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霞 宋方報 馬燕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開啟了“一班一省”德育統領下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程的實踐探索,深入挖掘各省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用實際行動謳歌新時代、記錄新氣象、書寫新篇章、抒發愛國情。
“一班一省”德育統領下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以學生項目式學習為主體,以校級展示為聯動,以社區、社會資源等為補充拓展渠道,共同實施、構建、創新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程,增進了家校社互聯,打破了學生學習的壁壘,厚植愛國情懷,根植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實施途徑
我們采取了資源輸入、資源統整、資源輸出、建構體系的立體搭建式課程框架,在“一班一國冬奧”教育探索的基礎上創新實施探索“一班一省”愛國主義德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成長。
1. 資源的輸入
學校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涵,充分利用各類課程資源,進行課程的綜合開發探索,借助高校資源、周邊社區資源、社會大課堂基地資源等,與學科教學內容統整,與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對接,跨越資源邊界,實現課程內容的開放與融合,注重學生實際獲得,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依托家—校—社共同體架起資源鏈條,通過博物館課程、工作坊基地、家長講堂、學生論壇、班級代言等多維度豐富內部資源。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文化基地參觀學習,體驗不同省份的傳統藝術文化;來自各省份的家長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介紹自己的家鄉,家鄉的變化以及他們小時候家鄉的情景、特色;組織學生們為家鄉代言等。綜合利用社區社會資源,跨越學科邊界和時空邊界,融入文化特色,通過多渠道資源的輸入,貫通課堂內外、聯結校內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度實踐,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愛國情,將自己的感受體會用詩歌、繪畫、戲劇、舞蹈、故事、繪本等形式記錄下來,構建“一班一省”德育統領下的班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系列課程內循環。
2. 資源的統整
隨著以班級為單位的“一班一省”項目學習的開展,學生們自主、自發開始對本班所代表省份進行深度學習,了解它的文化,感受它的風俗,探索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它的特色服飾、特色小吃、特色建筑,以及榜樣人物、名人故居、紅色足跡,等等。一班一省一文化、一班一省一風情、一班一省一印記等“做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主題教育課程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班級分享、年級交流、校際聯動的熱潮。在學生自發策劃下,以各省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為外化點的班級“云端領略中國美”的直播開始了:“我是朗讀者,云端話中國”訴說一省文化、講中國故事線上展播;贊美我的“家”、“一班一省一非遺” 云端流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一班一省一文化、一班一省一導游、一班一省一故事、一班一省一名人、一班一省一繪本、一班一民族為中國文化代言等云端展播活動層出不窮。活動中,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參與、深度實踐,激發了他們自發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多彩文化的熱情。愛國主義、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們還以“一班一省”主題教育為契機,每個班分別了解所代表省份的疫情防控情況、援助武漢情況、民眾工作生活狀態、新冠病人治愈率等。學生們在探究中進行了學科資源的有機統整,于是就有了“數說疫情”“慧心戰役”“藝彩飛揚”“舉國眾志成城”“夸夸志愿者”“我為志愿者唱支歌”“科學認識新冠病毒”等學科整合聯動的一班一省特色課程。例如,“數說疫情”數學學科課程整合,通過數據展示疫情的各種相關情況,學生們更加堅信,只有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凝心聚力、眾志成城,與祖國一起,才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樹立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了民族自豪感。
3. 資源的輸出
“一班一省”德育課程不斷延展,構建了多元化、多維度輸出渠道,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公園、走進胡同展開了實地考察、實地研究、實地創作。小記者們的采訪活動、一項項調查報告、一本本原創繪本、一份份宣傳海報、分別代表34個省份的詩歌與故事等,構成了“不出校門游中國”流動展覽。班級文化代言人認真講解自己班所代表省份的特色文化,讓同學們不出校園就能領略全國34個省份的文化與美景,不出校園就能了解每個省份的風土人情、特色小吃,不出校門就能了解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及民俗民風。同時,學校在各班的班級宣傳欄、午間分享廣播、學校主題活動、社區展示活動中不斷輸出,實現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學生在班級項目學習中拓寬了視野,提升了核心素養,在年級交流、校際聯動過程中根植愛國主義的種子,筑實立德樹人的根基。
4. 建構體系立體搭建
學校共有102個班級,一個班代表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每34個班組成一個大集體—我愛我的祖國大集體,采取抽簽、班級自薦等形式以班級為單位展開深度的項目學習。學生們經過以個人為單位的獨立研究、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以班級為單位的項目實踐、以校級為單位板塊式組合,通過校區統整聯動的研究形式,深入了解該省份的地理特征、少數民族、紅色基因、先進科技、名勝古跡以及風土人情等,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團結情深,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學習奮斗。
(1)一班認領一省,童心暢享中國美
每個班在深入了解所代表省份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特色文化等情況的基礎上,挑選出最能代表該省份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童心唱響中國美、童心描繪中國美、童心演繹中國美、童心巧創中國美、童心吟誦中國美等形式,用七彩的畫筆贊美該省份的大好河山,用激動的歌聲點燃自己熱愛祖國的心靈,用唯美的詩歌、散文、書信等講述該省份的故事,用生動的戲劇、歌舞表演中國文脈故事,用靈巧的雙手制作該省份的美食,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形成班級獨有的特色班級讀本。
(2)一班代表一省,慧心領略中國美
為了豐富課程展示的平臺,學校采取云端領略中國美展播形式,網上展示中國美,流動展廳介紹中國美,藝術工坊創編中國美等,引導學生在課程實踐參與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多彩文化,感受其中的美好與魅力。
(3)弘揚家國情,展示中國美
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生們自發選取民族特色舞蹈、紅色歌曲,以“童聲頌黨恩、童真繪黨情、童心聽黨話”等形式,向革命先輩致敬,感悟“初心和使命”的千鈞重量,用實際行動展示中國美,讓歲月沉淀的精神力量激勵自己在新時代努力奮進。
二、評價跟進
1. “三看”評價,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評價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采取多元化評價體系,注重評價過程的動態性、評價個體的主動性、評價行為的常態化、評價結果的效益化,運用全景式的真實評價,多維度對學生進行立體評價,使每一名學生都在成長的過程中留下收獲的足跡,獲得成功的體驗。
圍繞學生評價,采取“三看”:一看學生在學習全過程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二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享體驗的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創意實踐、原創詩歌、調查報告、歌曲舞蹈、文化代言、學生參與組級等活動的參與度、活動的評比、匯報展示等形式展示;三看學生對課程的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班級評價、校級評價等。
2.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教師育人觀念,形成家—校—社協作共同育人模式
在“一班一省”主題教育實施過程中,學校牢牢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理念,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根筑魂 啟智潤心”思想,借力發力,跨越學科的邊界和時空的邊界,不斷加強愛黨愛國教育,讓傳統文化、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基于班級為單位“一班一省”主題教育的實踐和創新,帶動了全校師生了解全國各省份的高潮。學校教師在“慧心”教育理念下,根據各班級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需求,以學生為主體、以班級為項目單位、以教師為指導、以家長為協同,自主開發了豐富多樣的一班一省班級讀本。學生、教師及家長也成為課程開發的共同體,并在落實五育并舉的基礎上,通過融通、協同、共生、共美、共創構建了 “生本課程”“班級讀本”“家校共創課程”“校級我愛我的祖國系列板塊課程”,彰顯了生命活力。
在學校“慧心教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一班一省”德育統領下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課程實踐研究展現了花小少年們健康活潑和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思想情趣,校園內更是掀起了學紅歌、唱紅歌、真情獻祖國的高潮。這既是對學校德育落實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反思與改進,梳理實踐經驗,并進行總結提升,使“一班一省”更理論化、體系化,課程內容、實踐活動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加鮮活,更好地發揮實踐育人功效,讓學生有更多實際獲得感,更好地回歸教育的本質,實現對生命的喚醒和涵養,用關愛一生的眼光珍視當前兒童的價值,促進每一個生命個體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