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雷
摘 要:目前,我國大部分文旅業態單一,尤其是新開發的長江主軸文旅,尚未形成一定規模。基于此,本文闡述了當前長江主軸文旅業態基本情況,分析了武漢及長江主軸文旅業態轉型升級遇到的困境,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長江主軸文旅業態轉型路徑,以期為文旅業態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文旅業態;轉型路徑;長江主軸
中圖分類號:G127;F592.7 文獻標識碼:A
“長江主軸”將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典范、世界級城市的新樣本,全方位展示武漢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文明成果。目前,長江主軸打造了一批高水平文化旅游項目,包括開展建設一批“城市陽臺”、長江水上演藝項目、濱水主題景觀等,但是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仍需要不斷創新其業態模式,目前文旅業態的創新主要集中在應用現代化的數字信息技術對旅游業態進行升級,數字信息技術應用于文化和旅游產業必將成為文旅產業高質量增長的核心驅動力,為此,有必要對當前新時代背景下長江主軸文旅業態轉型路徑進行探討[1-2]。
(一)長江主軸區位
兩江交匯,是武漢的特色,在過去的兩年里,長江主軸作為兩江四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驚艷的規劃打造世界城市亮點,引領武漢走向長江時代。而今長江主軸沿線幾個核心功能區規劃也日漸完善。漢口濱江定位高端商務區,武昌濱江則偏文化,漢陽濱江偏住宅。長江主軸地理位置位于武漢市漢陽區、漢口區,長江主軸的市域范圍劃分為核心段、重點段、主城段、拓展段。長江主軸是重點圍繞主城區長江段,集中展示長江文化、生態特色、發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長江主軸主要建設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漢正街中央服務區、中山大道片、歸元片、武昌古城、武昌濱江商務區、青山濱江商務區7個重點功能區。
(二)武漢文旅業態的發展概況
武漢有著漫長的城市建設史、光榮的革命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古代遺跡、近代里分、租界建筑、革命史跡、工業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特色鮮明。尤其在漢口沿江區域和武昌古城,集中了大量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成為武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區域。目前,武漢市形成了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武昌舊城風貌區等四片舊城風貌區和青島路片、“八七”會址片、首義片、曇華林片等十六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
武漢的生態資源豐富,有全國最大、第二大城中湖湯遜湖、東湖(水域面積超過5個西湖),東湖綠道超過100 ㎞;武漢有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資源居全國內陸城市之首;另還有木蘭草原等。武漢2019年國內游客約3.1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約3 571億元,一年完成國內游客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3 230億元的目標。2014—2018年,武漢全年國內游客人次分別約為1.91億、2.10億、2.31億、2.57億、2.85億;同期,武漢國內旅游收入分別為1 892.06億元、2 115.23億元、2 398億元、2 698.53億元、3 037.55億元。結合這些數據計算可發現,5年內,武漢旅游客單價整體為逐年增加趨勢,但基本算是微增。另外,武漢也在嘗試推出更多文化體驗型項目,如“長江主軸游”,以“長江燈光秀”為主要內容,將江景、文化故事與夜游相結合;還有演藝項目《知音號》,將武漢與游客心智進行關聯強化,凸顯文化價值。以及高水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包括開展建設一批“城市陽臺”、長江水上演藝項目、濱水主題景觀等。
(一)產業融合不足
向上的經濟發展態勢和產業活力,是構建文旅消費及產業發展底盤的元素之一。武漢也有更多文旅層面的創新空間。例如,武漢目前有大量的老廠房存量資產,在老廠房改造、城市更新等方面,有不少機遇。從產業轉型和文旅跨界角度來看,武漢作為重工業基因和基礎突出城市,第三產業發展整體還較為薄弱,未來可以做更多嘗試。其中,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武漢光谷,基于“文旅+科技”,如何將光谷域內的科技、科教資源等,結合當前的文旅發展趨勢、市場新需求,實現更多的融合,是一個難題。
(二)文旅業態的發展動力有限
目前,大部分文旅業態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大部分項目賺錢依然靠地產。大量的項目還在前期規劃和開發階段,缺少成功的運營模式案例[3]。而已經運營的項目,主要還是靠地產和門票,運營對收入的貢獻非常有限,很多項目甚至在后期運營階段要持續消耗大量投資。二是資金和規劃缺一不可,要求較高。文旅項目投資周期長,8~10年的時間對資金周轉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基金依靠資金還不夠,文旅項目高度依賴規劃、配套和資源,需要專業而且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來經營和操盤。三是全國大范圍限購,影響項目現金流。作為中長周期的項目,很多文旅項目都要靠現金流住宅解決資金問題。而目前大多數在售的文旅項目,并不是作為旅居地產在銷售,而是本地剛需在消化[4-5]。
(三)文旅業態產品體系還不夠完善
文旅業態產品的深度開發以及與文化、科技、體育、休閑、探險、影視拍攝等的融合還不夠深入,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的旅游產品開發不足,適合普通游客的群體性旅游互動項目和特色餐飲品牌不多,旅游商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還十分薄弱,旅游業綜合經濟效益還有待提高。
(四)文旅業態從業人員不足
隨著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網絡文化、會展博覽等新興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文化旅游資源在挖掘整理、項目規劃、成果轉化以及經營管理方面人才愈加缺乏。一線服務人員、專業高技能人才、科技研發人才也較為緊缺,文化旅游人力資源規模、結構、專業化水平與產業發展不相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武漢文旅經濟復蘇以及業態轉型升級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文旅業態布局
分布在長江兩岸的租界建筑、革命史跡、工業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經過多年沉淀演變為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奠定了長江主軸上的歷史人文根基。要圍繞武漢市政府的相關規劃,以長江武漢段為基礎,建設東湖核心示范區,優先發展武漢長江主軸,建設高標準的東湖城市生態中心,進而建設一流的城市景觀。要把加快文化旅游產業升級作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布局文旅產業發展空間,讓城市“活”起來。同時要研究制定今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具體而言就是要打造精品藝術創作,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影視作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具有武漢長江主軸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繼續扶持涉及文旅的企業和景區做大做強文化演藝事業,鼓勵有實力的文旅商業綜合體進行創新發展,強化文化旅游產業的跨界融合和發展。要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與游戲、動漫等新型文化的結合,與設計界、制造業展開深度合作,同時融合當下較為流行的短視頻、網絡文學、直播等,發展高品質文旅產業,實現文旅業態的轉型升級。
(二)以創新業態為抓手,推動長江主軸業態轉型升級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6]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進步,新一輪的基礎建設持續推進,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文化旅游業態的創新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較大潛力的新業態。長江主軸文旅發展升級需要抓住新興業態發展的機遇,突破原有文旅產業發展的定勢思維,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和全面轉型升級,強化文旅融合新業態。具體而言,一是積極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強調長江主軸文化和旅游資源與數字化的結合,以數字化為核心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在文化方面,要以IP形成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并以IP為引領推動長江主軸文化相關的數字創意、在線視聽等形式發展,培育基于現代信息技術(5G、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的新型文旅業態,進而推動長江主軸文旅資源與互聯網旅游和線上旅游的融合發展。此外,要建立機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進紅色資源與旅游的融合,因地制宜地為到長江主軸文化旅游的人群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務,并謀劃文旅融合的新型業態。
(三)創新文旅發展方式,促進長江主軸文旅與周邊旅游融合
一是發展市內及周邊旅游市場。要積極盤活自身資源,拉動區域內需增長。可以針對性地推出一日游、周邊游、鄉村游等線路和產品,重新激發武漢及周邊旅游市場的活力。二是完善無接觸旅游服務。旅游的基礎特征,是人口的頻繁流動,面對當前形勢,需要改變現有的旅游設施和傳統的導游方式,進一步推進智慧旅游的建設。三是利用自身資源發展康養旅游。近年來,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生命健康,康養、醫療、運動等新型旅游方式有望成為新的發展熱點。武漢本就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發揮東湖、木蘭文化生態旅游區、后官湖濕地公園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康養旅游產業。
(四)增強文化底蘊,構建長江文旅業態新形象
新時代背景下,長江主軸文旅業態的專項升級的總體原則是推動文旅業態的創新,強化文旅業態的文化底蘊,構建起長江主軸在武漢乃至全國的文化共同體,展現出長江文化的特色,提升文化軟實力及其影響力。以國內旅游為基礎,促進旅游消費,形成國內旅游的循環,同時注重融入國外旅游,構建起國內外旅游循環的雙通道,形成文旅業態的循環發展,在這樣循環過程中,長江主軸作為亮點融入其中,以嶄新的文旅業態呈現出來。新型文旅業態就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的體驗式旅游的方式,將線下的文旅資源呈現在線上,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在文旅業態體驗方式上,需要強化與文化相關聯的數字體驗。將武漢的大環境與長江主軸的小環境融合,發展理念方面注意將城市的文化特色與文旅形象進行適當創新,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潮流,進而樹立全新形象,彰顯武漢以及長江主軸文旅資源背后的文化底蘊,構建起長江文旅業態的新形象。
目前,長江主軸文旅打造了一批高水平文化旅游項目,但是文旅業態的發展動力有限,文旅產業仍需要不斷創新其業態模式,這就需要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文旅業態布局,同時以創新業態為抓手,推動長江主軸業態轉型升級,創新文旅發展方式,促進長江主軸文旅與周邊旅游融合,做到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的同時,與周邊文旅資源互聯互通,實現長江主軸文旅業態高質量發展。
[1] 吳巍,鄒佳熹.文旅融合背景下武漢旅游地人文景觀研究[J].安徽建筑,2021(2):24-25.
[2] 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新業態拓展新消費促進我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J].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21(1):17-22.
[3] 夏杰長,賀少軍,徐金海.數字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方向[J].黑龍江社會科學,2020(2):51-55.
[4] 周榮.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八大業態[N].西安日報,2020-01-13(7).
[5] 李勁松.5G時代文旅融合新趨勢[N].學習時報,2019-08-21(4).
[6] 姜林燕.文旅融合進入新階段[J].中國品牌,2018(5):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