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227
今年七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雙減”政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在“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學如何真正做到“減負提質”呢?我認為,最好的突破口還是大力推進課外閱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溫儒敏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實踐也證明,讓學生更多地閱讀,是使他們變得更加優秀的有效手段。如何讓課外閱讀助力語文教學呢?
一、時間——課外閱讀的保障
在學校里,我們可以合理利用午休或課后服務的時間組織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紤]到學生在學校里還要完成課堂作業,所以每天閱讀的時間不宜過長,15分鐘左右。但是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必須全員參與。有些老師覺得學習困難的學生作業都來不及做,往往會讓他們做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才去閱讀,這樣的做法就會讓學生覺得課外閱讀可有可無,而且有的學生在閱讀,有的學生在做作業,不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二是必須每天堅持。引導學生閱讀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是從興趣閱讀轉向意志閱讀,而后形成閱讀習慣的過程,我們要努力讓學生從閱讀走向悅讀,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在家里,我們可以倡導家長幫助學生培養睡前15分鐘課外閱讀的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對孩子的閱讀影響上永遠是第一位的。睡前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規律作息,調節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而且積少成多,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孩子看多了,不用我們教他識字,他也能認識;不用我們教他閱讀,他也愛閱讀。
二、興趣——閱讀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個好的習慣都是從培養興趣開始的,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如此。
1.開放閱讀教學,激活閱讀興趣
課堂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主陣地。隨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生活中時時有閱讀,處處有語文,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對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就必須進行開放式的語文閱讀教學,使封閉的閱讀教學向課前開放,向課堂上開放,向課后開放。
向課前開放,就是學生在上課前的時間,在預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主動閱讀與文本相關的書籍,查閱資料,詢問家長,提前自主學習課文,了解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將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記錄下來,拿到課堂上探討研究,參與課堂教學的質疑和反饋。向課堂開放,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自主、開放的語文閱讀學習情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伙伴,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與策略進行閱讀學習,讓課堂變得靈動,讓學生成為語文閱讀學習的真正主人。向課后開放,就是將教學向課后延伸開去,把千篇一律的作業變為貼近生活、富有創意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機會,體驗課外閱讀的樂趣。
開放式的語文閱讀教學,能使學生將課內與課外的閱讀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多維、立體的廣闊空間里閱讀交流,學習思考,提升發展。
2.探究主題閱讀,拓展閱讀興趣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繪本閱讀是最有樂趣、最輕松愉快的。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感受充滿童趣的語言,更多的是一種對心靈的引導、對真善美的感悟、對生命美好意義的探索。繪本讓孩子從小種下快樂閱讀的種子,將愛與溫暖根植于心靈。
中年級可以推進整本書閱讀。童話故事為學生打開真善美的大門,幻想類書籍使學生產生對神秘力量的好奇與敬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每學期可以優選推薦書目,設計讀書報告單,幫助學生提取閱讀信息,歸納主要內容,發現圖文細節,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品質。
中華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標志。讓經典走近兒童,讓兒童走進經典,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高年級學生可以誦讀古詩詞,拓展小古文,賞析文學作品,童蒙養正,讓國學經典貫穿于學生的成長生涯,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從而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3.鼓勵課外閱讀,培養學習興趣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困生,而很多老師都會認為學困生不會喜歡閱讀,也沒有時間閱讀,往往會忽略對這些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但是在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閱讀更是轉化學困生的一把鑰匙。他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就越需要閱讀。要想讓學困生發生改變,不能僅僅靠補課“拉一把”,而要鼓勵其多閱讀。學困生讀的書越多,思路就越清晰,思維就越活躍。
所謂的學困生,常常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特別是書面作業完不成,但是他們對課外閱讀并不排斥。抓住這一點,我會適當地降低對他們的學習要求,讓他們有時間去閱讀,有興趣去閱讀。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會思考了,視野寬了,愿意學了。一旦學生真正愛上了閱讀,養成了閱讀習慣,成果是非常顯著的,教育基本上也就成功了。
三、方法——閱讀質量的提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苦于尋找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語文素養的方法。后來發現,凡在閱讀時做到邊讀邊思考邊在文本上圈點批注且能長期堅持下去的學生,其語文素養就比較高。
圈點就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手不離筆,在書上圈圈、點點、畫畫,標注文中重要的、精彩的或感到疑惑的詞句。批注,就是寫在書頁的天頭、地腳或兩旁空白處的評語和注解。在閱讀過程中,圈點較易于操作,批注則較難。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尋找批注的切入點,如對文本理解存在的疑惑,對人物情感的感受,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對精彩句段的感悟,對文章寫法的總結,由課文內容引發的聯想和思考,對文中人物的評價,甚至對文中某個標點或重點字詞的思考等,都可以批注。
好的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養成和文本對話的習慣,養成自然表達閱讀體驗的習慣。這樣的讀書方式必將引領學生養成讀即思、思即寫、寫即分享的良好習慣。
一個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閱讀是智慧的源泉,書籍中縝密的邏輯、深邃的思想、崇高的境界都滋養著閱讀者。“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充分賦予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積極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有效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讓閱讀成為現代學生的新常態,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