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 甘權

【摘 要】本文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針對國際化辦學機制不夠成熟、國際化師資較為薄弱、國際化學術交流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構建“政府—高校—跨國企業”三位一體的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政府為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及方向上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依據企業的用工標準實施針對性教學改革,跨國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國際環境的實習平臺。
【關鍵詞】新工科 國際化 人才培養 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125-03
近年來,由于傳統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其弊端日趨明顯,新工科的概念應運而生。新工科反映了工程制造業等行業新的發展趨勢與方向,提倡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全方位的理論知識學習,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為適應國際化潮流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規格也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不僅需要掌握跨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也要具備國際化交流的眼光和格局,這樣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有所作為。本文聚焦于在新工科背景下構建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探索國際化工科人才的培養途徑。
一、新工科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的難題
國際化人才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基地。但現階段國內高校在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國際化辦學機制不夠成熟
最近幾年,我國各大高校已經開始將發展目光投向國外,通過參加或組織國外與國內的學術會議、合作交流培訓項目等方式,初步建立了國際化學術交流機制。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國際化辦學的機制還不夠成熟,交流的層次也不夠深入和多樣化,再加上投入資金的缺乏,還不能夠適應國際化辦學的發展要求。
(二)國際化師資較為薄弱
國際化師資隊伍在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高等院校師資隊伍中,真正具備國際化能力,且能勝任國際化教學任務的教師少之又少。國際化教師不是會講國際語言、有海外學習經歷即可,國際化教師要能靈活掌握國際化的專業知識,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據統計,現有高校師資隊伍中,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人數不超過10%,真正具備國際化能力的師資更加缺乏,這與國外高水平院校的差距相當明顯。
(三)國際學術交流有待加強
當前,我國高校與國外學術交流和合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即使已經舉辦了很多國際化學術前沿講座和交流會議,但這些會議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還不夠高。許多教師鮮有機會參與國際化學術交流,這就意味著我國高校的國際化實力還有待提高。
因此,克服以上種種困難,培養更多的新工科類國際化專業人才,將成為我國各大高校承擔的重要責任。針對這一問題,如何借助新工科的發展模式,進一步結合國際化交流體制,搭建更廣闊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擁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成為既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又具備強大動手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當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在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可以通過構建“政府—高校—跨國企業”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如圖1所示。以高校為主體,政府與跨國企業為其提供支持,從而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政府—高校”層次
“政府—高校”層次通常涉及國家政策和高校發展方向,一個是政府為高校發展提供支持,另一個是高校主動對接國家的發展戰略,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國家的政策、資金支持
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以支持高校的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并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投入專項資金,建立相應的獎評激勵機制,使高校普遍形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念,明確國際化的策略目標,提高國際化溝通與協作的能力,從國家層面改進和完善現有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出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先進性及國際競爭力。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自身平臺實施一些對外交流項目,并提供資金支持。在對外交流項目上,我國提供了許多方案供學生選擇,如國際區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國家互換獎學金計劃、國家公派碩士研究生項目、中美富布萊特項目等。在資金投入上,我國專門針對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建立了專項資金。各大高校務必好好利用專項資金,合理安排與制訂支出方案,與國際化交流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避免對外交流形式化、空泛化。在制度上,各級政府及高校應該完善相應的政策,進一步優化現有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體系,實現教育資金合理分配、精準落地,以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所必需的經費支持。
2.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在國家為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的同時,高校也要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的重大發展方向,將高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方向與國家發展方向有機結合起來。只有將高校的未來與國家的發展兩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為整個社會不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優質人才支撐。如今,我國正在大力發展“一帶一路”區域合作,各行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現有的高水平人才儲備較少,無法滿足龐大的社會發展需求。因此高校在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地方高校,可積極借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帶來的聯動效應,推動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國內各大高校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應發揮出各自的教育優勢,團結互助、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國內高校教育新格局,共同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除此之外,政府應積極發揮宏觀主導作用,大力推進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政策改革,為高校推進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與相關的制度保障,并保證資金的投入,以確保“一帶一路”建設能夠穩步快速推進。還可以憑借優越的政策支持并吸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優質師資力量和國際化先進人才留在我國發展,為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添磚加瓦。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國內國際教育交流,全面強化國際化教育理念,提高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二)“高校—跨國企業”層次
高校通過與跨國企業的良性互動合作,最終實現雙贏。
1.跨國企業為高校提供國外實習平臺
要培養合格的國際化新工科人才,跨國交流是必需的,但這種校際的國際交流目前往往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高校應該加大與跨國企業的合作,激勵跨國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赴國外實習的機會。通過跨國企業提供的國外實習平臺,高校學生既可以拓寬國際化視野,也可以在國外的學習與交流中發展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另外,跨國企業為國內高校提供國外實習平臺,還可以更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化,真正實現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方向的目標。
2.高校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改革
高校與跨國企業的合作應是雙向的,在跨國企業為高校提供國外實習平臺的同時,高校也應該積極服務于企業的發展,這樣才能保證高校與跨國企業合作的可持續性,促進校企形成長久的合作共贏良性關系,彼此攜手前行、共同發展。高校選派實習生到跨國企業進行實習,學生在學習實踐的同時也可以給企業提供鮮活的動力和獨特的創意。對高校學生在跨國企業實習期間暴露出來的不符合企業用工要求的問題,高校應當重點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教學反思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開展圍繞企業用工標準的針對性教學改革,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核心競爭力,畢業后能夠成為服務企業的高質量國際化新工科人才,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高校開展針對性教學改革,首先,可以將跨國企業實踐經歷豐富的優秀工程師引入學校作為兼職教師,為學生講解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現實問題,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課外實踐操作案例,并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實際案例理解較為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其次,大多數學校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很難具備完善的實訓基地,因此可以鼓勵高校與企業、設計研究院所等進行合作,共同協作建立創新中心實驗平臺。通過開展各類國際化競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知道該如何解決難題,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做好實際工作。最后,深入學習國外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體制,借鑒其先進經驗并使其中國化,摸索出一條更適合我國高等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道路,從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祖國培養出大量的國際化人才。
綜上所述,培養一大批引領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卓越科技人才,是發展新工科的目標,也是推進全球一體化的主要措施。針對當前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構建“政府—高校—跨國企業”三位一體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旨在通過“政府—高校”和“高校—跨國企業”合作層次,優化新工科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謝瑩瑩.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
[2]王海艦,蔣藝涵,梁智深.“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學周刊,2019(12).
[3]張菊花,張偉,薛正良.“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強化[J].中國冶金教育,2020(1).
[4]王學通,王浩,喬壇,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才智,2019(8).
[5]劉金磊,趙晶.新工科背景下理科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25).
[6]李翠敏,王曉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20(4).
[7]賀小敏.“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研究與分析[J].內江科技,2019(11).
[8]高井祥,丁淮,段晨龍.“雙一流”背景下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礦業,2020(2).
[9]趙旭,索浩,王丹.“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1).
注: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新工科視域下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及運行保障機制研究”(2021C342);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以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GXGZJG2021B023);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安全、場景與交互:基于VR技術的電氣試驗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GXGZJG2020A008);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主客觀組合賦權的高職國際化人才勝任力評價研究”(2021KY1303);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構建高職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20JGZ01)
【作者簡介】宋 艷(1983— ),女,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甘 權(1985— ),男,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文化宣傳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