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溪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提出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勞動教育更豐富的內涵。本文通過問卷調查,以教育體制、評價體系、家庭及學生自身觀念等為出發點,剖析和探究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分析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從不同角度給出優化策略,使勞動教育符合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新時代 高等學校 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提出要勞、教結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寫進黨的教育方針,并納入憲法。改革開放以后,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勞動教育理念越來越豐富。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闡釋勞動的重要性,給勞動教育概念注人了新時代的特性。在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分析我國勞動教育的現狀和成因,尤其是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有利于我國勞動教育實踐的發展,有利于我國高校人才培育模式的創新[1](6)。
一、傳統教育體系中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對合肥工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等高校的勞動教育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收集的數據表明,盡管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新時代由于國家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目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呈現普及程度高、創新模式多元化、與就業關聯密切等特點,同時在目標設置、課程設置、參與度和認可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一)現有的勞動教育目標設置簡單,價值指向模糊。
當前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形式主要有勞動課程、教學實習、勤工助學等,形式較單一,且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雖然很多高校都意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施了一些勞動教育方案,但仍需進一步系統化、專業化。在一些高校中,勞動課程和教學實習過程存在“走過場”“形式化”等現象,僅將完成教學任務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忽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沒有注重學生勞動能力的增強。勤工助學的覆蓋面較窄,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成熟的運行機制,還不具有普適性價值。
另外,勞動教育價值指向模糊。根據調查,53.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所在高校或多或少將勞動作為懲戒手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學校以勞動的方式對其進行懲罰和警示。這種方法會使學生下意識地加重對勞動的抵觸心理,甚至厭惡勞動,誤解勞動的意義和作用。單一的勞動教育形式和以任務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目標,不但影響了勞動教育在高校人才培育中的功效發揮,而且大大削弱了對個人素質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現有的勞動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重形式輕引導。
自十八大以來,為了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到的“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人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重要政策,眾多高校都設置了勞動教育課程。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不符合現實生活需求的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大多是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如打掃衛生、植樹種草等,甚至只是簡單地聽取勞動知識。這種形式的勞動往往只滿足課程要求,卻不貼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教育意義尚處在低層次。此外,根據調查,一些高校沒有設置專職的勞動老師進行指導,使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產生了一些弊端。例如一些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偷懶、開小差,或僅僅把勞動當成任務完成,沒有系統學習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勞動課程并不能發揮對學生勞動觀的正確引導作用,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三)目前高校學生勞動參與度和認可度不高。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現狀下,高校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較少。不同于中小學由學生打掃校園的情況,高校校園里較少看到學生勞動的身影,而是由專門的外包清潔公司負責。一些高校學生抱怨每周一次的衛生檢查,認為大學生沒有必要像中小學那樣重視衛生環境和寢室勞動。社會對大學生勞動現狀認可度不高,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學生經常或偶爾做家務,70%的學生認為寢室衛生保持較好。從側面說明大學生對勞動認識的不足和片面,大學生的勞動參與程度,與家庭、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有很大出入。
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的原因探析
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現有的不足,是由社會觀念、教育制度、高校教育體系、家庭教育方式和高校學生勞動觀念的偏差與不足導致的。
(一)社會和高校的勞動教育制度缺失。
首先,社會和部分高校的勞動教育管理體制不健全。要在高校開展系統化的勞動教育,必須有相應的制度、物質和財力支持。高校勞動教育需要場地、設備和工具,投入需求大,教學效果短期難以顯現,僅靠高校無法有效達到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目前勞動教育未能切實納入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在課程設置中的地位沒有體現,沒有專門的管理體制和師資力量,也沒有相應的宣傳平臺和制度規范。另外,基礎教育階段對勞動教育的淡化,導致高校勞動教育難以開展。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各教育階段應當是一個相互連續且系統的過程,各階段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應當是一脈相承的,不應割裂。基礎教育階段沒有重視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制度不健全,致使高校勞動教育制度缺失,勞動實踐無從開展。
其次,勞動教育考評制度不合理。高校勞動教育不僅要注重過程,還要注重教育結果和效果。要評估高校勞動教育成功與否,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監督和評估。最終高校學生的勞動素質是否提高和技能是否強化,應當落實于社會實踐之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考核體系一樣,勞動教育效果評測難度較大,難以量化。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效果的考核方式主要體現為學生的課后報告和心得體會。這種考核方式存在弊端:首先,心得體會一般是在一學期即將結束時撰寫,這時勞動課往往已經上完很久,學生無法實時匯報,勞動課的成果無法鞏固。其次,對勞動課程不重視,導致一些學生將撰寫勞動心得當作一種負擔。最后,這種單一主體、單一標準的評價方式,體現的只是學生認為的教育效果,評價標準不夠客觀準確,評價結果不夠立體化。一份好的“勞動心得”,并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勞動品質。
(二)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觀念偏差。
首先,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主要側重于知識和品格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深刻影響大多數父母,家長在教育中普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一些家長將考試分數和升學機會看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不在考試范圍之列的勞動教育被忽略。另外,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為高校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四二一型”家庭數量逐漸增加,一些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不愿孩子承擔家庭或社會的勞動任務。優越條件使部分大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勞動積極性不高。
其次,家校一體化教育模式尚未建立。學校是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家庭是孩子形成正確勞動觀念的主要場所之一,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然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程度普遍較低。由于大學階段學生大多住校遠離家鄉,這樣的地域性因素使家庭勞動教育變得愈加困難。加之家長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很難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勞動教育。
再次,高校學生勞動觀念不足。2016年,西南交通大學的鄭銀鳳在《“90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中,對五所院校大學生關于勞動目的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1.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勞動是為了賺錢”這一觀點,甚至有11.8%的大學生表示“有了錢就不用勞動了”[2]。由上述研究可知,目前一些高校學生仍然認為只有體力勞動才能稱之為勞動,認為勞動就是出賣體力,勞動的目的是獲取財富和社會地位。這種對勞動的定義是狹義而片面的,勞動的目的不應當僅從物質方面看待,還應側重于促進入的自由全面發展,通過勞動獲得幸福和身心愉悅,實現人生價值。
三、高校勞動教育的優化策略分析
通過分析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本文得出以下幾點啟示和針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優化策略。第一,要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高校應轉變勞動教育目標,摒棄當前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將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作為高校勞動教育的正確目的,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明白參與勞動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所在。第二,應正視對勞動、勞動教育的漠視和淡化現狀,從社會氛圍和社會觀念的角度提高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建立積極健康的價值體系。同時,需要優化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完善具有時代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活動中將勞動教育體系化、系統化,將勞動教育納入各學科教學體系中。第三,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勞動教育探索。高校勞動教育應當摒棄原有的單一教學方法,開辟新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并利用大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網絡閱讀、學習平臺,有意識地融入勞動教育的內涵,將體系化與碎片化的教育方式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由于改革開放初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分配方式從單一的按工作分配轉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勞動教育短暫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勞動教育被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高校教學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逐漸成為評價高校學生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勞動觀念、優化課程設置、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措施,是高校勞動教育重要的優化策略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徐天.大中小學都將設勞動必修課,是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J].中國新聞周刊,2020(4).
[2]鄭銀鳳.“90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