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永,馬丹丹,張華朋,李鵬,趙曉東
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麻醉科,山東濰坊 262500
外科手術過程中, 醫生通過手術器具進行人體侵入性操作,達到治療病灶的目的,人體容易產生應激反應[1]。 如果患者在外科手術期間應激反應過于嚴重,將會阻礙手術開展,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3]。 麻醉手術是外科手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通過為患者注射藥物提升患者在手術期間的主動與被動依從性, 能減輕患者在手術期間應激反應[4-5]。 開胸手術對患者手術要求依從性高,可以采用右美托咪定藥物進行麻醉,麻醉效果與麻醉安全性高。 近年來研究表明,局麻藥物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可發揮協調作用, 在胸椎旁神經阻滯中應用對開胸手術意義重大, 尤其是對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 該研究,分析2020 年8—12 月時間段在該院實施開胸手術129 例患者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實施開胸手術的患者129 例為研究對象, 以麻醉方式不同為依據實施分組, 共分為3組,采用羅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麻醉、羅哌卡因麻醉、全麻的患者分別納入 1 組、2 組、3 組。
1 組男 23 例, 女 20 例; 年齡 63~78 歲, 平均(70.38±5.25)歲;30 例 ASAⅠ級,13 例 ASAⅡ級;體質量指數 16.2~23.5 kg/m2,平均(20.03±0.13)kg/m2。
2 組男 24 例, 女 19 例; 年齡 64~78 歲, 平均(70.41±5.26)歲;29 例 ASAⅠ級,14 例 ASAⅡ級;體質量指數 16.4~23.6 kg/m2,平均(20.02±0.14)kg/m2。
3 組男 22 例, 女 21 例; 年齡 64~79 歲, 平均(70.43±5.20)歲;31 例 ASAⅠ級,12 例 ASAⅡ級;體質量指數 16.5~23.58 kg/m2,平均(20.04±0.11)kg/m2。
3 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3 組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在同意書上簽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通過該研究。
納入標準:①符合開胸手術指征;②開胸手術患者及家屬嚴格依從研究過程中的各項要求; ③無開胸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史、非甾體藥物長時間使用者;②穿刺部位發生感染;③凝血、肝腎功能發生障礙;④神經傳導疾病、循環、呼吸系統嚴重疾??;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該研究之外。
在患者被送入手術室之后,對血氧飽和度、心率、血壓、心電圖進行常規持續監測,穿刺于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于橈動脈, 對靜脈通道進行建立, 對動脈壓(有創)進行監測。
1 組和2 組麻醉醫生相同,均保證持證上崗,臨床經驗豐富。 利用超聲技術, 作胸椎旁神經阻滯 (切口側),置患者于側臥位體位,實施常規消毒,穿刺點為胸椎棘突(T4)下方2.5 cm 位置,在橫突平面置入探頭,橫突聲影為高回聲(上緣),壁層胸膜為高回聲帶(外側),肋骨為暗回聲條帶 (壁層胸膜之上), 肋橫突韌帶、橫突、 肋骨三角區為胸椎旁神經。 局部麻醉利用利多卡因,注射器(生理鹽水 5 mL)連接穿刺針(22G),向椎旁間隙進針,回抽無氣和血之后,將1 mL 生理鹽水注入,胸膜被壓和間隙擴張下降可見,對針尾進行固定。
2 組將30 mL 羅哌卡因(0.5%)注射到椎旁間隙,每個間隙5 mL 注射量;1 組患者注射30 mL 右美托咪定1 μg/kg 和羅哌卡因(0.5%)混合液,注射 10 min 之后,對麻醉平面進行測定對阻滯成功進行判斷。
3 組患者麻醉誘導采用的麻醉藥物為羅庫溴銨、舒芬太尼、丙泊酚,應用劑量分別為 0.6 mg/kg、0.4 μg/kg、2~3 mg/kg,實施支氣管插管(雙腔),維持麻醉利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對阿曲庫銨進行間斷注射,對肌松進行維持。 在手術過程中,以心率和血壓水平為依據,對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劑量進行合理調節, 術后均實施自控鎮痛。
3 組不同時段炎性指標和氧化應激指標: 各個時段,即 T0:氣管插管時;T1:手術開始;T2:手術結束;T3:術后1 d, 對比各個時段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主要包括丙二醛、TNF-α、C 反應蛋白、皮質醇、IL-6。
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低氧血癥。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于T0 時,在T2 和T3 時,3 組患者丙二醛均提升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IL-6、TNF-α、C反應蛋白、皮質醇均提升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 T2 和 T3,相對比于 2 組和 3 組,1 組 IL-6、TNF-α、C 反應蛋白、皮質醇、丙二醛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3 組不同時段炎性指標和氧化應激指標對比()

表1 3 組不同時段炎性指標和氧化應激指標對比()
組別1 組(n=43)2 組(n=43)3 組(n=43)時間T0 T1 T2 T3 T0 T1 T2 T3 T0 T1 T2 T3 IL-6(pg/mL)TNF-α(pg/mL)C 反應蛋白(mg/L)60.11±5.25 116.78±45.25 120.49±23.75 96.48±24.35 59.58±7.68 134.61±32.48 170.31±37.59 138.42±28.58 61.69±9.78 126.51±26.65 162.41±40.48 134.61±37.65 33.18±5.45 43.38±4.15 46.42±4.40 34.51±6.65 32.41±4.79 42.31±5.65 59.41±7.76 44.21±8.78 31.48±2.65 43.71±3.78 56.21±6.58 45.31±5.85 4.35±0.44 6.18±0.55 5.76±0.65 5.33±1.25 4.42±0.52 6.25±0.50 9.78±3.15 7.99±1.42 4.21±0.33 6.32±0.45 10.23±2.45 8.15±1.55皮質醇(pg/mL) 丙二醛(mmol/L)24.22±7.65 38.65±13.85 62.58±20.48 39.39±11.50 23.81±7.18 39.69±14.05 73.91±24.68 50.59±12.49 24.51±7.48 40.41±13.18 76.31±26.78 53.71±13.75 4.95±0.16 5.10±0.18 6.50±0.20 5.05±0.33 5.02±0.25 5.10±0.30 7.42±0.30 5.98±0.32 5.06±0.20 5.13±0.25 7.50±0.28 6.00±0.40
1 組、2 組、3 組開胸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6.27%、13.95%、2.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麻醉藥物是指能讓人體失去痛覺、知覺的藥物,可以作用于局部組織,也可以用于全身,主要方式為靜脈給藥與吸入給藥,手術應用優勢明顯[6-7]。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麻醉藥物主要作用體現在3 個方面:①可以讓患者在失去痛覺、知覺的情況下順利配合手術開展;②抑制開胸患者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減少開胸手術期間患者耗氧量,降低開胸手術患者免疫系統敏感性,降低手術風險;③放松骨骼肌等,有利于手術順利開展[8-9]。 此外,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超聲技術和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 在手術麻醉中廣泛開展區域神經阻滯麻醉[10-11]。
開胸手術在臨床上作為一種常用的手術方式,一般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 但是在麻醉過程中患者應激反應會有所減輕,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然而局麻藥物單次注射卻無法達到滿意的鎮痛效果, 需對局麻藥物持續輸注以實施鎮痛,然而卻不宜管理,影響患者舒適度,而且還會導致感染發生[12-13]。 右美托咪定可對神經發揮直接作用,對蛋白激酶A 磷酸化、環磷酸腺苷、腺苷酸環化酶發揮抑制作用,超極化細胞膜,進而將興奮性(細胞)降低,減少神經元發生放電情況。 同時可顯著減少谷氨酸和P 物質在脊髓中釋放或產生, 阻斷傳入傷害性刺激,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進而對應激反應進行抑制[14]。與羅哌卡因聯合應用,可增強阻滯效果,延長阻滯時間,進而可減少麻醉用量[15-16]。
此次研究通過觀察研究指標可以發現1 組在不同時段炎性指標和氧化應激指標、 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其他兩組優勢明顯, 說明了右美托咪定應用優勢。 該文中,1 組、2 組、3 組開胸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32%、13.95%、16.27%,3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張明陽[17]在相關研究中選擇 86 例單側開胸手術患者進行右美托咪定麻醉藥物研究, 觀察組在接受羅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麻醉方式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04%明顯低于對照組, 說明了羅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麻醉方式的使用安全性。 田春梅等[18]在研究中選擇78例食管癌手術患者進行右美托咪定麻醉藥物研究,可以發現接受羅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麻醉治療方案后的患者在手術指標上明顯優于其他組, 說明手術過程中的應用優勢。 此次研究同諸多研究學者研究結論相一致, 進一步說明了應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均得以減輕,麻醉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在開胸手術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可將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有效減輕,麻醉安全性較高,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