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麗莎
摘 要:口述檔案是社會、個人的記憶載體,為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目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模式還存在專業人才隊伍匱乏、真實性難以保障、規章制度不夠健全、開發利用方式陳舊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從打造口述檔案專業人才隊伍、維護口述檔案真實性原則、完善口述檔案相關規章制度、升級口述檔案開發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進措施,并從開發主體、開發對象與開發方式等方面構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模式,旨在挖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價值,為相關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模式
口述檔案是社會、個人的記憶載體,為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鼓勵開展口述歷史檔案、國家記憶和城市(鄉村)記憶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等工作。”由此,口述檔案成為推進檔案資源建設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從我國國家圖書館開展戰“疫”記憶庫項目到丹麥、芬蘭、瑞士等國家記錄疫情的博物館,都顯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獨特價值。但目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模式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分析解決開發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構建口述檔案開發模式,挖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價值,為相關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的意義
1.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能有力補充社會記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從不同主體角度立體化呈現事件全貌,為構建社會歷史記憶提供豐富的“記憶碎片”,是社會記憶的一種有效補充方式。
1.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能提高時效性與真實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能及時記錄留存并宣傳社會各條戰線“抗疫英雄”的真實故事,喚醒普通民眾的情緒性記憶。
1.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能增強人文關懷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資源通過音視頻形式展示,受訪者更易在講述相關經歷時表露自己真情實感,從而使檔案資源具有更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能夠極大地喚醒人類共同構筑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強大防線。
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2.1 存在問題
2.1.1專業人才隊伍匱乏。一是口述檔案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從采集整理到潤色再到開發利用,工作量很大,需要一支數量不小的專業隊伍來完成,而口述檔案在我國起步較晚,口述檔案專業人才較少,口述檔案工作開展難度較大;二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題口述檔案采訪者除了具備口述檔案專業知識外,還需具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知識基礎,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而目前這類復合型人才很少。
2.1.2 真實性難以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是記錄受訪者對于親歷事件的個人記憶與獨特感受,個人記憶有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而出現模糊、缺失或者混亂的現象,個別受訪者也有可能會在敘述過程中隱瞞、編造或者夸大事實。
2.1.3 目前尚未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采集工作的法律法規制度與具體指導文件,這就導致口述檔案采集過程中涉及個人隱私權利等方面的問題可能無法得到保障,具體采集工作也是“自行其是”,沒有統一標準。
2.1.4 開發利用方式陳舊。當前,口述檔案項目的宣傳方式主要包括新聞稿、訪談錄、紀錄片等傳統形式。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利用具有需求緊迫、主體多元等特點,傳統形式已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2.2 對策
2.2.1 打造口述檔案專業人才隊伍。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工作小組成員除專業檔案從業者外,可以邀請其他部門同事及社會志愿者加入,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口述檔案采集、整理等工作,充實專業隊伍人員數量;二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工作小組成員應由檔案專業、公衛專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等高素質人才構成,將各自的專業才能應用到口述檔案工作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三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工作小組成員應定期參加各種相關培訓課程,積極學習口述檔案開發方法、溝通技巧、整理加工等新知識,打造一支數量多、素質高、專業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專業人才隊伍。
2.2.2 維護口述檔案真實性原則。一是在確定口述者(被采集人)人選時,應挑選文化程度高、記憶力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親歷者;二是在與口述者交流之前,應主動了解其生平經歷與愛好,并結合采訪主題內容,制定針對性的有價值的口述檔案問題;三是在與口述者交流中,應秉持真誠尊重的態度,營造和諧信任的交流氛圍,引導口述者認真對待口述訪談,確保其不隱瞞、編造或者夸大事實;四是在整理加工階段,將口述檔案內容比對歷史文獻,多渠道驗證口述檔案的真實性。
2.2.3 完善口述檔案相關規章制度。一是要建立保障口述檔案采訪者、口述者與利用者等主體權益的法律規章制度,提高口述檔案工作的合法性、合規性;二是要出臺具體的口述檔案開發標準,讓口述檔案工作的每一步都有“標準”可依,從而提高口述檔案的質量和利用價值。
2.2.4 升級口述檔案開發利用方式。一是豐富口述檔案傳播形式。在整理加工口述檔案視頻資料環節,可以引入AR技術,還原歷史,營造“身臨其境”的效果,也可以將口述檔案資源轉化為舞臺劇等表現形式,讓檔案資源“活起來”;二是構建口述檔案開發者與不同類型用戶或人機互動的多向溝通模式。在融媒體時代,運用5G網絡,建立檔案、政府、醫療、媒體等多主體間的信息即時互動平臺,解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利用需求緊迫性的問題;三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深層挖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資源,將其轉化為公共衛生知識,結合個性化智能檢索服務,可以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利用主體多元化特點。
3 構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模式
3.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主體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主體有檔案部門、媒體機構、各級政府宣傳部門及圖書館、博物館等多種實體,但由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采集注重時效性,媒體機構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此,檔案部門應加強與社會各主體尤其是媒體機構的合作,推行沉浸式融媒體專題檔案、開放式全媒體檔案等建設工作。
3.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對象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危害性使其開發對象更加多元,更注重微觀視角,從各行各業中選取開發對象,可以建立全民記憶庫。在確定采訪對象時,盡可能挑選事件的完整經歷者,并在行業領域里有代表性和社會影響力的受訪者。另外,還可以挑選有相關性的受訪對象,通過橫向比對口述內容,相互印證,提升口述檔案真實性。如河北省檔案館在開展河北援鄂醫療隊抗疫口述檔案征集時,在征集對象選取上,既有院感、病房、檢驗等不同醫療領域的對象,又有衛健委、一線醫院、疾控中心等不同行業的對象,同時還兼顧武漢、神農架林區等不同服務區域的對象。整個采訪名額分配又按比例抽調省、市、縣、區不同層級,男女均衡,有效保障了采集內容的質量。
口述檔案工作人員應該主動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如融媒體中心、博物館、參加過歷次抗擊疫情的老同志及他們的親屬、同事、朋友,廣交友、勤采訪,使口述檔案的內容更加多維、充實、豐富、更有歷史價值。
3.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開發方式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時效性的特點迫使檔案管理者必須第一時間開展資料采集,進行搶救性征集并加大開發力度。搶救性征集應保障口述訪談的質量,加強過程管控,通過分析受訪者的反饋信息,適時干預訪談過程。干預方式有以下三種:一是追問,對于受訪者談到的非采訪提綱范圍內但有利用價值、未談及采訪提綱范圍內的或者存在疑問類的信息,要適時追問;二是引導,在談話偏離主題或受訪者出現沉默時,積極引導受訪者回歸主題、打開思路;三是回應,通過點頭、鼓勵或分享相關經歷等方式,讓受訪者建立信任,提高采訪內容的豐富性、完整性。加大開發力度,運用檔案信息化與大數據、云計算環境下的媒體融合手段,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的開發利用效率。綜合用好報刊、網站、廣播電臺、電視臺、新媒體等渠道,整合多種資源,開展廣泛宣傳與區域聯動,提升口述檔案吸引力與感染力,打造有特色有影響力的檔案宣傳品牌。如央視制作的《銘記:5·12汶川大地震口述歷史》專題片,第一時間開展口述檔案采集,形成了有影響力的高質量檔案文化產品,充分發揮了檔案的宣傳利用價值。
4 結語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口述檔案將研究視角覆蓋到普通民眾,記錄這一時期的真實文化心理,有利于公眾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克服輕視、僥幸心理,又避免陷入恐慌焦慮、生活無序的狀態。檔案部門應在開展疫情防控檔案征集過程中,加強口述檔案的開發利用工作,更專業地引導公眾加強防范,強化認識,不傳謠、不信謠,科學防疫。
參考文獻:
[1]姚志遠.當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口述史研究——實踐、方法與價值[D].安徽:安徽大學,2020:3.
[2]陳海玉,萬小玥,楊久達,趙冉.我國口述檔案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檔案管理,2019(5):26—27.
[3]陳蕾.口述檔案采集流程分析[J].蘭臺世界,2020(1):49—51.
[4]李思雨,常金玲.融媒體時代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檔案開發利用研究[J].檔案管理,2020(6):77—78.
[5]種金成,張菱菱.數字環境下高校口述檔案采集及傳播策略[J].蘭臺世界,2020(6):69.
[6]劉慧鑫.口述檔案參與社會記憶建構的實踐探索——以河北援鄂醫療隊抗疫口述檔案采集為例[J].檔案天地,2020(8):55.
(作者單位:南京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