缺乏社會資本與人脈,家庭很難為他們助力。
由于城鄉的生活習慣和辦學條件不同,在教育資源上,城鄉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城市的基礎教育趨近完善,但農村教育資源匱乏,經費欠缺,學校及教育資源分布散亂,致使眾多教師從農村流向城市,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紀念館等校外學習資源建設也是困難重重。高等教育方面,近年來重點大學農村戶籍學生占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與教育資源匱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農村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內接觸的文化和生活環境轉變很大,而又沒有上過心理健康課程,較少接觸心理健康知識,部分農村大學生容易存在自卑心理,再加上綜合能力較弱,缺少專業技能和特長,在社會活動體會、組織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特長方面不如其他同學,又存在學費、生活費的經濟壓力,容易產生很大的落差。而且農村大學生往往會產生“城市離自己太遠,在家鄉人眼里自己是城市人,城市人眼里自己還是農村人”的思想困境,一旦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協調,容易影響他們正常的心里發育。
當前農村經濟呈現高速發展趨勢,這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直接影響,由于農村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率之間的不協調性,導致就業崗位不足,難以為更多農村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就業政策也是影響農村大學生參與就業的直接因素。目前,我國就業政策存在諸多壁壘,生源、專業、教學以及院校等方面存在限制,導致農村大學生就業選擇范圍有限。因此,相關就業扶持政策亟須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農村大學生就業體制不斷改革,招聘企業在市場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農村大學生就業產生了關鍵影響。然而,勞動力市場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農村大學生就業的條件。
首先,一些招聘單位出于福利方面考慮,擔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聘用農村大學生[4]。
其次,部分企業受陳舊的思想觀念影響,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視現象,往往更傾向于招聘來自城市或“雙一流”等重點院校的學生。一些企業認為普通院校的農村大學生存在眼界的局限性,也沒有家庭條件可以倚仗,難以為企業帶來更多效益。
再次,企業存在招聘人才門檻過高的現象。企業未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招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導致就業市場出現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現狀。然而事實上,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不全是高校生源數量擴增所致,而是由于其自身期望留在大中城市和大企業造成人滿為患,加劇就業矛盾。
同時,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市場出現脫節,難以體現專業特色與課程優勢,導致農村大學生畢業后缺少競爭優勢。另外,由于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現如今發展并不完善,導致高校對農村大學生缺乏有針對性和有效的就業指導。在就業指導教育的過程中,僅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并且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不足,影響了農村大學生的職業選擇。
受農村成長背景與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大一部分農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一樣,就業觀念傾向于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鐵飯碗”工作。目前的大環境背景下,公務員等考試競爭格外激烈,對于普通院校的農村大學生來說,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極為困難。農村大學生對于就業缺乏合理規劃,對自己的工作缺乏定位或者定位不準確。對于很多農村學生說,畢業選擇返鄉就業,不僅工作崗位有限,而且會被認為是極沒“面子”的事。農村家庭辛苦供養出大學生,往往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在城市扎根立足。然而,對農村大學生來說,缺少穩定的經濟來源,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很難支撐其在城市扎根。在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打擊下,容易造成就業“放逐”。
在農村大學生穩就業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如下。
首先,給予農村大學生就業政策傾斜,積極鼓勵農村大學生到我國中西部、東北、艱苦邊遠地區和城鄉基層就業。不僅限于國家提供的“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還應針對到基層就業的農村大學生出臺一些鼓勵和吸引就業創業的福利[5]。
其次,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針對農村大學生的就業矛盾去創造更多就業環境與就業空間。此外,政府還應健全人才就業市場,科學合理地規范人才市場。
首先,用人單位作為畢業大學生就業的重要主體和工作的主要陣地,其機制與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因此,企業需要落實公平、公正、公開的用人理念,消除就業市場上的戶籍歧視,給農村大學生提供在城市平等就業的機會。
其次,企業發布的就業信息應精準,就業信息中需要明確表達工作崗位、工作職能和對員工的基本期望,就業信息內容表述“接地氣”,拒絕內容混淆、表述歧義等就業信息;企業需要主動承擔起就業的社會責任,開設求職講座和就業培訓,給予農村大學生就業實習方面的幫助。
農村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高校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根據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以此緩解就業壓力。高校就業管理部門應針對農村大學生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并且在就業指導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是簡單傳遞就業信息,而是要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收集、篩選、歸納、綜合各類符合本校畢業生特點的職業資訊,并將整理好的信息迅速準確地上傳至學校就業網站供學生查看,以便幫助農村大學生及時調整就業方向。同時,對農村畢業生也要采取一定的幫扶措施,健全就業援助機制。
首先,農村大學生要通過全面提升自己,進而提升在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不同往年的就業形式,“互聯網+”的經濟形態完全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新常態,畢業生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全面、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也凸顯出來,應有效利用閑暇時間和在線教育資源,針對性地學習和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強化自身優勢。同時,必要的職業規劃十分重要,農村大學生切記不可因“自卑”“抹不開臉面”等心理封閉自己,良好的心態是順利求職的關鍵,可以主動和就業指導老師、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吸納各方意見,利用互聯網平臺、校招等找到理想工作。
其次,農村大學生應形成基層工作觀念,由于我國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許多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仍然面臨崗位人才緊缺的問題,農村大學生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人才緊缺地區參與就業,這些工作崗位往往具備良好的待遇和較大的提升空間,符合高質量的就業目標。
由于存在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公平、就業觀念、就業規劃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大學生就業不理想。對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困境,農村大學生不僅要加強提升自我發展,政府、企業、學校也要大力扶持、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