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舟運動起源于中國,是中國民俗傳統體育娛樂項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0年被列為亞運會和東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隨著社會對龍舟運動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的龍舟運動逐漸從原來的民間體育娛樂項目進入小學,并且有了規范的組織和制度,成為小學發展學生素質與傳承優秀文化的一種教育方式。小學龍舟運動不僅繼承和傳播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發展校園文化、塑造小學生精神品格、提高學校知名度及促進小學之間的交流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龍舟運動;體育教學;風險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32-0093-02
引 言
體育運動風險是指在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受傷或引起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事件。龍舟運動是一項水上運動,訓練和比賽環境較為復雜,對水域的要求較高,并且龍舟參與人數眾多,人員情況復雜,沒有合理的組織管理容易發生安全事故[1]。
南京市位于長江之南,處于長三角中心地帶,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較適合開展龍舟運動。優越的地理條件為南京市小學開展龍舟運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學校應及時發現項目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采取針對性措施,使龍舟運動在小學中健康、安全地開展。
一、南京市小學開展龍舟運動存在的風險分析
(一)環境風險分析
1.自然環境
龍舟運動是一項水上運動項目,需要良好的水上環境。開闊的水域環境是其必不可少的條件,其對水面的要求也極為嚴格,需要平靜的河流湖泊或水流緩慢的水域,陸上也需要有寬闊的碼頭,用以停靠龍舟和運動員上下船[2]。
南京市景明家園小學和南師附中仙林分校小學部沒有隸屬學校的訓練場地,僅能利用學校附近的公共水域進行訓練。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兩所學校的訓練場地為同一條河流,學生需要步行約15分鐘才能到達。另外,訓練場地雖然有寬闊、平坦的碼頭,但是由于使用人數過多,時間過久,出現了很嚴重的損壞;供運動員進行陸上訓練的木質地板也有部分損壞,運動員在行走過程中非常容易劃傷或崴腳。
天氣對開展龍舟運動也有著重要影響。南京市屬于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雨天進行訓練對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身體承受能力提出了較大的考驗;夏季最高溫度超過37℃,在烈日中進行訓練,教練員與運動員有可能會中暑;冬季陰冷,時常出現雨雪天氣,河水溫度較低,在此情況下訓練,教練員與運動員容易被凍傷。
以上情況都是該項目潛在的風險,限制了該項目在小學中進一步普及與發展。
2.社會環境
相比于其他運動項目,龍舟運動對器材的要求更為嚴格,其獨特的技術動作使其不能與其他運動項目共享運動器械。因此,開展該項目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這對學校經費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
統計發現,兩所學校的船只均有較大程度的磨損,未進行定期維護與修理,甚至有的船只出現了漏水現象,此情況下隨時可能出現船只斷裂或沉船的危險。在平時的訓練中,運動員使用木槳的頻率非常高,而學校很少對槳葉進行檢修和更換,或更新速度跟不上損壞速度,所以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斷槳的現象。在高速劃行過程中,斷槳會導致運動員肌肉拉傷或劃傷,對運動員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這也是影響該項目發展的因素之一。
舵上的舵柄處于易掉落甚至已掉落的狀況時,舵手無法很好地掌控船的方向,嚴重的話會出現擱淺或撞船的危險,高速劃行時還會有翻船的可能。
救生衣不夠隊員使用,隊員若在訓練過程中未著救生衣,落水時易出現溺水現象。專業及質量較好的訓練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良好的社會環境不論對龍舟文化的傳承還是對訓練隊的未來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兩所學校的訓練場地設置在校外的公共水域,由于社會人群的復雜性,運動員在公共場所進行訓練易發生財產丟失的現象。
學校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應急救援管理制度,以及面對突發情況時運動員、教練員及相關領導的緊急處理方案;相關部門組織與監管不到位,忽略了學生訓練與學習之間的矛盾,這對小學龍舟運動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運動員風險分析
運動損傷分析與防控是運動訓練科學化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龍舟是一項全身性運動,在整個劃行過程中,運動員腰部的運動頻率較高,每一槳都需使用腰部的力量。龍舟在劃行過程中速度較快,腰部的動作必須反復進行,錯誤動作與不成熟的動作會提升腰部的損傷風險。新運動員出現肩部損傷的頻率更高。他們剛接觸龍舟運動,還沒有熟練掌握龍舟的技術動作,不清楚如何使用肩部帶動發力,在劃行過程中動作不標準,導致損傷的可能增大。
由于腳踝的特殊生理結構,人在平時的運動中就易出現扭傷,而龍舟訓練中需要用腳蹬船發力,若未踩穩或鞋子打滑,尤其是在龍舟劃行過程中,更易導致踝關節扭傷和膝關節損傷。運動員身體損傷后必然會對訓練效果與訓練成績造成影響。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在龍舟訓練的過程中,運動員應對肩部與腰進行重點保護[3]。
準備活動的目的是降低肌肉的黏滯性,提高肌肉的彈性、伸展性和柔韌性,使關節活動的幅度增大,同時提高運動員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運動員如果做的準備活動不合理或不做準備活動就進入緊張激烈的運動中,更容易導致身體肌肉損傷和各關節的扭傷。根據調查發現,部分運動員的熱身時長為10~15分鐘,時長未達到總運動時長的10%~20%,準備活動做得較為懶散,活動強度未滿足機能需求,若此時直接進行訓練或比賽,更容易受到損傷。
(三)教練員風險分析
兩所學校的教練員均未受過專業的培訓,只是靠自己的摸索或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教練員的訓練方法決定著龍舟運動隊的發展,不合理的訓練方法會使運動成績停滯不前。教練員的專業素養無法滿足龍舟訓練的發展需求,這必然會導致運動風險的發生[4]。
二、南京市小學開展龍舟運動的建議
首先,利用宣傳媒介,加大對龍舟運動的宣傳力度。學校應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龍舟運動,加入龍舟運動中,使龍舟運動在小學中可持續發展,避免因人員不足而無法開展龍舟運動。
其次,提高運動員的整體身體素質,降低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的風險。
再次,學校應對龍舟運動提高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滿足訓練器材配備與維護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器械問題,降低因設施不足或不安全造成的風險,降低環境方面的風險;對運動員的學習給予優惠政策,并對運動員的訓練采取激勵措施,減輕運動員的學習壓力,增加運動員投入訓練的動力。
最后,加強對教練員的培訓,提高教練員的專業水平,使教練員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完善龍舟訓練方法,推進教練員對隊伍的安全管理,以降低因教練員經驗不足而帶來的風險。
結 語
綜上所述,龍舟運動在小學的開展與普及,需要學校充分認識龍舟運動的教育價值,深入分析龍舟運動的開展現狀,采取針對性措施以完善龍舟運動。如此,龍舟運動才能成為小學體育教育的重要補充,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王禹涵.大連市小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防控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9.
伍廣津,秦德增.龍舟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10(06):141-144.
向釵榕.高校龍舟運動風險與防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劉笑.功能性訓練對高校龍舟運動員體能特征影響的相關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李晨欣(1995.10-),女,江蘇南京人, 國家一級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