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盛煉
(作者單位系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學)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有效信息;同樣,人與機的交互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技術中有聲有色的圖文、感染力強的影音,會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聽沖擊,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迅速進行反饋。在數學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最主要的意義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強烈愿望,促成其學習動機的形成。
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教師在各個方面體現不同層次的教學,從預習導入、復習舊知,到精選例題、拓展例題、鞏固練習,再到課外作業等,每個環節都有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這種可選擇性對學生更加友好,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學習,負擔較輕,每個人在課堂教學中都學有所得。當然,為了讓優等生學得更好,教師應再提供更深入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是學生根據自身能力主動選擇的,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形成了“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下”的局面。
信息技術與單純的文字是不同的,它能給學生更多的感官刺激,讓學生看得見、聽得見,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信息技術提供了眾多具有交互性、形象性、參與性的課件,讓課本知識無形化為有形,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獲取和掌握知識。
數學知識邏輯思維訓練較多,然而邏輯思維又是初中學生普遍缺乏的能力,這時教師可以提供充分的圖形支持,讓學生處于探索的環境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點的軌跡”一節的教學,對于軌跡的結果,學生能知道是一些直線或射線等,但對“軌跡”的形成,其感知上存在不足。教師如果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顯示功能,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讓這些軌跡“點”一步步動態運動,從一開始的一個點、兩個點……直到組成直線,這種展示十分生動和清晰,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是抽象的,在個別學生眼里,數學是“老虎科”,談“數”色變。正是因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對定理的掌握、對思路的厘清等都存在不足,所以教師更要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性特點來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難以理解的定理等加以處理,讓靜止的動起來,讓抽象的變直觀,讓需要強化記憶的知識點體現它的本質特征,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效果。
例如,“函數”是一個典型的數學概念,它體現的是一一對應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對它有個明晰直觀的印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先從解析式y=x+2 出發,列表表示數量關系,再到平方表的運用,再展示天氣變化圖像,用聲音、動畫直觀量與量之間的一一對應,最后播放汽車行駛的錄像,引導學生把路程設為y,時間設為x,讓學生試寫出y 與x 的函數關系,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透徹。再如“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點眾多,學生掌握和理解起來都很難,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幾何畫板”制作出各知識點的動態課件,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教學效果非常好。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創新教育是每個教師肩負的重任。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學會發現式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模擬各種教學內容,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發現式學習和探索式學習提供機會,多角度展示數學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教師在教學“探究性活動:鑲嵌”時,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教學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教師利用投影展示現實中的由鑲嵌形成的“美麗世界”,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能見到的圖案,能讓其身臨其境,在一個五彩繽紛的圖片世界中開始探索問題;接著,教師讓學生積極體驗,利用互聯網去搜集資料,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得到規律性的結論,初步感受數學的美;最后,教師讓學生交流經驗,互相對比,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其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學、會學,有更多的興趣去探索和參與數學活動。多媒體、信息互聯網等能給新型的教學結構帶來更加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初中數學課程增光添彩。