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從2021年開始,啟動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方案指出,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在新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是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適應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方案提出,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強化標準引領,推進科技創新,突出品牌打造,選育一批突破性農作物品種和畜禽水產良種,建設一批綠色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帶動性強的農業企業集團,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知名品牌,持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育種創新取得重要進展,農產品品質明顯提升,農業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高。方案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實施方案,創新推進機制,強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撐、法治保障和宣傳引導,有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國務院臺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日前聯合出臺《關于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該措施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圍繞臺胞臺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涉及的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和資金支持、投資經營、研發創新、開拓內銷市場等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進一步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支持臺胞臺企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措施的出臺,是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地實施,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將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
隨著天氣轉暖,垂釣行為開始多起來。但少數地方出現使用爆炸鉤、串鉤等破壞性漁具,還有一人多桿、一線多鉤等行為。對此,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表示,各地要堅決打擊利用垂釣變相進行捕撈生產的行為。一是劃定垂釣區域,明確要綜合考慮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公眾休閑垂釣需求。在保護區要禁止垂釣,在長江和長江的重要支流干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要嚴格控制垂釣,在其他水域要科學劃定禁釣區和允許垂釣區。二是規范釣具釣法。要求各地根據實際制定準用的釣具目錄,限制釣具數量,嚴格禁止使用嚴重破壞水生生物資源的釣具、釣法及各類探魚設備、視頻輔助裝置,禁止使用船艇、排筏等水上漂浮物進行垂釣。三是規范餌料的類型。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釣餌、窩料和添加劑,以及魚蝦類活體水生生物餌料,防止釣魚餌料污染水體。四是規范釣獲物的處置。嚴格禁止釣獲物買賣交易,有交易行為的視同非法捕撈,確保垂釣回歸到休閑娛樂的定位。五是明確垂釣時間。根據地方的漁情、水情制定禁止垂釣期,避讓水生生物的繁殖、洄游等,避免對水生生物資源造成破壞。
為建立長江禁捕管理的群防機制,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研發了長江禁捕舉報小程序“禁漁隨手拍”,便于社會公眾通過該平臺,對破壞長江禁捕秩序及其他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舉報,由漁政執法部門組織查處。一旦發現非法捕撈、電毒炸魚、非法垂釣、疑似江鮮、非法銷售等行為,公眾可以隨時隨手拍,填寫舉報內容,盡量提供可查實據和線索,提交后漁政執法部門迅速組織處理或到現場執法,嚴厲打擊破壞水生生物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筑牢長江禁漁、保護水生態的堅強保障。
從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獲悉,2012年以來,我國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增速,2020年農村電商規模達到28015.7億元,同比增長22.35%。農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費、服務消費以及線上消費等不斷增長,消費升級的訴求強烈。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近年來,江蘇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提升糧食畝均產出。入春以來,江蘇全省546個在建高標準農田項目正在搶工期趕進度,預計2021年夏種時節將全部投入使用,為秋糧豐收奠定重要基礎。據初步測算,與普通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土地租金每畝提高100元以上,糧食產量每畝增加100斤左右,畝均作業成本降低約150元。“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2070萬畝,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土地,產出約占全國5.6%的糧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秋收過后,全省還將新建高標準農田39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23萬畝,并積極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試點,探索實施農田灌排系統生態化改造及農田尾水循環利用,促進農田生態環境改善,為綠色農田發展提供“江蘇經驗”。
南京國家農高區作為目前長三角唯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積極扛起“國家隊”使命,推動現代農業“芯片”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日前在南京國家農高區舉行的首屆長三角種業發展大會上,來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種業創新院所和企業,聯合成立長三角種業發展聯盟,聯手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同時,南京國家農高區拿出一攬子政策,真金白銀支持種業創新發展,全面打響種業翻身仗:設立總部企業獎、落戶獎、經營貢獻獎、企業上市獎、科技創新獎等多個獎項,真金白銀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其中,落戶農高區的總部型種業企業最高可獲1000萬元獎勵;建設期內的新型研發機構可獲得最高3000萬元運行經費和設備補助;新獲得全國種業相關品牌排名前10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引進種業企業的平臺也可獲得最高50萬元的獎勵……政策支持不僅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還包含從1到百的培育孵化、從百到萬的展示應用,以及從萬到億的產業集群。南京國家農高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每年召開長三角種業發展大會和種業博覽大會,打造“永不落幕”的種博會。同時,以工業化思維和集群化戰略推動種業產業發展,布局建設現代種業產業園,成立種業發展基金,全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育種能力建設,壯大種業產業集群。一攬子硬核種業政策受到廣泛關注,當天會上,稻麥聯合科創中心、生物育種及智慧農業項目等24個種業科研平臺、種質資源庫以及種業研發機構和企業現場集中簽約。
近年來,蘇州茶產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尤其在質量為本、提質增效,品牌打造、宣傳推廣,科技推廣、綠色發展,產業延伸、融合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洞庭山碧螺春茶先后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等響亮稱號。蘇州農業農村部門在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理標志核心產區,積極引導創建了3家碧螺春茶共享農莊,分別是位于吳中區碧螺茶文化共享農莊、吳中區東山吳儂共享農莊及金庭鎮的天王塢茶果共享農莊。碧螺春茶共享農莊(鄉村民宿)是茶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是以茶業為基礎、“共享”為特征的“碧螺春+”發展的體驗型農業,更是農業農村部門集中展示茶科技成果,引領茶產業綠色發展的示范樣板陣地。通過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創建,鼓勵和引導市場、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向茶鄉村集聚,加快推進共享農莊(鄉村民宿)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發展,推動把茶鄉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這對于促進茶產業提檔升級、帶動茶農增收,滿足和吸引更多市民到茶鄉村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日,在海門紅杉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一片片非同尋常的水稻育秧盤從機器里接連不斷地輸出。與傳統塑料秧盤有所區別的是,這些秧盤幾個月前還是擱置在田間地頭的農業廢棄物——油菜、水稻等農作物秸稈。油菜秸稈難以腐蝕、肥力較差,其處置問題一度成為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雙重煩惱。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在省內率先提出并推進實施油菜秸稈綜合利用,連續多年以政府文件形式出臺了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化運作,全區“組收集、村轉運、鎮收儲、企加工”的收儲利用體系日益成熟,秸稈資源化利用經濟效益明顯,形成了秸稈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的多元化利用格局。如今,海門可降解秸稈育秧基質盤創新技術在海門紅杉樹落地實施,為海門油菜秸稈綜合利用找到了新出路,真正做到點“草”成金。
日前,淮安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淮味千年”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產品質量建設工作推進會,邀請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商討進一步加快推進“淮味千年”品牌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建設。會上,獲得“淮味千年”品牌授權的江蘇漢耕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盱眙縣蘇合鮑貢水產品銷售專業合作聯社等13家單位的大米、螃蟹、龍蝦等8個農產品喜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CAQS-GAP試點基地認證,全省唯一。實施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國際通行做法,也是高品質農產品生產的重要實現路徑,更是提振公眾農產品消費信心的重要方面。淮安市加快推進CAQS-GAP體系建設,旨在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管理,實時展示農產品良好生產經營行為,科學指導農產品規范化生產,引導農產品健康消費,促進農業品牌建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市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畜禽、蔬菜等農產品,計劃開展試點單位50家。
目前,鹽城市已創成建湖、東臺、大豐3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其余6個縣(區)創成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分別占全省創成國家、省農安縣13家、39家的23%、15%,率先實現全市9個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覆蓋。近年來,鹽城市認真貫徹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戰略部署,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抓手,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保持穩定向好,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4%。
印象中的農資商店,店鋪陳舊、貨品陳列雜亂無章、經營賬本基本靠手工記錄,管理難、效率低。而在上海崇明,一個由“1個服務總倉+16個門店”組成的綠色農藥肥料供應網絡,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手段,實現綠色補貼農藥“銷售、配送、回收”一體化運營,這種“農資新零售”模式賦能崇明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寬敞明亮的店內除了銷售綠色農藥外,還展示了各類生態肥料。除了水稻綠色補貼農藥是集中配送到村里發放,農戶還是會到店里來自行采購蔬菜、林果類的補貼農藥。在這樣新穎的農資店里買東西,只需要刷一下身份證,電腦屏幕上立即顯現該農戶的地塊位置、經營規模、作物類型等信息,后臺也能迅速查到其以往的農藥采購記錄和廢農藥包裝袋的回收記錄等。如果購買頻率異常、廢農藥包裝袋有未回收記錄,將直接影響農戶享受的政策補貼。據悉,崇明“1+16”門店體系運行之后,每年有序完成800余噸綠色農藥實名制供應,為10萬余戶農業主體提供了便捷的綠色農資供應服務。與此同時,以門店為實體站點,總經銷商積極發展柑橘品質提升、統防統治等多項社會化服務,并不斷探索為農業經營提供更加生態高效的綜合解決方案。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以安吉白茶開采為契機,推動安吉白茶“浙農碼”正式上線運行。該碼是浙江省首個地市級“浙農碼”應用,目前已累計發碼10.4萬枚。什么是“浙農碼”?“浙農碼”將不同農業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統一和歸集,建立統一的數字身份,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分析應用,有效指導產業發展和管理。“碼”上追溯,品質可背書;“碼”上分析,預警保效益;“碼”上聯通,鏈接數據倉。下一步,湖州市農業農村系統將繼續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持續優化“浙農碼”應用場景,在全市加大“長興鮮”等“浙農碼”推廣力度,拓展畜牧養殖、產品追溯、精準扶貧、鄉村治理等農業信息系統應用“浙農碼”,全面提升數字鄉村建設成效。
安徽省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任務、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謀劃推動。近兩年著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四個結合”探索創新。一是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堅持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優先支持貧困村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夯實基礎。2019-2020年,全省支持貧困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185萬畝,惠及331個貧困村、9萬多戶貧困戶。二是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著力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兩年來,支持“兩區”建設高標準農田641萬畝,打造各類產業園和基地106個。三是與耕地占補平衡相結合。按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求,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選擇部分縣(市、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試點,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的機制。據統計,2019年、2020年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3739畝、4179畝。四是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以生態高標準農田為載體,統籌推進生態田園與美麗村莊建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美麗鄉村。兩年來,共支持849個村改善人居環境。此外,還選擇金寨、潛山等10個丘陵山區縣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